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新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谱写“四部曲” 推动中医药科研发展

健康   2025-02-08 22:16   山东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大好时机。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省中研院),怎样抓住历史机遇,探索出中医药研究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经过走访调研和缜密研究,该院梳理出亟需解决的4个问题:如何发挥文化建设作用、如何激发人才资源潜能、如何搭建科研平台和如何促进成果转化。围绕这些问题,该院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想实招、出实策,坚持问题导向,定点突破,谱写了中医药科研高质量发展“四部曲”


精神文化传承促科研发展

中医药事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实践属性,又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山东省中研院历史悠久,科研成果丰硕。纵观整个发展过程,精神文化的传承为一代代科研人克难攻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青蒿素、麝香酮的研发过程为例。研究员魏振兴带领科研团队夜以继日潜心攻关,提取分离出黄花蒿中的青蒿素等单体成分,其研究并确定的生产工艺——青蒿素及次甲基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于199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究员姚乾元带队开展的人工麝香核心成分麝香酮化学合成的攻关研究,制备出纯度高达99.8%的麝香酮,从根本上解决了天然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难题。

青蒿素、麝香酮的研究成功,得益于老一辈研究者以国家为重、以事业为重、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山东省中研院从中提炼出的“济世惠民、敢为人先、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精神,成为新一代研究者引以为豪的文化标志,也成为引领山东省中研院科学研究的精神旗帜。

人才优势赋能资源整合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人才资源。进入新时代,山东省中研院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优势推动资源整合,从而释放最大效能。

山东省中研院出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关于专业技术岗位“低职高聘”的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对符合条件的“低职高聘”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单位内聘并兑现工资待遇。破除论资排辈、“唯评是举”等旧有做法,采取业绩+测评的新办法,真正把业绩好、能力强、有威望的人选出来,激发干事创业的新动能。同时,进一步加大引才聚智力度。坚持“按需设岗、人岗相适”原则,严格落实公开招聘政策。拓宽选人渠道,打破人才资源的地区、行业壁垒,探索柔性引才机制。

截至目前,全院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5.2%,柔性引进包括院士、国医大师、国家杰出青年在内的10多位专家成为特聘专家,有2人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平台建设强化科研实力

制约中医药科研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工程,是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山东省中研院着力加强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近期新增国家级高水平重点学科平台1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平台3个。中药分析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经典名方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组分中药结构与功能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及传统中医芳疗的现代化研究与开发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建立;慢病人群主动康复科普工作室、中药炮制科普工作室和中老年人群主动健康科普工作室入选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济南市中药复方转化概念验证中心、山东道地动物类药材活性多肽的挖掘与转化研究创新团队、低毒半夏新品种培育及产品综合开发研究创新团队获2023年度济南市“新高校20条”扶持项目资助。

在注重科研平台建设的同时,本院也加强了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多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启动中药分析研究所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工作。

成果转化推动科研创新

  科研成果转化是推动中医药领域科研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或技术,可以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技术的提升,促进中医药的整体发展。

  山东省中研院以研发生产出一批适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精品国药”、推广一批“精品国术”为目标,不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养生膏方科技成果、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药组合物推入市场进行合作转化。与医院、企业共建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炮制传承基地、蜂疗研究中心、北沙参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耐盐碱中药材试验基地等合作实体。

作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方药评价推广分中心,山东省中研院还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推广活动,在机关单位、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义诊活动,增加中医药特色疗法影响力。其中,应激性损伤靶点针推特色技术以临沂市兰陵县作为推广示范县,形成了中医药特色技术在县级行政区域的三级分布推广模式,促进了中医药技术在基层的发展。

来源:《健康报》

健康山东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