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5年,是《宁波晚报》的创刊年,也是宁波民营经济崛起的又一个高潮节点。根据企查查大数据,1995年成立且至今仍健康经营的宁波企业达3340家,其中就包括公平集团、龙元建设、宝新不锈钢、王龙集团、国骅等知名企业。而方太集团、贝发集团、三江购物、唐狮服饰等企业不仅声名鹊超,还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感相关。今天,这些《宁波晚报》的同行者讲述了当年栉风沐雨的创业经历。
要想读懂宁波,外贸是一个绕不开的领域。
自1995年创刊以来,《宁波晚报》陪伴“港通天下”的宁波,见证了一代代外贸人拼搏奋斗的历程。在他们的开拓创新下,宁波的开放型经济从一艘“小舢板”,成长为万亿级的“巨轮”。
中基宁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应秀珍,正是这样一位与时代同行的外贸人。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年过七旬的她仍活跃在业务一线,历经亚洲金融风暴、中美贸易摩擦的“江湖风雨”,却依然“向光而行”,被誉为“宁波外贸的常青树”。
在《宁波晚报》的报道中,应秀珍的名字,一直与宁波外贸的“大事记”紧密相连。她不断分享她40余年职业生涯的“吉光片羽”,将老一辈外贸人“四千精神”的火种,传递给数以万计的新外贸人。
“冬去春来”的激荡岁月
应秀珍的外贸生涯始于1983年。彼时,她在象山县级外贸公司,为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国企供货,主要是“虾兵蟹将”等农副产品。之后,她被调到中国进出口商品基地总公司宁波分公司,于1993年首次带队参加“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并和它结下32载的深厚缘分。
回忆起那个外贸飞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应秀珍说:“那时,广交会万商云集,外商们拿着笔记本排队,一采购就是一大笔。中国企业只要有摊位就一定能收获订单。很多没有摊位的工厂主就拿着装满样品的旅行袋,即便只会说Hello和Thanks,也会大胆地给外商递名片。 ”
然而,欣欣向荣的春天,很快被“寒潮”打断。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后波及中国,外贸业务断崖式下跌,中基因担保问题而深陷债务危机,险些全军覆没。
所幸的是,董事长周巨乐拍板决定改制,引进民企雅戈尔的投资,让中基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新型股份制外贸企业,从此破茧重生。在不少媒体的视角下,中基的“华丽转身”,为全国的开放型经济改革贡献了一项“宁波经验”。
中基改制后不久,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消息令广大外贸人欢呼雀跃。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中基一跃成为2002年中国外贸200强企业之一。
“‘入世’以来,我接受过多位宁波晚报记者的采访,他们敏锐而专业,关心企业所关心的,非常‘接地气’。比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取消,我分享了公司应对政策调整的办法,并告诉记者,这为中国纺织品出口欧美打开了一扇大门;再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和外国进口商抱团取暖,一起渡过难关。”应秀珍回忆道。
更令应秀珍难忘的是,在《宁波晚报》鲜活生动的报道中,她和其他宁波外贸人,在这“甬”闯世界的“激荡岁月”里,展示出拼劲十足的“精气神”。
“晚报记者曾报道过,我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仍带队参加广交会。当时,我先生劝我不要去。我说,现在就像部队战士在前线一样,如果我不去,就成了逃兵!在广交会坚持20余天后,我也病倒了,后来咨询医院,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并未患上‘非典’。”
在应秀珍看来,宁波之所以能抢抓中国“入世”的机遇,将市场从原先的亚洲邻国拓展至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正是靠外贸人“真刀真枪”打下来的。而《宁波晚报》一直在为宁波外贸鼓与呼,让她感受到一股携手同行的力量。
拥抱变革的“追光之路”
近些年,应秀珍还见证中国从“制造”走向“智造”的发展历程。
她在2021年《宁波晚报》对宁波成为“外贸万亿之城”的报道中表示,曾经,中国只能提供初级加工品,连彩印马口铁罐头都无法生产;如今,中国已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然而,随着全球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唯有求新求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入千行百业,令应秀珍深感“拥抱变革,时不我待”。
在此背景下,中基惠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它不仅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报关报检、物流、退税、结算、信保等基础性服务,还“脑洞大开”地打造“元宇宙+外贸”虚拟展厅,让外商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下订单,将跨境电商和海外仓业务纳入“服务清单”。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宁波晚报》也在拥抱融媒体时代的变革,从纸媒走上“云端”。它对中基惠通的报道,不再局限于“长篇大论”,还综合运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让这家宁波外贸的“领头雁”成为宁波晚报抖音号、视频号的“常客”。
比如,中基惠通的跨境电商运营团队,专门建立海外“网红”资源库,帮助客户的产品做TikTok运营推广;更有技术团队负责为产品做3D建模,再通过AR技术模拟其在真实世界的位置,让外商眼前一亮。
应秀珍也时常关注《宁波晚报》的融合传播作品。她说,这些报道打开了她的视野,不仅为她带来政策和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还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提振企业信心。特别是一些年轻外贸人的故事,让她看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四千精神”。
“以前我们业务员去广交会,不惧躺在绿皮火车的座位底下;现在他们宁愿通宵自驾14个小时,也要和外商如期碰面;以前我们的业务员为了接订单,深夜跑到外商居住的宾馆登门拜访;现在,有位‘00后’实习生不辞辛苦,90天跑完600家工厂……这说明我们的外贸人薪火相传,不断书写追光的新篇。”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字与网络……和宁波外贸人一样,《宁波晚报》也有自己的“万变不离其宗”,尽管传播方式在变,但初心始终如一。
应秀珍表示,三十年来,她看到《宁波晚报》与宁波外贸一路共同成长,相信这支不断转型的团队,也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宁波的城市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让我们一同拨开迷雾,把握财经风向!
通过微信扫码添加
三审:诸新民 终审:葛颖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东南财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