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辨别关于朝鲜的传闻的真假?

文摘   2024-07-13 17:20   辽宁  


作者 / 林海东


朝鲜大概是这个世界最封闭的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关于朝鲜有很多传闻。而这些传闻,大多数难以得到证实,所以,真假难辨。近来,不仅有些陈年传闻(比如朝鲜的“欢乐组”)又重新翻腾出来,而且还多了些半新不旧的传闻(比如朝鲜 “强制民众观看公开处决”),当然,新传闻也是不断(比如朝鲜高官“卷逃3000万美元”);还有一些猜测也在近期的话题范围之中(比如元帅脸上“直径1厘米的痘痘”;比如朝鲜将“向俄乌前线派兵”,之前是“十万朝军”,现在是“N个工兵旅”)。

这些传闻和猜测在网上流布并不算事儿,也并不新鲜,因为从人类开始使用语言的老老年间,这种信息传播的特征就已经存在,几千年过去了,只是传播方式发生了些许变化,但古老的特征依然。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情是,这些真假难辨的传闻和猜测经由媒体尤其是大牌媒体的报道后,就产生了一种“真实感”,容易混淆人们的视听,容易弄假成真。

我观察研究朝鲜凡二十余年,对辨别消息的真假有一点经验。虽然不敢说所有的消息都能清楚辨别,但基本八九不离十。以下把个人经验跟大家做个简单分享,顺带辨别一下近期几个典型传闻和猜测的真假。
一看消息来源。

大约半个世纪前,我们老家流传过一句俗话,说“花钱买台收音机,不听盲流吹牛逼”;学会这句俗话的多年之后,我成为媒体从业者,明白了这句老俗话话糙理不糙,它所讲的其实就是个消息来源即“信源”问题。消息来源是很多人往往容易忽略的问题。这里的“忽略”主要指人们往往注意受众信源,而不是报道信源;最常见的就是,说某件事情是某某媒体报道的,你看媒体都报了,这事儿还能假吗?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忽略了媒体报道的信源依据,亦即媒体使用的报道信源,比如“朝鲜消息人士”、“外交消息人士”等各种“消息人士”。这种匿名信源的可信度远低于官方信源,比如韩国统一部、国情院等等;虽然韩国官方经常搞些不靠谱儿的东西,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家有可能是故意不靠谱儿的,所谓兵不厌诈。

同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尽信媒体则不如无媒体。这就是第二个问题,作为受众信源的媒体其实也要做分别,尤其是海外媒体。媒体大致分两种,负责的和不负责的——负责的媒体一般会采取“多信源交叉印证”的方式对某事加以报道,一般报道得会靠谱儿一些;而不负责的媒体则往往“抢快”、“风闻言事”,只要有人提供消息,则立刻发布出去,最多加个专家对这事儿的评论,甚至引用三手四手消息进行报道,那么,这种报道一般就很难靠谱儿。比如朝鲜将“向俄乌前线派遣N个工兵旅”这件事儿,就属于只有一个孤立信源的范畴,且无任何官方消息证实,大致是“消息人士”自己想象出来,大致是根据朝俄条约做出的可能性推测。

第三个问题是,“朝鲜消息人士”或“脱北者”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吗?如果一个朝鲜人跑来跟我说他知道这个、知道那个,对“苦难行军”期间饿死多少人、对“欢乐组”怎样运作说得头头是道,而且细节丰富,那我大致会让他有多远滚多远。以最近接受英国媒体采访的那位“脱北妇女”(1993年出生于两江道惠山市)为例,她2007年脱北,对“欢乐组”遴选标准、过程、组织结构甚至三代人的喜好了如指掌,仿佛她就是上帝本人,什么都知道。这种人的这种言论,恰好迎合了采访她的那家媒体的“小报”性质,所以,你拿这八卦来让我鉴别真假,我只能不理会,因为那些八卦流传的时间甚至比她脱北的时间都长,而且她提供的消息大致是“听说”来的,本身就是不可靠信源,并不因为她是“脱北者”就增加了可信度。她说惠山或两江道的任何事情,我都会听着,但她说“欢乐组”的事情,那只能一乐了之。

