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
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1976年,唐山,一场7.8级的大地震,几乎在一夜之间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
废墟、哭喊、绝望,构成了那个夏天最令人心碎的画面。
就在唐山附近,青龙县发生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
47万人口,在地震中竟无一人直接死于地震。
这,就是“青龙奇迹”。
这个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故事要从半个月前说起。
7月14日,唐山召开了国家地震局举办的地震应急处理经验交流会。
专家汪成民在会上提到,京津冀一带在7月22日到8月5日间,有较大可能发生5级或以上震级的地震。
这个消息,当时让人震惊不已。
青龙县科技委员会的王青春参加了会议,并且把预测内容给记了下来。
这条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青龙县委书记冉广岐那里。
冉广岐,这位经历过烽火岁月的老革命,现在正面对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
预测地震挺困难,时间上也不确定,具体震级也不明。
如果根据这个预测就进行大规模的疏散,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但是,如果置之不理,一旦地震真的来临,后果不堪设想。
几十万条人命,都悬于一线。
这真是个左右为难的局面,涉及到得负责和可能的风险。
冉广岐心里正在为某事激烈地纠结。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宁可丢掉乌纱帽,也要保住47万青龙百姓的性命。
实际上,冉广岐对地震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在1974年,他就开始高度重视地震预警工作。
在县内布置了不少地震监测站,全面监控地质状况。
最近,这地方温泉和水源的不寻常变化让他开始留意了。
所有这些,都让他对地震预测的消息格外敏感。
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冉广岐最终下定决心,越级发布地震预警。
他让全县做好为期十天的安全防范准备。
做出这样的选择真需要很大的胆量和决心。
他知道,一旦预测失败,他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质疑,甚至可能丢掉自己的职位。
为了确保预警信息能够传达到每家每户,冉广岐召集了全县800多名干部开会,进行动员和部署。
学校关闭,工厂歇业,居民搬离危险房屋,安全转移。
街上到处都是临时搭的帐篷和避难点。
大家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做着各种准备。
冉广岐还下达了一系列具体的紧急措施,要求全县居民无论男女老少,白天夜晚都要保持家门不关,打开窗户,熟悉避难所的位置。
全县上下进入了一种临战状态。
冉广岐的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认为他小题大做,过度谨慎,甚至是在制造恐慌。
毕竟,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并不高,大规模的疏散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影响其他紧急事件的处理。
也有人质疑他的决策程序,认为他越级上报,过于草率。
压力和责备接踵而至,但冉广岐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
他心里就一个想法:宁肯多想点,也别漏掉任何可能。
为了全县人民的安全,他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大地震爆发了。
地动山摇,房子倒下,山石滚落。
唐山,昔日的热闹都市,突然变成了废墟。
在青龙县,地震导致18万间房屋倒塌,但让人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人因此直接丧生。
消息传开,举世震惊。
人们纷纷称之为“青龙奇迹”。
这个奇迹的背后,是冉广岐的果断决策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
冉广岐的预警,为青龙县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
“青龙奇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47万人生命的幸存,更在于它彰显了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一种在危难时刻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
冉广岐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共产党员和干部。
他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也给许多人带来了力量。
冉广岐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联合国颁发的荣誉证书,这个证书对他来说是一种认可。
然而,对他来说,最大的奖励,莫过于47万条鲜活的生命。
2023年1月25日,冉广岐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一直在努力付出。
他用自己的生命,唱响了一曲动人的英雄之歌。
“青龙奇迹”,是一个关于责任、勇气和担当的故事。
这事儿让我们明白,真正关键的是面对困难时我们得靠什么。
往往,真正的英雄就藏在咱们身边的普通日子里。
冉广岐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习冉广岐的担当精神,学习他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学习他那种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板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