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评阅、修改论文的一些经验与感想
本文是根据我为实验室研究生作的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内部讲座改写而成。原讲座时长约两小时,据部分同学反馈,尚有可借鉴之处,在此整理成文,或有益于不知论文如何下笔的萌新学子。原讲座涉及我实际修改、评阅过的大量真实论文案例,内部讲座尚可,公开发表则有侵犯隐私之嫌,因此作了删减与技术处理。因本人学术水平不高,写作水平有限,本文难免有不当甚至谬误之处,欢迎指出、批评、交流讨论。学术论写作也并非要遵循千篇一律的套路,本文仅做参考。在此也先行感谢我的学术写作领路人张老师和朱老师的长期指导,以及校内外同事与同行专家的有益探讨。
五、要“一气呵成”:首要在于内容,其次在于条理,最末在于文采0. 标题
1. 摘要
“摘要”写什么?
“摘要”与“结论”有何区别?
“摘要”的注意事项
2. 绪论
如何论述必要性:选题的必要性,具体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文献综述的常见问题与高级写法
用语的注意事项
3. 正文
硬凑篇幅要不得
图表
公式
4. 总结与展望
5. 参考文献
1. 不要违反物理常识
2. 不要违反工程常识
3. 对数据要敏感,杜绝无源数据
4. 不要说外行话、闹笑话
希望评阅人和管理机构不要过于苛责“茴香豆”的几种写法
我常和同学们开玩笑说,诸君都是高智商人才,要所谋者大,千万不心存论文得过且过、随手乱写的想法——不要给以后可能成为大牛大咖的自己埋下地雷。话说得虽然功利,但确实如此。一个人六年小学,六年初高中,十年本硕博,在经过职场多年摸爬滚打,终于到了党和人民重用你考验你的时候,你吃着火锅唱着歌,做着PPT唠着嗑,忽然被人举报论文写作不规范了,陷于进退狼狈——这样的新闻每年都会看到。如何避免?只有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篇论文,别无他法。或曰:我没有那么大志向,只想悄悄地写完论文,安静平淡地过自己的日子,岂不是可以稍微降低标准了?那也不行。我想分享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我自己说的,出自去年的文章《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毕业讨论》系列文章。大概背景是,我评阅一些写得非常差的论文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拷问:“我都找好工作了/我都XXX了,你不给我通过,这不是要毁了我吗?”经过几年的思想建设,觉得就应该按这句话办。第二句话,是杜甫诗《偶题》的开篇头两句。写此诗时,距离杜甫去世还有四年时光。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刚刚告别蜀中的安居小憩,踏上了最后一段孤舟漂泊。他是唐代诗人中最穷苦的一位了。尤其对他的晚年而言,早已不再有建功于庙堂的幻想了,诗写得好、转载得多,也不会封个诸如“大唐学者”、“最美诗人”的帽子,不会带来半文钱的收入,为什么杜甫还要写呢?若以世俗论之——“写诗能当饭吃?”“都快饿死了,要你有什么用?”但若读到这两句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不及诗圣万一,但也能寻得到些许回答了。我不是诗词研究者,瞎说多了容易露馅。但对于学术论文写作而言,“文章千古事”的含义似乎更加具象化了——尽管当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自己的论文不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肉眼可见的进步,但只要人类文明存在,这些学术论文大概率会一直存在。所以,对于论文写作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要么不写,要写就得写好。这里的前两句话也是我作为评阅老师的最大感受。相当一部分论文,压根就到不了纠结语文错误的程度,而是一翻就难以入目,必须强迫着自己才能读完:题目不像题目,摘要不像摘要,绪论不像绪论,正文不像正文。明明是交上来的论文终稿,怎么看都像是刚刚暴力破拆后的断壁残垣。对于这样的论文,作者自己都是如此敷衍态度,又如何指望评阅人耐心地从废墟中刨出闪光点呢?而且,一般情况下,事情都不是独立的,凡形式上像废墟的,内容基本也没什么可看之处。第三点,是我从学生到老师不同身份都能听到的吐槽:我的研究、成果、试验、模型多么到位多么牛逼,老揪着写作问题吹毛求疵干什么?这里我推荐同学们看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原文,法文名为《Recherches sur la théorie des quanta》。江湖上一直有一个传说,德布罗意随手写了一页物质波的公式,不屑地丢在答辩委员会面前,就过了……人们总是容易幻想一个齐天大圣式的英雄人物,一杆子捅破所谓格式规范,以寄托自己的情绪宣泄需求。但实际上,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极其规范,即使不懂法文,也足以看得出变量的定义、公式的写作、论文的布局是精益求精的产物。与之类似的还有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几篇代表论文。