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笃行,积蓄一体化“政”能量——南谯区朱华光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2024年工作汇报

文摘   2025-01-25 12:25   安徽  


初冬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2024年南谯区朱华光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在南谯区教育体育局的悉心指导与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工作室主持人朱华光的引领下。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奋楫争先,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个人专业素养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工作室的带动、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一、教师一体化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室于2023年加入安徽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
(一)三级融合式阅读
对于思政一体化这一全新又陌生的领域,我们首先通过阅读来寻找正确的方向与路径。一年来工作室以跨学科为研究主题,阅读了《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活动实践的设计与实施》等相关书籍。通过专家讲座引领、学员领读和个人阅读三级融合式的阅读方式,拓宽了成员们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
(二)线上线下共学
工作室除了常态的读书学习外,我们还坚持“走出去”,从2024年暑期安徽省新教材培训,到南谯区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班,再到杭州的道德与法治“千课万人”活动等。从“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聆听了安徽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季文华老师的《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情境设计》,到人教云线上教研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式共学链接老师所需,契合老师的成长,形成高效内驱力,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三)三循环式磨课
乘着新课标颁布的东风,我们以课堂为实验田,立足“课改”和“实践”,以思政一体化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研究方向。工作室采用“单元说课”“无生上课”“现场磨课”的三循环式磨课形式,打通理念落实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致力于“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二、教学评一体化探索
工作室在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聚焦纵向连贯、横向协同,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梳理出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小学教学路径:“深研课标,确定主题一体化;深挖教材,推进育人目标一体化;生本为先,实现情境创设一体化;素养导向,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下面我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为例简单阐述我们的行动。
(一)深研课标,确定主题一体化
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梳理出单元核心素养在各学段的具体要求,以及在每课的落实点。从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我们确定本单元核心概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明确在教材中如何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深挖教材,推进育人目标一体化
不仅研读本单元,本册教材,还上下勾连,梳理民族和地理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分布。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生本为先,实现情境创设一体化
通过课前访谈和问卷调查,从认知基本情况、存在的学习困难了解学情,从
而明确问题解决对策。本单元以学校为打造“千里山河”文化长廊,开展“跟着书本去旅行,共绘大美中国展”招募策展人活动为项目大情境。提出核心驱动问题,接着将项目分为六大任务落实到六课时中,以具体的学生活动解决核心问题,并以阶段性成果落实任务。最后在单元学习完成后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呈现单元学习效果。
(四)素养导向,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持续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有活动评价、素
养评价、反思评价、成果评价,有课时评价也有单元整体评价,持续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促进学生实现从知识理解到迁移及创新性运用,落实素养养成。
三、师生一体化发展
一年以来,工作室以努力培养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己任,努力提供学习的平台,助推每一位成员尽快成长,大家彼此见证提升,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工作室成员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一步一脚印,求真求实,求新求变,收获满室的芳芬四溢。
回首向来萧瑟处,思政筑梦映辉煌。回顾这一年,我们不乏困惑与迷茫,也曾数次被工作学习难以兼顾、理论层次不够、科研水平不足等现状所束缚。但我们是行者,是学习者,只要心中有光,行路自有方!
“政”因有你,我们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聚合,从一盏灯的温暖,到满天星的璀璨......

朱华光,滁州市明湖小学副书记,滁州市南谯区朱华光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二十多年来始终以“勇于担当、潜心研究、智慧创新”为工作准则,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放在首位。曾获得语文、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论文、精品课等各类比赛,省市级奖项三十多个,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课题四项。


来源:局教研中心

主办单位:南谯区教育体育局 

编辑:邵战军

初审:谢兆明

终审:戚家喜


扫码关注

孩子开心 家长放心


南谯教育体育
教育体育方针政策宣传、重要新闻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