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蓄势之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第一步怎么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崔晓 孙中元 摄
1月2日,南京召开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大会汇集政产学研金各方力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塑造南京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紧接着,全市教育大会召开,分析研究我市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开局起势见精神!科技、教育成为开年两场重要会议主题,彰显南京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决心,释放出全市上下时不我待大抓产业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南京对自身责任使命、最大优势和发展紧迫感的深切认识。
着眼“全局之所需”观照一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江苏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江苏一系列重大使命。其中,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他要求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党的二十大基础上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接续部署,为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明确方向。
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南京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
正是对自身资源禀赋、时代使命有着充分认识,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正围绕国家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城市定位,以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力争在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做示范。
在上秦淮悠湖畔,以城市之巅命名的紫金山实验室,正向全国创新“最高峰”加速冲刺,已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原创成果;
麒麟科创园,大院大所抱团落户,已然成为北京中关村以外“中科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最高、门类最为齐全、成效最为显著的区域;
六朝松下、二源壁前,高校成果正源源不断迈出校门、走向市场……
过去一年,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南京全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升至第5,跻身最具科技影响力的全球领先科技集群第9位,南京高新区首次进入全国前10。
如今,元旦刚过,南京全市上下便以只争朝夕的姿态接连召开科技大会、教育大会,更加凸显这座城市的紧迫意识: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在这里,每一步前进都是对未来的承诺,每一次突破都承载着国家的期望。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深度融合
几天前,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举行。全会明确,2025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任务,其中第二条即是“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年第一会”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指明了路径——新的一年,要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全面打造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人才强市。
作为全国科教“第三城”,南京要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布局上展现更大作为。通过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夯实重大科创平台支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体布局,增强创新策源力和资源集聚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在企业集聚、配置、增值。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研发投入要由企业来主导、创新决策要由企业来决定、产学研融通创新要由企业来链接。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主体,必须构建起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集聚融通的发展生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力建设高水平转化平台,拓展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强科技金融精准滴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谋定而后动、谋定而快动、笃行以致远。
去年8月,南京发布了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分六个方面实施22条举措;
9月,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宁落地建设,并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
10月,与北京地区重点高校举办合作对接会,送政策上门、推动产学研合作;
12月,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召开,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59所参建高校与南京市、苏州市签署校地合作协议。
产业科技创新是南京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必答题”。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携手并肩、协力同行,不断强化十年磨一剑、久久成其功的决心和韧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宁高校多,是南京发展最显著的优势。锚定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南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强化人才育留、推进产教融合,与在宁高校携手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一体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把人才留在南京,让更多科技成果在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全省打造思政引领力强、人才竞争力强、科技支撑力强、民生保障力强、社会协同力强、国际影响力强的教育发展高地中彰显省会担当。
“政产学研金”
有共识、一起干!
科技大会现场,《2025年南京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2024年度南京市十大科技成果》、《南京市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清单》、《2024年南京市企业技术需求选编》、《2024年在宁高校科技成果选编》等交流材料摆在参会的“政产学研金”等科技创新主体案头,成为可触可感的“任务书”“成果库”,再结合现场细致的阐述,让参会人员对南京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该干什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大家纷纷交流发言,热气腾腾,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浓厚气氛。
“新年第一会”上,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ENI)全面竣工发布,2024年度南京市十大科技成果发布,一批“需求清单”和“成果清单”以及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发布,一批专业机构、人才、企业、试点揭牌和颁奖,传递着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望,更鼓舞着创新之路上的勤耕笃行。
“光荣属于他们,也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让我们全力以赴直奔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