要论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些论文怎么拔高都不为过,甚至对人类的哲学观与文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无一不是在严谨的论文写作规范下呈现出来的。所以,当你认为你的内容已经高于形式的时候,当你的模型已经牛逼到可以无视变量定义规则的时候,你就得想想,能比德布罗意波和相对论更牛逼吗?其实论文写作,还真没有什么“八股化”的既定套路。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能把道理讲清楚,那就不失为一篇好论文。好多期刊投稿时的要求都是轻飘飘的一句“your paper, your style”,就是这个道理。对这种注重时效性的成果,我们再去长篇大论的分析,黄花菜都凉了。虽然这是一种常见、规矩的论文写作模板,但显然并不是不合适的。对这个发现,我们要做的是准确、客观、快速地报道成果,那么可以采用如下的写法:所以,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清楚,就是好文章。问题在于,大部分工科专业的科研工作归纳起来,是“系统性的传承,局部性的创新。”这种系统性的、深入性的、大篇幅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怎么写呢?核心在于讲清楚以下问题:所谓“为什么”,就是讲清楚选题的必要性。所谓“做什么”,就是我们的研究内容。所谓“做么做”和“做了之后效果如何”就是占据我们论文最大篇幅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了。一般而言,我们的写法如下:并不是说一定得这样写,我们已经讲过,只要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清楚,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没有任何问题。以论述“为什么”这一步为例,假如你智商超群,自己凭空提出了一个重大猜想,自己接着证明了,那么绪论里完全可以说“这是作者长期以来的独自思考”等等。这其中的主要逻辑在于: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属于“系统性的传承,局部性的创新”,那么我们在写论文时,就得把传承和创新讲清楚。这种结构,是经过成千上万的学者在上期写作实践中收敛出来的模式——它是最高效、最被广泛接受的。好多时候一篇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论文,明明支撑其研究内容的小论文质量尚可,但评阅人给的分数并不是很高,而且给出的意见往往有“各章节逻辑关系混乱”之类的评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以为饱满的工作量,在评阅人眼里,可能是下面这个样子:看起来似乎多多少少都是相关的,但仔细琢磨就似是而非了。这个例子并不极端,现实中评阅论文时经常能看到这种“大杂烩”。也许是篇幅不够硬凑字数,也许都是自己研究生期间做的真实工作,视为宝贝,实在舍不得舍掉。我以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有所取舍。怎么取舍呢?或者以生态农业为主题,最后的西红柿炒蛋作为一个总的验证:或者归纳为以番茄酱代替鲜番茄做西红柿炒蛋的探索,也不失新意:这里确实有一个问题,好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受多因素影响,课题、项目、自发探索,甚至受限于设备、材料。到最后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手头的成果的确难以丝滑地组合在一起,其中缘由,不堪为外人道也。例如,假如有博士论文里包含了:
增材制造粉末
打印工艺
结构设计
热处理对金属组织的影响
有试验,有表征,有建模,硬放在一起,显然有拼凑之嫌。但如果好好想想,把所有的内容按照产品的全寿命阶段归纳为: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含打印与热处理)、服役阶段,似乎逻辑还说得过去。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事实上,这样的强行解释,谁都看得出来得很牵强,但评阅人一般都是好人,只要你的成果够扎实,只要逻辑能连得上,就相当于给了评阅老师说服自己通过评阅的理由。五、“一气呵成”:首要在于内容,其次在于条理,最末在于文采我们不是文学家,写论文也并不需要太多的文采。我们要做的,是把好的内容有条理地一气呵成地讲清楚。什么叫一气呵成呢?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我们要描述一下自己的上班路。不足200字的篇幅,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了之后怎么样,几个要素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不需要写出花来。有人说,我的文字驾驭能力还是不行,写不出这么明快的文字,那下面的其实也无妨(感谢AI生成的小学生语气的描述建议):这样的文字虽然稚嫩,但实际上描述得相当清楚,不失为一篇一气呵成的、本身良好、经过修改能够达到优秀的论文。令人痛苦的是,实际上我们写出来的往往是下面的:一是反复论述,不胜其烦。