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民劣根性理论只是浅层文化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误导了中国人。鲁迅写批判文章,被称为思想家,他写了些啥文章呢?他看到中国有很多非常不好的现象,就进行批判,批判之后,他就总结了一个原因,进行了因果归纳,把它归因为国民性有问题,叫做“民族的劣根性”。
为什么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说呢?因为现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鲁迅所研究的那些东西,已经有很多的社会科学、人类学、法学、制度经济学等等,慢慢把它研究出来了。
鲁迅学说思想的来源是什么?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日本的作家群体里面都流行谈国民性,鲁迅就是从他们那儿学过来的,或者说直接copy过来的。
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到底是什么决定的呢?鲁迅说的这个国民性问题,你仔细去看的话,在任何文明里面,在任何国家里面,这些丑恶现象全都有,当然程度也许有轻有重,但归结于国民性,是完全错误的。
这些国民性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应该归结于什么呢?其实是制度问题,是制度决定了人的行为。制度才是关键。
鲁迅的劣根性和后来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认知差不多。
二、鲁迅骂人精挑细选
有人说年轻人要多读鲁迅,其实,这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当然了,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为鲁迅喜欢骂当局,大家如果有愤怒的话,有时候从他那儿能找到一点共鸣,但是,鲁迅骂人是有选择性性的,他所谓骂的当局,是北洋,他只骂北洋政府,而且,他骂的人也是精挑细选,挑软柿子捏,比如说,帮过他忙的人,或者跟他有私人恩情的人,他从来不骂,比如蔡元培,他就从来不骂;再比如,蒋介石他从来没骂过。
当然表达愤怒总是好的,表达反思总是好的,总比拍马屁当公公要强,大家不要理解歪了。
但是鲁迅的思想里面,他是从日本吸收了很多糟粕,他说中国的国民性很差,什么劣根性之类的话,这都是没意义的。人性,全地球都差不多,在一个好的制度里面,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就表现得多;反之,就少。
三、咱们课本为啥推崇鲁迅呢?用今天的话说因为鲁迅是苏联铁粉。
鲁迅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论述只有苏联是最好的。
鲁迅的文学水平当然很高,但是,不是因为文学水平被选入了教科书。民国时期鲁迅的高工资都是靠走后门搞关系搞来的,鲁迅自己没有文凭,没有学历。一个毕业证没拿到,他凭什么在北大当老师?他凭什么进教育部拿每个月300大洋的高工资?都是因为他老乡蔡元培拉扯他,这都是靠关系,这都是人情世故。后来林语堂有一句话说“绍兴师爷惹不得!”钱穆在北大都被解聘了,他凭什么在北大继续教书?凭他的学学术水平吗?其实鲁迅就一本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很普通。
后来,鲁迅后来当网红了,也不靠这点工资了。民国年间稿费高,民国年间这个知识产权保护的好,稿费特别高,所以他变得有钱了。
他为苏联辩护能搜出来很多文章,你就一篇一篇的看,因为他以前所有的写的文章的都是骂这个骂那个,但是他没有说我的观点是什么,我来给你讲一二三,他没有的,他骂了半天,他的观点是什么?我们看不到。
四、鲁迅先生思想底色
怎么理解鲁迅这个人,很多人说他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一方面大家觉得他很爱国,可是一方面又大骂中国人的劣根性,好像很难理解。
其实,上一段说到,鲁迅是第一代苏俄铁粉,他平时写文章的时候大部分是在批评,用一些比较尖酸刻薄的文笔,他很少正面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你看他一生写的文章当中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是他从来不骂日本,
第二个是他坚决主张要废除汉字。1936年,他又主张废除汉字,接受记者采访,说:必须要废除汉字,“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反正这个汉字就阻挠中国人了,早点把中国人带沟里了。
第三是他讽刺中医。
第三,鲁迅真正的这个思想,他是第一代的苏俄铁粉,比如说1932年的时候呢,他写过一篇比较重要的文章,发表在当时的北斗杂志上,标题叫《我们不再受骗了》,他说帝国主义一定要进攻苏联的,苏联弄得愈好,他们欲急于要进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欲要趋于灭亡。据说这些帝国主义快灭亡了,当时,西方媒体对苏联闹饥荒,社会上的恶性事件,破坏文化的行为有很多的报道,但是鲁迅却说:现在事实怎么样呢?小麦和煤油的输出不是还很多吗现在的旺盛更是可想而知了。他还列举了很多的事情,说苏联的生产很繁荣,小麦、煤油都向外出口,文化界,画展、艺术展也是很繁荣的。
