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须在“内生动力”培育上下苦功
文/莫问剑
就县域经济尤其是乡村振兴领域而言,当下面临几个突出的困境:
一是“无商可招”的困局还在持续。虽然不少地方在营商环境的改善上下了大力气,一切围绕招商引资转,最大程度提供政策支持要素的供给,但缺少资本支撑的投资市场,显然已经是“全民躺平”的状况,除了央企与国企的折腾外,民营企业投资意愿恐怕是跌到谷底了,有钱没钱的都躺着看热闹;光以情怀来吸引成功乡亲返乡创业,显然是寸步难行的。
二是“没钱可用”的残局尚在深化。看看今年一到七月份的全国各地财政收支的统计数据就知道了,全国只有一个上海还是正数的,其他全是飘绿的,大多数政府“囊中羞涩”。公务员普遍降薪,不少地方工资也出现拖欠。如果“吃饭财政”都保证不了,就甭谈用于乡村发展的投入了。很多地方政府还因为进一步降低隐性债务的需要,无法再开拓新的融资通道。显然,如果没有专项债或者某专项资金的支持,没有基层政府愿意启动乡村项目。
三是“无需可拉”的窘境难以突围。虽然国家在拉动内需上出了很多政策,尤其是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的补贴力度空前大,但捂紧口袋、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消费,似乎成了一种全民共识。特别对于乡村的内需市场而言,更是如此。整个文旅市场一边是不断走高的旅游人次,另一边却是爆发性增长的旅行社、景区数量背后不断走低的“平均收入”。虽然周边游、乡村游因“消费降级”而火爆,但整体消费意愿还是不足的。
四是“没人可引”的瓶颈难以突破。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相应的人才,尤其是乡村的运营管理,亟需一批有视野、有情怀、懂市场的年轻人入乡、返乡。浙江安吉、德清、临安等地通过社会化招募的方式,面向全国吸引原乡人、新乡人、旅乡人入驻。但问题是,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又怎么拿得出浙江乡村这般的优惠政策与要素供给?通过引进人才来发展乡村的期望都要打个大折扣。
低迷的大环境会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今年下半年,或许还会飞出几只影响大趋势的“黑天鹅”和灰犀牛”。展望明天,最大的确定,就是一切都是不确定,变数很大。作为一家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顶层设计战略服务的综合机构,乡立方团队也一直在不断思考:
应对如此不确定的时代还有哪些可以确定的努力?
在疲软的大环境下还有没有可能成就局部的“小景气”?
在政策刺激陆续失效的背景下如何提振面向未来的信心?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本来就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一直是通过创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也希望将这种思维、作风与方法,赋能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答案:不管大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把“内生动力”培育好,乡村的全面振兴仍然有足够的机会与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但内因的作用,一定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内生动力意味着持久的、强劲的、源源不断的。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也越来越将内生动力的培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将“内需”视为经济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又该如何培育“内生动力”?
一、 从“招大商、大招商”转向本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对于当下的乡村而言,希望通过传统的招商引资来实现振兴,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方面,大环境趋冷,社会面的投资意愿很低,更不用说是对乡村与三农的投资。另一方面,AI时代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传统产业与行业呈现出更多的是“不确定性”。所以,与其将政府的资源集中于全国各地各种无效的招商努力,不如沉下心来,盘点好本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做深度开发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着“产业+”的思路,成为我们为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提供战略咨询的重点。以河南叶县为例,我们就建议当地打造“硒麦小镇”,以硒为特色,围绕着小麦的全产业链,强链、补链、优链,尤其是食品的精深加工做文章,从而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价值提升。我们建议福建省漳平市,在现有十几万亩漳平水仙茶的种植基础上,大力发展“茶旅”、“茶研”、“茶宴”,产生更多的综合效益。这方面,尤其是日本人提出的农业六产,1+2+3,或者1*2*3,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这种融合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乘法,从而实现数倍的效益预期。
二、 精准锁定“消费半径”,深耕重点客户与优势市场。
这些年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直播带货的兴起,产生了一个社会面的误导,总以为任何产品与行业的数字化是第一位的,没有网销,就没有了市场。对于乡村而言,很多产业是小而散的,它的消费半径并不需要无限拉长。有些产品,从村里拉到镇,再远点,拉到县城或者市区,就消化掉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很多“土特产”,它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就是本地人,做好本地市场就足够了。真要通过网络销售,还涉及到推广与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就算卖了出去,最终可能还不赚钱。除了品牌农业、规模农业、大宗农产品外,很多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的产品,往往它的消费半径可能方圆一两百公里就够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一半径范围内的消费者触及到相应的推广信息。
三、 以地缘、血缘、亲缘等为基础,将“子弟兵”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主力兵团。
对乡村项目的投资,很多人是由情怀触发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将那些基于地缘、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原乡人、旅乡人、新乡人找到,扶植、推动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兵团”。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除非有大利益的诱使和保障,“空降兵”对异乡异地乡村项目的忠诚度是不高的,但凡是当地的“子弟兵”,即便走到了天涯海角,他也不会轻易说自己的家乡不好。当前,各地都在推动“新青年入乡”,但我觉得,这个“新青年”不要泛指的,最好是有着地缘、血缘与亲缘的基础,而不是面向社会面的盲目招募。这几年“数字游民”题材很热,但任何人与乡村的“结缘”还是要有基础的,否则来得容易,走得也快。
四、 顺应城乡融合的大趋势,培育更多吸引城市消费者的新业态。
乡村振兴的主消费群体,毫无疑问,一定是城市人。但城市人为何来?来了如何待得住?如何来过还来?除了“乡村味道”能够满足城市人对乡村美好的一切想像外,乡村得有留得住城市人的各种设施和消费业态,“吃住行游娱购”这些文旅常规业态一个都少不得。除此之外,包括夜游项目、季节性主题的农事节庆等,都需要时常迭代更新,让城市人的“情绪价值”最大程度得到满足。乡村文旅绝不是开一家民宿或者农家乐这些简单,需要多业态的组合。因此,乡村振兴项目需要串点成线,千万不要洒胡椒面,一定是围绕着重点村落,集中资源和力量,逐步放大扩面。
五、 千方百计提高乡村运营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断强调,运营前置对于乡村项目的重要性,这是乡村振兴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乡村的建设,尤其是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是并不难的一项基础工作。但硬件投下去了,包括一些业态也同步建成了,如何运营,至少如何实现收支平衡,是项目可持续的前提条件。否则,乡村搞得再美,缺少实际运营维护,搞不好一两年就退回到解放前,基础设施就会荒芜瘫痪,发挥不出它应该的作用。乡村运营除了找到合适的团队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共富机制,让政府、集体经济、农民、社会资本等多方利益主体都能受益,才能做得长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