原有方式方法的局限、你的工作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的论述是必须的,但是论述清楚之后,就得一气呵成地讲自己怎么做的。然而实际上,我经常在正文章节里仍然大量读到“传统XXX方法存在XXX的挑战,必须对XX进行深入研究”之类的描述。在上面的例子里,就是“响应国家提倡的低碳出行号召,同时也出于锻炼我自己的身体的目的”这段必要性论述的话语反复出现——作者似乎生怕别人忘了自己的工作有多重要。二是主线不明,随意发散。让你讲上班路,看到单车就情不自禁地展开讲单车,穿过公园就情不自禁地展开讲公园……不断发散到不相关的事情上去。这并非凭空举例,现实确有这样文章:结构的初始设计、CAD模型重构、CAE仿真分析、实物验证……这本身就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连贯例子,结果一写到CAD模型重构,就情不自禁把Catia的二次开发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其实,这些还是可以抢救的,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论文,是下面这种风格:大家老说格式规范问题是吹毛求疵。可是,当你吃过细糠、喝过精酿之后,再让你评阅这样的论文,你怎么办?行距、字号、字体、对齐、上个世纪的网络截图……呕哑嘲哳难为听啊!这些符号可能来自不同专著,或者来自自己不同的小论文,但是既然统一在自己的学位论文里,一个符号就只能表示一个明确的物理量。因此,建议各位同学写作时尝试给出唯一的、系统的全文符号列表,不一定最终放在论文里,至少可以检查自己的符号体系。最好的办法是,对全文的、系统性的表述,在动笔前就定义清楚。随手定义看似潇洒,实则改来改去反而浪费了时间。标题病句:标题何等重要,令人费解的是,我评阅的论文里,时不时出现病句,举个例子就是《火候控制对番茄炒蛋口味的研究》这种类型的,显然应该是XXX对XXX“影响机理”的研究。标题出现问题的,至少有一半的锅在导师。大标题与章节标题不呼应:第二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章节的标题和论文大标题不关联、不呼应。大标题里全是“多场耦合”、“多尺度”、“大尺寸”、“一体化”这些高大上的词,章节标题却一个也找不到。章节标题原则和大标题一样,得让人读了大概知道其关键要素,如果章节标题无法与大标题产生呼应,那么就不免使人怀疑,至少有一级标题起得有问题。摘者,摘录也;要者,要点也。不少人搞不清“摘要”和“结论”的区别,写出来的大同小异。所谓摘要,就是对全文的“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了之后怎么样”的高度凝练。受限于篇幅,期刊论文有时候连“为什么”都不写。如果我们论述《番茄酱代替新鲜番茄做西红柿炒蛋的可行性研究》这个主题,那么摘要就是要把“做什么”,“怎么做”,“做了之后怎么样”都得讲清楚——它不光得有结果,还得有过程。而“结论”,着重在归纳论述“做了之后效果怎么样”,注重的是结果。要强调的是,摘要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定要惜字如金。如果你的摘要2页篇幅了还没写完,摘要里的背景论述都接近1页了,那你的摘要一定没写好。绪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论述“为什么”,引出“做什么”。- 如何论述必要性:选题的必要性,具体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我们依然举例来说。假如说我们要论述一个主题:“实验室自建餐厅的必要性”。显然,背景与需求里面是对整个主题必要性的论述,当然需要用一些客观数据突出这个问题的紧迫性:突出排队的时间损失有多大,与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改进后的预期收益有多大。文献综述,是针对这个主题,我们对涉及到的一些方面做了深入的国内外现状作充分的调研分析,提炼出了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为了突破这些问题,我们自然而言地引入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所以,上图中,我们只看红色文字的话,它应该是丝丝入扣、前后呼应的。当然,我一直在讲,文章没有固定的风格,不按照这种格式,只要用自己的风格把这个逻辑论述清楚,都没有问题。文献综述是绪论里最主要的部分,也是许多同学最头疼的部分。文献综述的常见问题为:第二个不足是全文都是“XXX研究了XXX”一个句式,枯燥乏味。建议大家尝试“以我为主”的写法,把文献融入自己的故事里。当然,这种写法需要作者对其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有高超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这个一目了然,就不展开说了。展开后每个都有段离奇的故事。有的论文连广义胡克定律这种基本公式都推导到公式(10)才退出来,恨不得从应力、应变、泊松比的定义开始推导,正文读了超一半篇幅了,还没跑出教科书范畴。有的为了凑篇幅,每张图片都奇大无比,就一个简单的可有可无的矩形试样标注,硬生生占了半页,毫无信息密度可言。这些都等于自杀式地明晃晃地告诉评阅老师:我干货不够,我在凑篇幅。