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刊发省长王予波署名文章: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文摘   2024-10-19 10:00   云南  


10月18日

《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

云南省省长王予波署名文章

《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云南省省长 王予波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大势,科学研判我国产业发展形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提出了“六个坚持”的重要要求,居于首位的就是“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凸显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作为欠发达和后发展省份,产业化是云南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强方能省强民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三个定位”,制定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经济总量继2012年迈上1万亿元台阶后,分别于2018年、2023年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大关,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迈出坚实步伐。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万亿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坚持“六个牢牢把握”,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理论武装这个先导任务。学深悟透力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一切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大胆地干、一切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坚决不干,彻底转变拼资源、拼消耗、拼投入的发展方式,转变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不计成本效益的投资方式,转变靠高负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作方式,大抓产业发展、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改革开放、大抓经营主体、大抓绿色发展、大抓创新发展,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


牢牢把握服务大局这个职责使命。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提升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嵌入度、显示度,为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作出云南贡献。


牢牢把握质量效益这个主攻方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强化投入和产出观念、成本和效益观念、节约和集约观念,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在延链补链强链、集群集聚发展上下功夫,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促进低端低效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


牢牢把握系统观念这个科学方法。运用普遍联系、统筹兼顾、发展变化的观点方法,把产业发展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人力资源开发等结合起来,一体推进产业强省、企业兴省、就业稳省,加快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产业门类、大中小企业、上下游环节协同耦合,更好释放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牢牢把握经营主体这个力量载体。坚持把经营主体作为发展主体、投资主体、创新主体、就业主体、创业主体、民生主体,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思维,统筹抓好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提质、经营主体引培,推动经营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


牢牢把握人民立场这个价值取向。坚持把群众受益作为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一方面,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让群众就地就近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另一方面,提高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促进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深化改革,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示我们,“要积极推进改革,把中央出台的改革举措真正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最紧迫的问题改起,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改革之力促产业之进。


以改革破解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问题。对于云南而言,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产业发展才能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我们严格执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建立覆盖省、州(市)、县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不当市场干预行为防范事项清单,深入开展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等问题专项治理,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经验被国家有关部门向全国推广,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健全、市场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


以改革破解制约国资国企效率提升的难点问题。云南有超1100家国有企业,有6家省属国企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这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我们聚焦“管理、发展、脱困、改革”,率先启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开展“公司治理示范、主责主业清理整治、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国资监管能力”等8个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国企“一盘棋”整合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深度布局,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风险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以改革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痛点问题。民营经济在云南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呈现出“4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40%以上的税收、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约60%的民间产业投资、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经营主体数量。我们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梳理、公布惠企强企政策清单,创新推出“厅局长坐诊接诉”,每年抓实10件惠企实事。创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累计授信超2000亿元,受到国家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7%,民间投资增长4.8%、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


以改革破解“两山”有效转化的卡点问题。绿水青山是云南最鲜明的标识,在转化为金山银山上空间广阔。我们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立足绿电、林业、碳汇等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产业,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6%、居全国第2位,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持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建成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省委改革安排,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经济领域十大改革攻坚,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在云南高效集聚、流动、配置、增值,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扩大开放,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我们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内引外联开放功能。


加力提速互联互通。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理距离近,实际经济距离较远,关键在于路“通”而物不“畅”。我们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放大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效应,创新开行东连长三角、北上欧洲、南下东盟的“澜湄快线+”系列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实现联动发展,运输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截至9月底累计发送旅客4000多万人次、货物4500多万吨,“通道经济”正加快向“产业经济”转化升级。


不断抓好园区经济。云南省89个开发区以占不到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20%的GDP、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50%的营收和利润、60%的税收、70%的工业增加值。我们着力构建以昆明、曲靖为支撑,河口、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为重点的“2+3+N”产业转移发展格局,联动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形成立体化开放平台体系。创新实施昆明托管磨憨共建国际口岸城市,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往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为龙头,形成“1+16+N”沪滇共建园区体系,苏滇产业跨区域转移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水平举办南博会、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等,吸引重点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向云南转移和“备份”。沿边产业园区正实现从“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跃升,形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


我们将坚持以辐射中心建设为统揽,全力打造综合优势,高水平建设产业转移承载区,创新推进跨境产业合作,稳步提升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跨境经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云南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坚持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聚合,全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切实把科技创新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推动能源、有色产业全面升级。这两个产业占云南工业的比重接近40%。能源产业方面。云南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近9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85%,30多年来西电东送电量超1.5万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位。我们扎实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协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优电优用,打造“绿电+先进制造业”降碳减排新优势。有色金属产业方面。云南铅、锌、锡等9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10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比重超1/10。我们实施新一轮战略性及优势矿产找矿行动,完善从材料生产到终端制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


