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于芳草湖农场一个偏远的连 队。每逢“三夏”(夏收、夏管、夏种)、“三秋”(秋收、秋管、秋种),连队经常要进行劳动大会战,那场景至今难忘。
这里我要着重说说当时 “三夏”生产中的夏收大会战。
那个年代,牵引式康拜因 (收割机)尚未普及,大部分小 麦还得依靠人工来收获。当时, 农场小麦种植面积都很大。熟透了的小麦最怕雨淋,故需在 较短的时间里将其抢收回来。为此,“三夏”前夕,农场发出号召,要求全场总动员,男女老少 齐上阵(包括学校师生),虎口夺粮,全面完成包括夏收在内 的“三夏”任务。
此时正值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别说收割小麦了,人往地 里一站,就会汗流不止。为抢时间,大家战高温、斗酷暑,早出 晚归,吃在田间,只为提高工效。大家事先都准备了几把磨 得锋利的镰刀,地头也备好了磨刀石以备急需。田间地头到处悬挂着鼓舞干劲的横幅、彩旗,团场广播站也搬到了夏收现场,滚动播放革命歌曲和夏收战报、高工效名单和好人好事。连队的卫生员也背着药箱,一面参加夏收,一面临时救治受伤的职工。
小麦被一镰刀一镰刀地割了下来,还要运到打麦场上。然后,打场、扬场、晾晒、装袋入库。当时缺乏现代化运输工具,全依靠胶轮马车运输。胶轮马车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三匹马拉的大车,另一种是一匹马拉的小型胶轮车。胶轮大车的主要作用就是拉柴火、运农资、送农家肥、拉运收获的小麦等粮食作物、作物秸秆、交售公粮 等。特别是交售公粮时,那一辆 辆重载的胶轮大车,无论是辕马还是梢子马,其头上都别着一朵大红花,它们兴奋地打着 响鼻,拉着满载公粮的大车,行进在通往粮站的大道上。而小型胶轮车的作用就更大了:农忙时其作用是往田间地头运送 开水和饭菜、运送生产物资、拉运蔬菜瓜果等,农闲时它便成了职工们的香饽饽啦———因为这辆马车此时就变成了职工们 的公共用车了。
如今,我们再也见不到当年那火热的夏收大会战场景, 再也见不到马拉胶轮大车排队交售公粮那壮观的场面了。但 每每回想起那些火热的场景,我都激动不已。
新疆老年康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