一是图片标题尽量全面一些,涵盖该图片全部信息要素,如试样种类、测试条件等等,目的是让读者不用去翻正文就能得到图片全部信息。如果光写一个“应力应变测试曲线”这样的标题,具体几号试样?什么材质?什么温度?力控制?位移控制?测试速率如何?都要去正文里翻,对读者十分不友好。二是不要因为图片放不下、跳到下一页而产生大量空白页。学术论文的引用都是“如图2-1”,“如图3-5”的表述,又不是“如上图”、“如下图”,不必非得把图片放在正文下方。三是图片、参考文献、已发表论文要匹配。有的论文通篇图片质量不忍直视,忽然有那么几幅图,如同在烂泥路里忽然接上了一段高等级的高速公路,怎么看怎么违和,可是,又没有参考文献标注,在作者自己已发表论文里也看不出源头。深入问一下,搞不好还有“借鉴”师兄师姐论文的问题,这就严重了。首先,公式要仔细检查,不要有明显错误。作为评阅老师,就我本人而言,也很难去把每一个公式都推一遍,但至少,不能有明显的错误,例如各项相乘的公式里,某一项括号里出现了(c1-c1),就是外行也看得出这个式子有毛病。再比如,我常会对公式左右进行简单的量纲推导当作检查,如果左边推出来是摄氏度,右边推出来是兆帕,我就算我看不懂公式,我也能确定这里面有毛病。正斜体与加粗:许多人搞不清公式里面的正体、斜体、是否加粗,这里面也是有严格规范的。一般而言,变量斜体,非变量不是斜体。张量、矩阵要加粗,非张量矩阵不加粗。特别的,如果A是张量,要加粗,那么A12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是不加粗的。单位的大小写:有的论文里单位的大小写混乱,毫(m)和兆(M)不分。此外,一般以人名为单位时都要大写:牛顿,瓦特,赫兹,焦耳,等等。公式上下文的标点分段:公式本质上是正文的一部分。那么公式用不用标点呢?我以为用不用都可以。文言文断句靠之乎者也,现代文断句靠标点符号,公式本身已经独占一行了,标点不标点对断句其实无所谓了,前后统一就好。至于公式后的文字是否分段是否缩进,则完全在于意思是否分段:如果确实另起一行说别的事了,该分段了,那就缩进。如果没有,那就不缩进。尤其注意的是,如果公式后紧接着是“式中”,“上式中”等解释性文字,显然没有分段,那就不能缩进。讲摘要时已经提及,不再赘述。只是要注意用词不要太浮夸。谨记一点,成果的牛逼程度,靠的是干货,而不是形容词。参考文献质量:例如,你作为985的高水平博士论文,参考文献引的是《亚辉公众号文集》,那就说不过去了。作者尽量写全:为什么要把作者写全呢?你的评阅老师是大通讯,排第四,结果你的文献列表里写的是“张三,李四,王五等,XXX……”刚好把大佬“等”掉了,是不是就不礼貌了?不要拿自己的小论文做大论文的论据:我写了一个模型,没有考虑x因素,为什么没考虑呢?文献[n]说了,这个因素不重要。结果这个文献[n]就是你自己的小论文,就是自己博士论文的一部分。这就相当于我在陕西说:这个问题不用研究,因为我在山西说过,这个问题不重要。
涵盖全面:什么叫涵盖全面呢?你是研究面条文化的,你的参考文献没有我们宝鸡的岐山臊子面,那你敢说自己的研究很全面吗?作为研究疲劳的论文,你说循环次数超过了疲劳极限(这个概念是应力,单位是MPa),那就不得不怀疑你的专业水准了。用的普通低碳钢,仿真出来的应力水平超过3000MPa,到底哪里有问题呢?一旦这些违反常识的描述出现,对论文是极具杀伤的——评阅人不免怀疑你对这个领域还没入门。许多事情原理上100%可行,工程上却是一纸笑谈。比如有的论文经过千辛万苦,设计出了一个传递扭矩的圆环,看着极其漂亮。但实际上没法用,为什么?因为理论计算时,动动鼠标敲敲键盘,扭矩就添加到模型节点上了,可是实际呢?你见过圆形的扳手吗?传递扭矩必须依赖几何约束,这也是为什么扳手大多是六边形。再比如,靠结构的中性面抗弯,效率最差的一种,等等。一是不要有凭空出现的数据,要么来自参考文献,要么自己产生。二是数据要有科学意义,例如,你在学术论文里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并作为参考依据——这个数据确实地球人都知道,可是它科学吗?仔细想想,要科学地定量测量这个数据,并没有那么容易。好了,我想写到这里,大家大概都知道我这些年经历过什么吧。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当然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学术论文写作,但是,希望管理机构和一些评阅人不要过于苛责“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比如,今天是2024年12月6日,农历十一月初六,今天是个特别重要、特别美好的日子,我们怎么去描述它呢?我认为这些写法都可以。有什么不可以呢?抓住此类缘由,评阅人大加鞭挞,管理机构甚至在盖完几轮章子的情况下退回重盖,有什么意义呢?也许会说,格式不统一影响统计汇总——那是你工作方法和能力水平不到位,我们可以完全事前固定格式,哪怕事前没设定格式事后也能自动提取——都什么年代了。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名校相亲平台理想岛VIP注册用户超20万人!其中,来自985及全球前200高校用户占80%。理想岛VIP仅面向硕博和本科学历开放注册。理想岛VIP核心功能是搜索,想找什么样就找什么样。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考问题的层次。扫码关注理想岛,提升认知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