二看细节。

这些传闻或猜测,都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喜欢讲故事而且细节太多,仿佛消息的提供者不是事情的亲历者,就是跟元帅一起开过会。俗话说,言多必失;为了让别人相信,各路“消息人士”们总是喜欢讲故事,而且提供很多细节,但问题是,细节越多越容易暴露他们的“不懂”、“不知道”。于是,很多时候细节就成了很重要的证实或证伪依据。

比如元帅脸上“直径1厘米的痘痘”,但凡看过几张元帅现在的照片,都不至于说出这个“直径1厘米”来,所以,关于这颗痘痘的其他事情就不必再听下去了。在古玩鉴定中,这叫“一眼假”,一幅画不用全展开,拉开半尺,真假自现。

再比如“朝鲜高官卷逃3000万美元”这事儿,如果“消息人士”只说这一句,那我会姑且存疑,再等等看。但“消息人士”接着说,这卷逃者是人民军保卫局或国家保卫省或社会安全省高官、是元帅秘密资金掌管人,而且是出来采购核导计划所需重要设备,还说他卷走的金额是元帅1亿美元预算中的三成。这我就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了,因为他说的这些细节存在很大问题,与现实情况有很大出入。而且这事儿的首发者是韩国一家小媒体“今日货币”(Money Today),而且国情院已经告诉这家媒体“对个例不做确认”,所以,这消息是有争议的。它的问题在于,细节过于集中、相对完整,不符合朝鲜对知情范围、资金管用均严控的基本特征。所以,“卷逃”这件事情未必一定没有,但绝不是“消息人士”所说的那个故事。底款明明写着“微波炉专用”,你非说画工、胎质、用料都符合元青花或明青花特征,我怎么信你?

三看消息是否与公开信源分析结论相符。

这种分辨方式,对普通受众来说相对较难,但对于观察者、研究者来说,则必不可少。这是一种交叉印证方法,以个人多年实践证明,在绝大多数的消息验证上十分有效。

比如“强制观看公开处决”这事儿,一来它符合朝鲜公开执行死刑的惯例,二来与近年来社会管理、思想统一等方面严控的现实相符。但在这件事情上,视频和脱北者证词又仅能作为部分采信证据,因为它采取的是“接底”手法,瓷器的底是老的,但底上的瓶子可能是接上去后烧的——

多段视频可以分别证明集体观看、公开判决、执行处决等现象的存在,但需要更多证据证明公判大会是“临时强制”还是“长期惯例”,需要更多证据证明偷拍的执行处决是否存在“集体观看”,以及这观看是“强制参加”还是群众“自发围观”。

而脱北者证词中的“处决达到种族灭绝程度”,则基本是夸张。对于一个老龄化问题严重、青壮缺乏的国家而言,灭绝自己的种族无疑是自绝后路。这也与朝鲜现行的“给出路”政策不相符,朝媒报道中“犯错误”或犯罪青年“志愿”到最艰苦地方参加劳动、成为建设者的情况屡见不鲜;金元帅本人也曾亲自接见过一群“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平壤小青年,鼓励他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好好干。

大致如此吧,更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需要告诉大家的是,网上流传的朝鲜消息很多都是“一眼假”的东西,不可信;也有一些是“接底”的真假参半,不可尽信,毕竟假是可以造出来的,高仿甚至可以乱真。但对于习惯了看短视频、直播的一般吃瓜群众,是无法让他们使用上述方法去判断真假的,这不现实。同时,我们不能指望内容提供者做到完全保真,毕竟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人家需要变现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怎么说由他,信不信由你,周瑜打黄盖,孔明不掺和。至于那些非得说“诸葛孔明是两个人”的犟种,我通常的回答是——好的,您说得对。





IN朝鲜
靠谱的朝鲜资讯,最专业的朝鲜商务咨询,不一样的朝鲜深度旅行——我们在平壤有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