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被误解了千年的古话,后两句更是鲜有人知

文摘   文化   2024-11-06 06:46   福建  


点击上方“诗心词韵”关注我们吧!
晨曦微露,山川轻披薄雾纱衣,万物在朦胧中苏醒,相学与玄学,两门幽深博大的学问,在这自然画卷中悄然铺展。《麻衣神相》里,面纹深浅藏着命运脉络,一颦一笑间,世事浮沉尽现;《周易》卦象,阴阳交错,道尽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俗语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又言“天机不可泄露,玄学妙在悟中”,皆是对这两门学问精妙而朴素的诠释。最终明白,万般皆空,唯心自明,一切相与玄。


俗语,这源自民间、流传千年的语言瑰宝,以其简练而富有哲理的形式,承载着世代人的智慧与情感。

它们通常由简短的句子组成,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或是道德准则的通俗表达。

诸如“百善孝为先”、“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俗语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孝顺的美好,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中。

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句,尤为引人注目,却也被误解了千年,其后两句更是鲜有人知。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常被误解为没有子孙后代即为最大的不孝。

此语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原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里的“无后”,并非单纯指没有后代,而是指没有尽到作为后辈应尽的孝道,这才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以舜帝未事先禀告父母而娶妻为例,说明即便贵为帝王,若行事违背孝道,亦属不孝。

可见,古代对于孝道的重视,不仅仅在于血脉的延续,更在于对先辈的敬仰与纪念,以及通过这种仪式维持家族与社会的和谐秩序。

《唐律疏议》更是将“恶逆”与“不孝”列为十恶不赦之重罪,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在这其中,孝顺便是构成这脊梁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石。


然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外,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呢?

汉代学者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说:“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前者“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指的是一味顺从父母的错误意愿,甚至帮助他们做不道德或违法的事情,从而使父母陷入不义的境地。

《孝经·谏诤章》中提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意在说明,真正的孝,并非盲目顺从,而是在父母有过错时,以适当的方式劝谏,避免他们误入歧途。

宋代大儒朱熹在《朱子家训》中亦言:“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其命维新。有父兄在,不可辨讼以财。

可见,孝顺不等于盲从,而是要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引导父母走向正道。

再论“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意指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自己却不去谋求官职或职业,以改善家庭状况,供养父母,这也是一种不孝。

《礼记·曲礼上》有云:“贫而谄,富而骄,贵而舒,贱而慑,是人之恒情也。”

但真正的孝顺,不应因贫困而自暴自弃,而应积极寻找出路,让父母能够安享晚年。


正如《孟子·万章章句上》所言: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孝顺,无论哪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每日推荐  

和珅被嘉庆赐死,他急忙拿出乾隆给的保命诏书,不料里面只有三个字

俗语:“笑贫不笑娼”,它的下句才是经典,揭示了人生的5字秘诀

你若喜欢,点关注别忘了再点个在看/点赞哦👇

诗心词韵
诗如清泉润我心,词如和风拂我面,韵如歌声绕我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