其实,在1932年前后,国内对苏俄模式议论纷纷,鲁迅对此感到非常的生气,他给一个朋友叫曹静华给写信说:这个上海的小市民,但是十之九崩溃糊涂。为什么崩溃糊涂呢?他们好像以为俄国要吃他似的,嫌这些人,说俄国不好。因为他对苏联的印象这么好,他很难理解苏联发生的一些比较恶性的事情。
比如说当时,斯大林跟托洛茨基斗得你死我活。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的创始人,是列宁的亲密战友,托洛茨基在权力斗争当中失败了以后,逃亡到墨西哥,也没有逃脱斯大林的魔爪,斯大林派了一个克格勃的特工追上了托洛斯基,在用一个冰镐凿碎了托洛斯基的头颅,把他搞死了。鲁迅有一个朋友啊,叫张有松。张有松后来写了回忆录,他去跟鲁迅聊这个事儿,张有松认为说这个就是他内部的权力斗争,结果呢鲁迅很生气,拿出一本小册子是专门是揭露托洛茨基叛徒行径和丑恶嘴脸的小册子。鲁迅真的就相信这个小册子里面所有内容。但是苏联最后越搞越夸张,到了1934年左右,斯大林搞了大规模的肃反和大清洗,国内搞得就非常的夸张,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就觉得很难理解苏联这些事儿,他就慢慢的沉默了。但是他从来没有写文章分析和批评过这些事情,所以到1934年的时候,他本来要去访问苏联的,后来他也就推迟了,后来身体不好,就没去。当然,在当时,像鲁迅这么想的人,歌颂苏联集权制度的人,其实是非常多的,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是这样。所以我们理解了鲁迅的一个基础性的思想取向以后,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思想的硬币的另一面。
五、鲁迅先生一生的经济收入
陈明远先生著的《何以为生》,就是文化名人的经济背景。这本书清理了民国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包括康有为、胡适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经济方面情况,在这本书里聊聊鲁迅先生一生到底挣了多少钱。
鲁迅先生的具体的收入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呢是公务员收入。
第二部分呢是教学收入。
第三部分收入是大学的的特约撰稿人收入。
第四一项是写作方面的收入。用今天的话说,鲁迅最能抓住风口。鲁迅就是当是的“网红”、“大咖”。他和许广平写的情书,结集成书叫《两地书》。《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而《两地书》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情书专辑,当时风靡全国(大学教授和他的女学生的故事,就是今天也得上热搜)。他的杂文在报纸上按字计费,因为有一个报纸,没给他全标点符号的钱,下一次他给人家写文章就没用标点,主编后来标点也给他算钱了。
因为他和蔡元培是关系好,曾经在当时的民国教育部担任过公务员长达14年,这个事情大概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期间,平均月收入是200块大洋。此外,鲁迅还在八所学校任教,这样的他的收入就很多了。鲁迅还爱逛琉璃厂,陶古物字画,爱下饭馆儿摆酒席,孝敬老母,资助亲友。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儿的时候,就雇佣了女工和车夫;后期,在上海住大陆新村的三层楼楼房,他和许广平、幼子海英三云更是雇的两个女佣;晚年呢,全家经常乘出租车,去看电影、兜风、赴宴席,包括买房置地,鲁迅先生的生活非常丰富。
此外,为了保证自己的写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收入中的一部分用来购买各类图书,鲁迅先生购买图书相当于现在的90多万人民币,这个量非常大。如果这么算下来的话,鲁迅先生,在24年间,大约收入相当于当今的人民币1000万元左右,这个数量非常可观的,大约每年折合人民币40万。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鲁迅的稳定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在风云变幻的24年间,鲁迅先生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这是鲁迅,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经济独立是鲁迅坚持韧性战斗的基础。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他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毫无疑问是优秀的著作。但是,不能神化鲁迅。
(end)
各位家人,我们的教育病了,为了不让孩子踩坑,我们的认知必须提升,我们不能停止努力。让我们奔走相告,呼吁呐喊。如果感觉本文有用,请点赞并转发。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