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都无法解释!”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前,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不抓教学,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针对自然灾害的疏散演练,不仅如此,他还先后两次向教育局申请资金,对学校年久失修的教学楼进行加固,这在当时被人们说成是“不务正业”。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山河破碎,天崩地裂,汶川这个名字从此和“地震”紧紧绑定,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伤疤。
那一刻,四川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废墟到处都是,哭声和喊声不断,场面混乱得像是人间地狱。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所普通的中学,桑枣中学却上演了一场堪称奇迹的生死逃亡,2300多名师生在短短1分36秒内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
这背后是一个男人的十年坚守,一个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故事,而这个人就是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
1953年,叶志平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困的家庭,那时候的人们连吃饭都成问题,上学就更别提了。
年幼的叶志平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好动,似乎与“英雄”二字毫不沾边,可父母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这句朴实的话语,在叶志平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他开始努力学习,一路逆袭,最后考上了高中,接着又考进了绵阳师范学院。
毕业后的他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桑枣中学的一名教师,这段从贫民窟到大学殿堂的经历,让叶志平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也为他日后对学生安全的执着埋下了伏笔。
1995年,叶志平成了桑枣中学的校长,桑枣中学的教学楼,当时是一栋名副其实的危楼。
因为资金不够,施工队也缺乏专业技能,导致承重柱不合格,楼板里塞的竟然是水泥袋子,楼梯栏杆更是摇摇晃晃的,这栋楼甚至没有通过验收。
叶志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固教学楼,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务正业”,毕竟在当时升学率至上的年代,抓教学才是正道。
但叶志平心里清楚,教学楼的安全是学生生命安全的保障,容不得半点马虎!
叶志平为了筹钱四处奔波,先后向教育局申请资金,一点一滴地积攒,他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亲自监督施工,甚至事必躬亲。
十年间,老教学楼的承重柱加粗了,楼板灌注了水泥砂浆,新教学楼也拔地而起,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都凝聚着叶志平的心思。
不过加固教学楼只是第一步,叶志平明白,面对灾难光有坚固的建筑还不够,还得有高效的疏散计划。
于是从2005年开始,他便在全校推行紧急疏散演练,每周一次小练习,每月一次大练习,每学期一次大演练,2300多名师生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路线,有序撤离。
低年级跑得快,高年级跑得慢,防止楼梯口拥堵,老师们则守在楼梯拐角处,防止学生摔倒踩踏。
很多人觉得这些演练没必要,但还是引来了一些质疑,家长们抱怨叶志平“不抓教学”,甚至有人扬言要举报他,但叶志平不为所动,他坚信,这些演练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当时,叶志平正在绵阳出差,他听到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赶回学校,一路上,房子倒了,路也坏了,看了让人心疼。
好在到了学校以后,叶志平顿时松了口气,23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地站在操场上,他们仅仅用了1分36秒就完成了生死逃亡。
那一刻,叶志平泪流满面,十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守护了2300多条鲜活的生命。
事后,有人称叶志平为“穿越者”,认为他能预知地震,但这不过是人们对奇迹的浪漫化解读。
叶志平的“神预言”并非来自超能力,而是来自他对学生安全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教育的责任感。
叶志平的坚持并非一帆风顺,他面对各方压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在桑枣中学创造了奇迹,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安全教育并非“形式主义”,而是关乎生命的大事。
2011年,叶志平因病去世,年仅57岁, 他的离去是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叶志平是一位普通的校长,但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他不是“穿越者”,也不是什么超级英雄,他只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普通人。
叶志平的故事既是对生命的颂扬,也给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了个醒,让我们向这位平凡的英雄致敬,学习他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安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