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网上有人批评电影版“红楼梦”,说拍的乱七八糟,惨不忍睹,尤其是擅改原著,胡说贾琏、王熙凤夫妇竟然算计林黛玉从父母那继承的巨额遗产。 我看到此,相信这片子是拍的挺烂了。拍影视剧,原著不是不可以改,但是必须得符合原著塑造的人物性格和行为逻辑。
在原著中,那贾琏虽然好色,一直是与旁不相干的人拈花惹草,断不能在同族内眉来眼去。以他这样的出身簪缨之家的贵公子,如何能觊觎林黛玉的钱财?须知贾母分别是他们的祖母和外祖母,是铁打的至亲。在封建时代,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贾琏是绝不会动这个歪心思的,盖封建的伦理道德和兄友弟恭,他还是明白和遵守的,否则贾政也不会每次都是派他长途跋涉,接黛玉来南京,回家乡以及返回南京了。在对待林黛玉的问题上,贾琏可谓堂堂正正,尽了表兄应有的责任。
所以,电影版“红楼梦”如此改动,诚如评论者所言,可能连原著都没读或者没读明白,更别说深入研究了。人性虽然复杂,总有不变的一面。具体的人性,无论为正为邪,均有其坚持的所谓是非和道,否则便失真,便不符合人性,于是假和不荒诞不经便暴露出来了。
我的大姑父是高级知识分子,若他还在世,今年应该80多岁了。掐指算一下,新中国已成立75年,彼时他也不过10岁左右,应该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当年大姑母嫁他,遭到家人一致反对,理由是他有过婚史。奈何大姑母一心嫁他,家人也只好徒唤奈何。婚后他二人看似你侬我侬,无话不谈,亲密无间。谁知,在大姑母随大姑父去了一趟他在丹东的老家之后,她才发现大姑父对她有所隐瞒。据接待他们归家的大姑母的妯娌二嫂讲,她们的公公也就是大姑父的父亲,在1946年前后到南朝鲜做买卖的时候,是带着一个姓宋的相好走的,百分百的可能,他们在那边成家,又有一群子女了。也就是说,大姑父的父亲以做买卖为由,实际上是带着小三儿跑了,另立新家了。
大姑父对大姑母可不是这么说的。他说他爸爸当年是做小买卖的,为了多赚钱以养家糊口,千辛万苦跋涉到南朝鲜开店去了。没想到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就回不来了。大姑母当时听了很为公公难过,听了二嫂的介绍,才知道被大姑父忽悠了。大姑父解释是“为长者讳”,可大姑母觉得自己不是外人啊,二嫂都知道,为什么自己不可以知道呢?这辈子给人家当儿媳,却被有意提供了公公的非真实形象,她觉得很受伤害,是一份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遗憾。由此,她也怀疑自己对大姑父的绝对相信有点儿冒傻气。大姑父可是连连喊冤,说不过是为了想维护公公在大姑母面前的形象。我想,这背后还有他想维护自己的形象的原因在吧。 人性确实是复杂的。还说这位公公,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渣男。
可是,他有他坚守的原则,那就是不忘留在国内的旧家。1950年之前,年年他都托朋友带回金戒指给老妻,指定留给大姑父上学用(其他孩子都比大姑父大,已经经济自立了)。无数的夜晚,大姑父趴在被窝里看见母亲在昏黄的灯下数着那些金戒指,一个、两个、三个……那时的朋友也真讲究,没有一个人会隐匿这些东西或半路跑没影的,真是受人之托忠人信,咱们孔孟之道深入人心呐。
可是,大姑父的妈妈也就是大姑母的婆婆没等大姑父上学就卧床不起了。临终,她选择相信她的二女儿,把这些金首饰交给她保管,叮嘱说务必用到你老弟身上。二女儿辜负了娘的信任,把金戒指捂在手里不撒开, 大姑父是由他四哥夫妇供给读完大学的。四哥夫妇觉悟高,都是机关工作人员。
我拉拉杂杂说这些事情,似乎与电影版“红楼梦”无关,又似乎有关。想想,明白了。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都和ta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关,和社会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有关,和其人坚守的道德底线有关。脱离这些因素对人物胡编乱造,肯定不符合逻辑,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想当然是要不得的。让阿q和吴妈结婚,创新倒是创新了,可谁信呢?
据大姑父后来对大姑母坦白,他的二姐秘下他的钱,全家皆知,却谁也没揭破,因为他们信奉家丑不可外扬。直到30年前,大姑父的二姐得了癌症去世,二姐夫又找了新欢,新欢手上居然戴着老式的金戒指,让王家的人看到不干了。他们认定这就是二姐秘下的金戒指,老王家的财产不能流到外人手上啊。所以 ,他们纷纷鼓动大姑父以债权人的身份去要,尤其这二姐夫当时还是某单位的宣传处长呢,看他要脸不。大姑父倒是豁达,说物各有主,也是缘分,随它去吧,我这不活得好好的吗?众人看他如此,也就无话可说了。说起这二姐夫,也值得记一笔。朝鲜战争时,丹东是前线城市,市民贡献巨大。每提起这一件事,二姐夫就煞有其事地说:“知道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八个字是我提出来的!”
妈耶,此人一定是喝大了。为此,我倒是很想认识他,看看他啥样。可惜,他也不在了。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