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重点是家长的心理。康复当中,由家长心理问题带来的“溺爱”和“包办”是很常见的。在我们接触到的家长中有不少人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心理。
溺爱的表现是凡事不管合不合理都一味满足孩子,例如:家里玩具已经很多,但孩子闹着要,家长就会买;不能看到孩子哭,一哭就心疼,一心疼就妥协。
身为康复教师,我们非常理解家长的心理,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更多的方法来应对。不过我们要知道“溺爱”终究不是办法,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帮助家长改变这种现象。让我们来看看蒋芳老师的建议,希望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听障孩子的发展过程和后期的效果,注意力集中停留在“听力损失”这个问题上,这种过度关注产生的焦虑会让她们胡思乱想。可对于我们康复老师来说,这一点是很清晰的,我们都知道随着听障孩子干预得越来越早,康复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
针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法是给家长看一些顺利康复的案例,帮助家长建立信心和方向,让家长知道我的孩子也可以如此。
可以让家长观看康复案例视频,也可以让家长直接和康复顺利的孩子交流,自己感知。
告知家长康复需要遵循的路径,康复过程就会变得更顺利。
听损孩子听、说、认知等能力的落后是因为听力受损、听觉通道缺失造成的,所以第一步就是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助听补偿。
在这里提醒:记住一定是良好的助听补偿,而不是戴上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以后就可以了,要更多关注孩子佩戴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否合适,聆听的效果是否够好。
因为只有帮助孩子建立了「听得好」这个前提,孩子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听说和认知等综合能力。
第二步就是要考虑最合适的康复方法。通常情况下,很多家长会觉得康复应该由康复机构的老师来做,也有一些家长不会送孩子去康复,只会在家里等,特别是那些孩子年龄比较小的家长,还有康复教育资源略落后地方的家长,更是如此。
每个家庭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康复方法,并不是只有机构康复这一种方法。对于康复教师而言,我们也要打开思路,让家长采取更多综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
比如:采用机构和家庭共同康复的方式,这里说的家庭康复不止是家庭作业的配合,而是要在康复教师的指导下有康复练习的方案、有练习的反馈和回应,有如何改进的指导等;又比如全线上化康复,家长不用进机构就可以很好地在家庭中和孩子高效互动。
只要是能够帮助到孩子和家长的方式,都可以开展。
最后,仅仅要求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的康复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参与的过程当中给予家长家庭康复具体的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进行同步的指导,让家长能够在与孩子互动的同时逐渐掌握家庭康复的方法和技巧。
教龄较长的老师一般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就是在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一开始家长在想:孩子什么时候能听到声音?什么时候能够开口说话?等孩子能够开口说话之后,又会想:什么时候孩子能说长句子?什么时候孩子能问问题?接着她们会想:什么时候孩子能够与他人顺畅地沟通交流?等到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又会去想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在这个基础上变得更加优秀呢?
在不同的时期家长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当然正向的一面是:这样的想法会促进家长更加努力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孩子的发展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
所以作为康复教师要留意:伴随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留意家长的想法,告知家长孩子当下的发展正常与否,家长是该放松还是要更努力,及时准确地给家长过程性的心理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的效能。
(点击图片,免费申领一对一线上康复训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