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开始
故事的再续
成长的展望
党建引领,质效双升强根基。开展“讲述与聆听”30期,10名党员教师获县市级教学奖励。信用为尺,评价赋能促发展。发布蜊小周讯36期,评选月度诚信人物35名。红色传承,党建带队育新人。红领巾宣讲团被聘请为郭永怀事迹宣讲团志愿宣讲员,组织“老少同讲党史”15期,“蜊小少年说”35期,红色研学10期。
青年教师,精培厚植促成长。组织“水石之约”青年教师培训26期,基本功培训3期,评选出成长进步星16名。名师培养,梯队建设筑高峰。组织班主任培训8期,组长论坛4次,获市级及以上优质课16人,优课12人。科研助力,深耕探索提能力。作为齐鲁师院教育协同创新项目实验校,申报的5项专项课题全部立项。1项省课题立项,5项“教育创新微成果”在全市做经验推广,1项小革小新入围,1项荣成市课题结题,1项荣成市教学成果。
强基固本,抓实基地建设“硬底盘”。申报9个学科培育基地,阅读经验做法被威海市教育局在全市推广学习。精研深耕,激发成长教研“活水源”。建构“3666”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获市第七届 “永怀教育奖”。增效提质,点燃成长教学“新引擎”。省经典诗词课本剧大赛二等奖1个,优秀奖1个。3名学生在威海市级现场作文比赛获奖,2名教师、2名学生获荣成市朗读、主持比赛一等奖。获威海市优质课一等奖2节,二等奖1节。期末教学质量成绩列全市前茅。
思政课堂铸魂,夯实育人根基。2人次在全市道法教研会和“同城大课堂”展示课例;德育赋能学科,深耕育人土壤。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2人次在威海课程思政示范课获奖,10余次活动在人民日报网、山东美育、学习强国平台宣传。全域协同联动,编织育人网络。开展国庆节、诚信礼等主题活动8次,研学45次,2200多名学生参加图书义卖活动,大队委竞选90名督察员上岗自治。
主题综合活动课程,探索多元融合。第二季第一站课程“印象中国·自在荣成”圆满落幕,完成教学设计46节,形成课程案例25例。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完成各学科课程有效衔接,建设成长教室和班级特色评价机制,关注每个学生成长。小幼衔接课程,架起成长桥梁。完成小幼衔接课程15节,家长课程3节。
艺体课程捷报频传。2项成果获省一、二等奖,1项案例获威海一等奖,2节课例在威海级获奖。艺体活动异彩纷呈。先后开合唱比赛、涂鸦节、运动会等艺体活动10余次,4次美术作业展荣登省级美育、学习强国平台,组织“私人订制”“主题作业”等特色活动6次。艺体成果斐然可观。在“天生我才”成果展中,乒乓球比赛获威海市第三,舞蹈、器乐获荣成市一等奖,美术4人次获荣成市一等奖,铁人两项比赛获荣成市第一名,男女足获荣成市第二名,田径运动会获荣成市第二名,体质达标获荣成市第三名。
守牢安全线,把好校门关。严格规范进出校门制度,针对家长朋友们密切关注的安全问题,发布《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余次,密切家校联系;落实校园安全预警机制,开展多形式师生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紧盯“小切口”,做足大文章。在饭菜质量、餐厅安全卫生及膳食经费管理等方面精准发力,强化多方督导。聚焦睡眠保障,成功申报睡眠保障行动实验校。聚力新校舍,夯实发展基。完成新校设施配套及特色功能室建设招标、采购及设计对接、安装、监管工作,新校建设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