推动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聚链成群。近年来,这三个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工业新引擎。绿色铝产业方面。云南是全国拥有合规产能指标第一大省,建成产能从2017年的168万吨增加到目前的633万吨。我们以轻量化、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加快打造“中国铝谷”,推动绿色铝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和终端制造延伸,产值达到千亿级。硅光伏产业方面。云南是全国为数不多构建起全产业链的省份,工业硅、单晶硅产能均居全国第2位。我们加速产业垂直一体化布局,推动产业链向电池片、组件及其配套延伸,产值三年翻两番,加快打造“光伏之都”。新能源电池产业方面。短短几年,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突破发展,正极材料出货量占全国三成。我们聚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关键领域,巩固前端材料优势,培育钠离子电池、新型储能等产业,加快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


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专做精。这三个产业是立足云南特色资源发展起来的。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云南生物物种及特有物种数均居全国首位,中药材资源种类占全国一半以上。我们实施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生物药、化学创新药、高质量仿制药,加快疫苗、血液制品研发生产技术升级,疫苗批签量占全国的15%、居全国第1位。新材料产业方面。云南已形成全球第一的锡、铟产业链,全国第一的铂族金属产业链。我们着力培育壮大锂电、稀土功能材料等关键材料产业,建设国家级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贵金属新材料产值占全国的60%。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云南在电力装备、机械设备、机床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产业基础和对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比较优势。我们发挥整机牵动作用,围绕发展重大装备、整机,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昆明建设西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提升能级。这三个产业底子好、基础牢,正处于“由大到强”的重要关口。高原特色农业方面。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是与东北大农业、江浙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并列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又一典型模式。我们持续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天然橡胶等种植规模、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花卉、中药材等育种创新水平全国领先,2023年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5万亿元,农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云南处处好山、好水、好空气、好生态。我们深入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六项行动”,康养旅居、休闲度假、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助力入境游加快发展,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数突破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1.4万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持续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现代物流业方面。近年来,云南“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持续完善。我们围绕中老铁路培育物流大平台,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47家,现代物流业总收入突破8500亿元,国内1天送达、南亚东南亚国家1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113快货物流圈”正在形成。


我们将围绕产业强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扎实抓好产业科技、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开放,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放大腾冲科学家论坛品牌效应,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数字云南建设,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进“上云用数赋智”。用好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低空经济、氢能及储能等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坚持产城融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支撑,城镇化是产业化的空间载体。云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产业支撑不够,提升空间很大。我们坚持以产立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结构互补的城乡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城区经济。城区是城市的地标名片,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2023年,全省千亿级城区达6个、GDP占全省比重超1/4,昆明市官渡区连续7年入选中国百强区。我们充分挖掘城区优质资源,“一楼一业、一楼一品”壮大楼宇经济,实施总部企业“招大引强”计划,发展“中心城区总部研发+外围城区制造基地”“中心城区孵化+外围城区产业化”等协作模式,有序推进“产业回城、工业上楼”,发展创新型、微加工型工业和服务型制造,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打造以特色楼宇为载体、总部经济为引领、都市型工业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区经济体系。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富民为目的的经济。我们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吸引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发展的重要抓手,协同推动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五城共建”,为各县(市、区)量身确定富民立县产业,打造了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文旅强县、边贸强县、生态强县,安宁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形成了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沿边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持续提升。特别是2023年云南劳动年龄(16—59岁)人口有29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43%、高于全国0.83个百分点,赴省外务工农民超400万人。我们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招引布局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把人力资源“好牌”打成产业发展“王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激活农民主体、乡村资源、社会力量三方动能,推动乡村产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将一粒种子、一片叶子、一颗果子等当家品种做扎实,建成6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地方,每年接待游客超5亿人次。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惠农机制,推广孟连牛油果“334”、蒙自蓝莓“622”等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群众有更稳定岗位、更满意收入。


我们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城的功能、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一县一策”打造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快构建符合省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云南篇章!


来源:学习时报



云南审计
由云南省审计厅主办,宣传云南审计工作成效,及时推送云南审计系统动态新闻、审计资讯等信息,搭建审计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政府信息公开的新平台、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窗口、机关党建宣传的新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