孩子有这3种表现,暗示你可能管得太多了

教育   2024-11-19 06:03   美国  

全文2639字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听英语广播剧,快乐学英语,点击进入,按图索骥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一段话: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哪怕是紧密的亲子关系,也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忍不住干涉甚至担负起属于孩子的责任,孩子身上的问题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而父母本身,也在养育中活得十分辛苦。


我们经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不省心,家里每天鸡飞狗跳,四个大人照顾孩子一个人,都忙得团团转。


其实,不是孩子不省心,是我们不放心。


在这种“不放心”的心理作用之下,不自觉地苦了自己,也残忍地剥夺了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孩子身上有这3个迹象,暗示你真的管得太宽了。



#01

迹象一:学习生活过于依赖大人的监督


大人管得太多,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只要你不在,孩子就“不乖”。

打个比方,你平常按时下班回家督促孩子做功课,孩子马马虎虎能准时完成。

但是只要你今天加个班,回家晚了,那在你加班这段时间里,孩子是绝不会自觉地坐在书桌前看书。

再比如:你平时对孩子玩手机的时间管得很严,可是如果家里今天特别忙,你无暇顾及孩子在做什么时,他就会躲在角落里偷偷地玩游戏,尽量不引起你的注意。

这些被过度管控的孩子,反而渐渐失去了自我管理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写道:

每一次父母通过用权力或权威去强迫一个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他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17岁的少年,父母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少年在这种环境之下,变得特别依赖父母的督促:

“每当我父母不在身边时,我发现我不可能让自己离开电视前面的椅子。我已经习惯了他们逼我去做功课,当他们不在家时,我自己内心找不到任何力量,能够让我去做功课。”

没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原本,孩子可以自己按照规定,做好某件事,并产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但是大人的“管”,孩子感受到的是有压力的逼迫感,他们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成就感。

孩子在过多的管控之中,主观就变成了被动。

最后,孩子非常依赖你对他生活的干预,不得不听命于你,他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发的、负责任的行为。

而孩子的那些被大人抑制的欲望,只是短暂地被藏起来了,一旦没有了外界的限制,很容易渐渐失控。

身边有位朋友,小时候家庭条件挺好,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消费管得很严,很少给她零花钱。

每天放学,看到同学们在小摊上买零食、玩具,她都羡慕不已。

长大后,独立了,她就开始报复性地寻求物质满足,经常买很多的衣服、鞋子,多到穿不完都堆积在柜子里,这就是一种童年报复性补偿。

这种现象其实就源于父母管得太多,遗憾的是,孩子最终并没有建立起对消费的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管孩子管得太严,很可能只管用那么一阵,没了你的监督,又恢复原样。



#02

迹象二:动手能力很差,内心脆弱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写道,培养孩子的能力,分为下面这四步:


◆ 第一步,我们为你做这件事。

◆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 第三步,我们看着你做。

◆ 第四步,你独立完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并没有及时从第一步推进到第二步,导致孩子没有锻炼出生活的种种能力。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初中老师,发现回收的早餐盒里的鸡蛋学生根本没怎么吃,只有少数的孩子剥鸡蛋吃了。


他把鸡蛋发还给学生后发现,很多孩子根本不会剥鸡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剥鸡蛋对孩子而言并不简单。当孩子第一次剥鸡蛋,往往都会将鸡蛋剥得坑坑洼洼,鸡蛋上面甚至还残留着不少破碎的蛋壳。


这时候,大人看不下了:“你别搞了,我来给你剥。”


于是,第一次剥鸡蛋失败。


第二次可能又是同样的情况。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开始等着大人给他们剥好再吃,“不好鸡蛋这件事”的认知就这样被孩子接受了。


父母过度养育,最有可能导致孩子啥也不会。


不少家长都有个认识误区,总觉得小时候多替孩子做一点,孩子长大自然就会自己做了。


然而事实是,孩子不可能在18岁那天,奇迹般地获得了所有的生活技能。


生活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特别是家有男孩,如果总是被爸爸妈妈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他不仅无法独立,也无法培养起责任感。


而一个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他的内心也会越来越脆弱。


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个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忽略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他才能形成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当他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也没那么容易崩溃。


所以,不要为孩子做他可以尝试去做的事,这样孩子才能脱离我们,成长为独立的成人。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家,在这之前,他需要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03

迹象三:经常对抗父母


有句话说得好:“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父母过度的“管,也容易引来孩子的对抗行为。


对抗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有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管教压力过大,他们未必会用言语来直接表达不满,而是选择用一种不易被察觉的行为来对抗家长,比如拖拉磨蹭。


这是一种对父母的隐形攻击。


表面上看,拖拉的孩子,绝对不敢违背强势父母的要求,不哭闹,不顶嘴,但是行为上却屡屡犯错,没有任何改变。具体表现为:你越着急,我就越慢,我看你能怎样。


他们用这种行为对父母表示抗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性格急躁的父母,反而有一个慢腾腾的孩子的原因之一。


还有的孩子选择对抗父母的方式是更为激烈的叛逆。


常见反应是正面反击,顶嘴、哭闹、扔东西,甚至是暴力、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初三的男孩,走出房间喝水,正在拖地的妈妈顺嘴问了一句:“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一听,暴跳如雷:“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一瞬间,妈妈特别委屈。


第二天,赵玉平找这个男孩谈心,才发现,妈妈每天都会催着孩子学习,甚至一天问好几遍。


关于作业写完了没有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答:写完了。


妈妈会说:“写完了就坐在沙发上发呆?你不会再去刷几道练习题,背几个单词?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动一下,你是为我学呢?”


如果回答“没写完”,妈妈还是会说:“没写完就赶紧去写啊,就这破学习态度,你对得起谁啊?”


每个孩子,都希望挣脱家长的控制和束缚,非常渴望自由,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如果父母总是孩子要怎么做,孩子就得怎么做,他的内心就充满压迫感和抵触心理,就会像上面那个男孩一样,开始用激烈的行动反抗。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为什么管孩子越多,他没有改变,我反而越来越累。


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如何对抗父母上了。


在父母时时刻刻监控之下,孩子会强烈地感觉到你不爱他,越是会想方设法地挣脱你的管束控制。


孩子变得难以管教的原因,是他们不信任大人,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控制。


当你心平气和、果断坚决地表达看法和态度时,适当给孩子赋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孩子更可能会听你的。


管得太多、太严总是会引来更多的矛盾。


耐心、理解和尊重才应该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基调。


孩子的成长之路,既要管也要放手,一边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明确界限,一边也要给他空间野蛮成长。


文末点亮“在看”,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把握好管束的度。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老墨家族

每天收听

国学墨讲堂、英语墨讲堂、成语墨讲堂、历史墨讲堂

以及诗词墨讲堂

END

编辑 | 不二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转载请联系授权


老墨家族
老墨家族,是专为孩子打造睡前故事、成语故事、早晨叫醒儿童有声读物的生产者。以老墨爷爷、墨叔叔和小墨一家三代一起讲故事的形式,演播优秀儿童作品原作,做最纯粹的有声读物。力求使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升听、说、读三个方面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