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新报•今日特稿】任志民 | 非遗•文学•思想——听作家陈曦老师的《文学里的非遗与非遗里的文学》讲座有感

文摘   2024-09-13 06:30   天津  


非遗•文学•思想

     ——听作家陈曦老师的《文学里的非遗与非遗里的文学》讲座有感

任志民


天高云淡,微风轻佛。今天是9月12日,我有幸在杨柳青古镇意合堂会和本区的文学爱好者共同聆听了作家陈曦老师的《文学里的非遗与非遗里的文学》讲座,他深入浅出、栩栩如生的演讲使听者入迷,“爱”者点赞,更使我这个旁听生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陈曦老师首先从非遗的定义和内涵入手,详细阐述了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他指出,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后,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文学如何以独特的方式记录和传承非遗。他的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非遗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而文学则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中华基因。陈曦老师重点讲到了文学里的非遗,如何令故事更加精彩而深入人心;非遗里的文学,以怎样的形式促进非遗历久弥新;还有就是深入文本与非遗,感受文化里的文明脉动。层层递进,跌宕起伏,互动交流,掌声雷动,这是今天杨柳青古镇意合堂会开展“文愉众心•乐道非遗”大讲堂活动的生动场面。此时此刻,我理解了“非遗•文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穿越,也记住了非遗与文学的交融相通、相得益彰。



佳偶天成时,台前幕后事。在意合堂会里,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是这里的特色品牌。木桌木椅,年画非遗,更是这里的灵魂。恰巧与陈曦老师的《文学里的非遗与非遗里的文学》课程内容,浑然一体,相映成辉。这里不仅让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洞悉了解,尤其陈老师的授课,有多媒体,有视频小品,有延伸,还有拓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更是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融合的认真思考。


陈曦老师温文尔雅,举止间透露出一种知性的美。他的声音平和且富有磁性,讲述起非遗与文学的关系时,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在讲座中,她不时地穿插一些生动案例和个人经历,使得整个讲座既严谨又富有趣味性。深感其见解独到,令我耳目一新。陈曦老师不仅在学识上造诣深厚,更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她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论据都充分有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学识和才华。



在讲述“文学里的非遗”时,陈曦老师强调了文学作品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到,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都以非遗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非遗的魅力。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领略到非遗的风采,更激发了人们对非遗的极大兴趣和保护意识。


而在探讨“非遗里的文学”时,陈曦老师则从非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非遗中蕴含的文学元素。他认为,非遗作为一种口头传统和实践,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性。例如,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都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以文学的形式传递着智慧和价值观。


除了学识和才华外,陈曦老师还以其真诚和热情打动了我们。他在讲座中多次提到自己对非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他的真诚和热情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此外,陈曦老师的讲座还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融合的思考。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为现代文学提供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如何将其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它们将非遗与文学完美融合,共同书写人类文化的辉煌篇章。


陈曦,男,1991年4月生,中共党员。300余篇作品发表于《天津文学》《山东文学》《广州文艺》等报刊,曾在《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选刊》《支部生活》杂志主持专栏,文章多被《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转载。出版有《梅兰芳 京剧大师》《一条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蝴蝶知道一切》《男旦》《穆桂英挂帅》《草船借箭》《青少年文学殿堂》等图书。其中《梅兰芳 京剧大师》获批“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3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上半年优秀少儿图书。《一条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据了解,陈曦老师自幼热爱文学,从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创作领域广泛,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多家出版社结集出版,被认为是天津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力量之一。


陈曦老师,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作家,更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文化传播者。可惜的是,我这次是“偷偷摸摸”的来,悄无声息走,没有和陈老师留影纪念,也没有拿到他的签名赠书,下次再找机会吧。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和精彩的讲座。

战友新报
有情怀的战友文苑 有温度的战友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