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新报•中秋节特稿】李祥 | 月是故乡明 千里共婵娟

文摘   2024-09-17 07:41   北京  

月是故乡明 千里共婵娟


文/李祥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在传统文化中,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阖家团圆,所有温柔的记忆,叫做思念。剪一幅秋风里浓得化解不开的乡愁,似乎初春的冰河上,才飘过第一声童年的笛音;似乎夏夜的流萤和蛙声里,还藏着许许多多年少时期的秘密……


可转眼之间,三径篱落,霜花满天,江枫渔火,开始愁眠。时光的脚步,已淌过夏的河流,正泊在蒹葭苍苍的中秋。


中秋之夜,捧香茗一杯,依栏凝望那遥远的夜空,淡淡清茶染浸了思念,月是故乡明。如水的月华,像亲人思念的目光,牵动着多少远在异乡游子的心,为这月思踏上归航。


时间不知不觉,又到了中秋节,我所栖息的这座城市的节奏,节日的氛围正浓。它淹没了生活的喧嚣。有人伴着秋意,踏上匆匆的归途;也有人依着圆月,浅寄岁月的惦念。‍‍‍‍‍‍‍‍‍‍‍或许,在岁月的奔波中,我们早已习惯了相逢与别离,而那些往昔,悄然间藏起的思绪,在这般时候不经意泛起,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叹。


每每过节,总让匆匆的人们,念起归途,秋天的街巷里,少了些世事的浮华,多了些寂静的回味,希望那明月下是家人相聚的热闹,这迎面的路上有清风相伴的悠闲。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它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赠送亲友。


一手摘取月光,一手摇落乡愁。总是把这轮明月,叫做故乡,似乎是初春的冰河上,飘过第一声童年的笛音,可转眼之间,三径篱落,霜花满天,江枫渔火,开始愁眠。时光的脚步,已蹚过夏的河流,正泊在蒹葭苍苍的中秋。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要看吗?任你泪眼朦胧,遥望帘外几番风雨,也留不住时光渐行渐远的脚步。要追吗?任你快马加鞭,追赶远山几度夕阳,也唤不回那蹉跎过的深情岁月。天穹茫茫,长风浩荡,大雁南飞人北望,天涯何处是故乡?我们随着这个世界摇摆,追名逐利,忘了来处,忘了回程,最终无家可归。


有人说: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从此有了漂泊;异乡安置不了灵魂,从此有了思念。在这个风云诡谲的时代,故乡,不知被赋予了多少寄托,又留下了多少叹息、快慰或惆怅。


游子迟迟归,娘亲久久望。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一程程孤寂,一路路辗转,每一段花红柳绿的章节里,总浸染着寒光凛凛的雨露风霜;每一个强装的笑容里,都藏着鲜为人知的艰难和心酸。在中秋,明月照你,也照着故乡。那雨中的叮咛,风中的守候;那歪斜的脚印,曾经的梦,早已在情感小火慢炖的流年里,形成了乡愁那厚重的包浆。


曾以为:这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任何去处,都是归宿。谁曾想.异乡的梦,不解游子的心。淌过了他乡漆黑的夜,走过了异地冰冷的街,每一段红尘过往,都被演绎得热泪盈眶。也许,人这一生所寻求的,大概就是最初失去的吧。回首那趔趔趄趄走过来的时光,恍然发现没有什么比花更经不起风雨;没有什么比游子的心更脆弱。


真想,穿过汹涌的人海,穿过重重的光阴,回到故乡,再吹一吹那田野的清风,再看一看那远山的明月,再听一听那温馨的乡音……真想,走过每一条街,都能见到熟人;真想,敲开每一扇门,都有笑脸相迎;真想,问起每一个名字,都在这无情的世上,深情地活着……我们在明月里享受了温情,我们在流年里忘记了花开。



战友新报
有情怀的战友文苑 有温度的战友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