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文摘   2024-10-16 07:35   湖南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不仅深刻揭示了人体内部结构的奥秘,更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01

经络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现了用石块或火灼的方法激刺体表的某一部位,可以使身体另一部位的疼痛或体内的某种疾病得到缓解或消失。这就是针灸疗法的起源。


最原始的针是“砭石”,随后就有了石针、骨针等,到了殷商时代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是就出现了金属制的针,并产生了“伏羲制九针”的传说。从此,针灸疗法逐渐得到了普及。


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在治疗虢国太子的“尸厥”病时,便是应用针灸之术,并且提出了“脉、经、维、络”等名称。


1973 年底,在我国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三部针灸经络的文献,主要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书中均记载了十一脉的名称、循行方向、所主疾病及灸法等。


根据文字考证,这两部书的成书年代要早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


《内经》一书比较全面地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其中也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


如该书共 162 篇,专论或主论经络的就有 20 余篇,散论在其他篇章的内容也很多。


综合《内经》有关经络理论的所有论述,基本形成了经络学说的框架,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


经络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与针刺疗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有关经络学说的论述,在以研究针刺疗法为主的《灵枢》中记载特别详细。


经络学说的实践意义,不仅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而是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均有重要的价值。


所以《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以上都强调了经络学说涉及到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不仅初学医者要学习,即使是有一定造诣的医生(工),也必须不断地深人研究。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包括经脉、络脉其连属部分



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络属于筋肉、皮肤。如《灵枢》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胜,外络于肢节。”连属于筋肉的,称为十二经筋;连属子皮肤的,称为十二皮部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分为正经、奇经、经别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称为“十二正经”或“十二经”,分别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十二经分别与某一脏或腑相连属,不仅各自都有一定的起止之处和循行路线,同时十二经首尾衔接,如环无端,彼此的交接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相互间存在的表里关系也有相应的规律。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分别称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奇”是相对“正”而言,正属常,奇的含义是“异于常”,“有别于常”。所以《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奇经与正经的不同有三点:


首先是奇经与脏腑之间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其次是奇经相互之间没有表里关系,此外,奇经不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的主要作用是交叉纵横于十二经脉之间,以加强正经之间的联系,调节正经的气血。


其中任、督二脉合十二经并称十四经。



经别,是十二经分出的较大分支,也属于脉的一类,称为“十二经别”。


它们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向上出于颈、项浅部。其中,阴经分出的经别循行于体内,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从而使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得以加强。


同时,经别还能到达某些正经未能循行到的形体部位和器官,从而补充了十二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多数没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有别络、孙络和浮络之分。


别络是络脉中比较大的,有从本经别走邻经的意思。


别络的作用有二一是加强十二经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二是通达某些正经所不能循行的部位。


一般认为别络有15支即十四经各有1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但《内经》还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之说,若加在一起便是 16支别络了。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于络脉的再分支,所以《内经》说:“络之别者为孙。"它分布在人体的数量之多难以胜计,具有通营卫,御外邪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内经》说:“浮而常见者,为络脉也。”在人体的分布广泛,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连属部分,指经络在内连属的脏腑,及对外连属的筋肉、皮肤部分,亦即经筋、皮部。


经筋,是对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所分布的筋肉系统的总称,由于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此,所以被认为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称为十二经筋


主要功能是联络四肢百骸,主持关节的运动。经筋虽然被列人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但它实质所指乃是筋膜、筋肉亦即肌腿,本身并不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因此,后世医家将其归纳了肝系统,称为肝主筋。


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皮肤反应区,也是经络之气散布的所在。


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便是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城。由于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的分区,基本上与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因此,它们都是按照十二经命名的。


赵允古法经络
传承古法经络技艺,助力亿万百姓身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