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消逝的情谊

学术   2024-07-30 19:35   中国澳门  


我发现,眼下长辈们拥有的一些情谊,我们今后不会拥有。一个是知青情。这是特殊年代赋予他们的一份情愫。


在他们还是少年的时候,打起行李从不同的地方奔赴农村,有的去了大小国营农场,更多的是去了边疆边塞生产队。他们在那里共同生活,共同劳作,有的放牛放马,有的挥锄种田,有的在后勤做饭,有的在老乡家借住,有的自己起火烧饭。他们睡集体宿舍、大通铺,谁说梦话,谁爱放屁都知道。总之,他们同苦同乐,同悲同喜,互相陪伴,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其亲密程度不亚于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


所以,回城之后,他们在那艰苦岁月中酿就的情谊就凸显了,味道如酒分外的凛冽芬芳。他们常聚会,常相见,又写诗,又绘画,又出书,又纪念。谁有难处必相帮,连遗孤也管;一声呼唤全国动,谁都不肯袖手。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单位里同事关系无法比拟的,更比一般同学关系要铁。这一份情,我们这一辈及今后的人能拥有吗?显然不能。随着他们逐渐老去逝去,知青情终会终结消失,犹如大海里的一朵浪花,随风而去。悲乎?遗憾乎?不想拥有乎?一定各有所选吧。


另一个就是邻里情。邻里情即邻居之间的情谊。这几乎可说是大杂院,平房区的产物。早些年,楼房少且又不高,人们大部分住在平房里,鸡犬之声相闻,随时互通往来。脚一迈,就进了别人家门槛,眼一张,就看穿了别人家窗户。特别是共用一个厨房的,你家吃啥,他家吃啥,一清二楚。张家包饺子送李家一碗尝尝,李家吃鱼送刘家半条解馋,这是常事且是礼节,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我小时候,赶上了家住大杂院的时代。整个院子有20多户人家,熟悉到谁家死去的祖父是干什么的都知道。院子里有位杨婆婆,她知道所有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农历生日。每当某人生日到了,她就会提醒那家从她面前经过的大人说:“你家某某明天生日。”忙得脚不沾地的那家大人就止步一拍大腿:“可不是吗,差点忘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居没有不相帮的,哪怕半夜听到动静,也要开灯出门问:“怎么了,出啥事儿了?”那时没有出租车,若是谁突然发病,立马有几个年轻人自告奋勇抬起病人往医院跑。我三叔有一次单独背着发病的人去医院,还爬了几十级台阶,都觉得是应该的,不这么做反而是怪事。


邻居中有一男子酗酒,一喝醉便六亲不认,摔盘子打碗,抛洒粮食,吓得他媳妇儿躲到邻居家。邻居中便出来几名力大之人,找绳索将醉汉绑起放地上。几名妇女围在身边教训醉汉,问他还敢不敢放肆胡作,直至他酒醒才松绑并承认是她们自作主张绑起他的,与其妻子无干……逢年过节更别说了,和电视剧“人世间”里演的一样,家家大人小孩早早梳洗打扮好了,各由家长或大孩子带队,彼此登门拜年。我们这里还实行磕头,小孩子们一进门便跪成一片,伸双手接过糖果,偶尔还会有苹果、橘子,视各家经济条件而定。其实,那时各家经济条件都差不多,就看谁家有老人便有点优惠就是了。后来平房拆迁,许多人为了这份邻里情甚至表示不愿意拆迁。人散了之后,情并未散。常常串门,聚餐,互相关心,有住院的,还纷纷去医院照顾呢。


邻里情,委实珍贵,不知今后可还有?看看我如今住的高楼深院,平时邻居见面,大多面无表情,顶多微微点头。互为邻居几年了,连姓啥名谁都不知道的多了去了。偶尔有敲门声,却是“你家的扫把挡了我的路”。

听移居美国的朋友说,许多美国人看见邻居会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谈上好长时间不罢休。这说明洋人也是需要交流和邻里情的,只是他们的居住条件限制了他们,房子彼此之间间距太远,所以一逮住机会话就说起没完,毕竟人类的本性就是群居的,都害怕寂寞呀。


反观我们,有他们没有的便利条件特别是以往的传统,为何不能将邻里情发扬光大呢?唉!

珩哥助考
张国珩--中国教育学会首席巡讲,著名教育专家,企业培训专家,获选百度当代人物。曾为建设银行、新华书店、歌斐颂巧克力小镇、迈瑞医疗、齐鲁制药、北京中育、南京审计大学等做系统培训。最新升学考试资讯,最热点社会信息评论,欢迎大家关注、讨论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