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MedRobot;编辑: 七鸢
在脱发逐渐成为年轻人困扰的时代,植发手术正从“锦上添花”转变为许多人生活中的“刚需”,催生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医疗细分领域。据MedRobot了解,磅策医疗自主研发的 HAIRO植发机器人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布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这是继Artas之后的第一款国产植发机器人,而其性能和功能在多个技术指标上表现突出,与海外同类产品相比实现了显著超越。
作为国产医疗器械的又一重要突破,这款植发机器人上市后,能否真正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如何在高科技研发与消费医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带着这些问题,MedRobot采访了磅策医疗CEO张兆东,共同探讨植发机器人背后的故事与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升精准度与效率
此外,机器人每小时可提取1800株毛囊,效率远超国外同类产品的800株。“虽然我们尚未完全超越经验丰富的医生(每小时2000株左右),但技术迭代让这个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实现创伤小、恢复快的亚洲适配
与国外产品使用1.5毫米直径针头不同,磅策植发机器人采用了0.8-1.0毫米的针头设计,更适合亚洲人毛发的生长特点。这种改进不仅减少了毛囊提取时的创伤,还让取发后的创口几乎不可见,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术后体验。
标准化与数据化赋能
传统人工植发中,每一台手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而磅策植发机器人通过全程数据化管理,为每根毛囊的提取路径、深度和分布提供了精确记录。机器人生成的质量报告可以量化整个手术过程,帮助医生进行术后评估,这种标准化是人工操作难以实现的。
降低医生门槛与延长职业寿命
植发机器人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还为医生提供了重要支持。传统植发手术需要医生长时间弯腰操作,极大增加了颈椎和视力负担。而机器人可以分担高强度的重复性工作,让医生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规划和美学设计。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降低了医生操作的门槛,也显著延长了他们的职业寿命。
重新定义患者体验
对患者而言,植发机器人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更高的手术质量,还提升了手术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更高的精准度、更小的创伤以及更快的恢复速度,使得植发手术从技术含量到用户体验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通过在精准性、效率、适配性和标准化上的全面突破,植发机器人为行业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张兆东总结道:“我们的目标是将植发手术从依赖经验的个性化操作,转变为可复制、可标准化的技术服务。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高质量服务的期待,也为整个行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消费医疗的加速引爆
民营机构的盈利利器
民营机构是植发市场的主力军,其服务的核心在于高效率与高收益。磅策医疗CEO张兆东指出:“民营机构的手术量普遍较高,机器人能够帮助他们显著提高效率和盈利能力。”
公立医院的能力均质化
公立医院因医生资源有限,植发服务的供给能力一直受到制约。植发机器人则通过技术的标准化和操作流程的简化,让普通医生也能达到接近专家的水平。
投资人视角下的价值创造
随着消费医疗的快速崛起,植发机器人正在成为投资领域的热门赛道。相比传统手术机器人,其具备更强的消费属性,投资回报率更高。“消费医疗的属性让植发机器人与投资机构的需求高度契合,”张兆东表示,“尤其是在经济周期中,这种能够快速回报的高科技产品非常受欢迎。”
从品牌赋能到全链条价值
除了手术本身的经济效益,植发机器人还为医疗机构带来了品牌提升的附加值。通过引入机器人,机构可以向消费者传递技术领先的形象,吸引更多高端客户群体。机器人为医院和诊所增加的不只是收入,还包括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植发机器人还推动了全链条价值的实现。从前期患者的教育引导,到手术过程中的数据化管理,再到术后恢复的效果评估,机器人将植发服务打造为一整套可追踪、可优化的闭环。这种服务体验的升级,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 对标国际市场:国产技术的全面超越
国际产品的局限性与市场空白
国外植发机器人虽然在技术发展初期占据了领先优势,但近年来逐渐暴露出创新乏力的问题。张兆东直言:“国外的一些植发机器人仍维持十几年前的技术水平,效率低、创伤大,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特别是亚洲市场的需求。”
国产技术的差异化优势
磅策植发机器人以亚洲市场需求为核心,重点优化了精准度、效率和适配性。在毛囊提取环节,机器人采用0.8-1.0毫米直径的针头设计,不仅减少了创伤,还实现了更快的术后恢复。这一设计直接回应了亚洲患者的核心关切,提升了患者体验,同时也让植发技术更具市场吸引力。
更符合本地需求的商业模式
推动行业标准的升级
磅策机器人不仅在技术指标上实现了超越,还在推动行业标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据化、标准化的手术流程设计,机器人将植发手术从依赖医生经验的个性化操作,转变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标准化服务。
医用塑料技术交流群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
长按二维码,加群主,备注“医疗”
100+技术交流群,聚集10万+医疗行业技术人员。
覆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之总经理、副总、总工、研发总监 、技术工程师(研发/设计/结构/工艺/模具/质量管理/生产/采购/设备管理/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