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点微微
来源/ 十点读书(ID:duhaoshu)
一个普通的日子,北京师范大学第七教学楼教室里坐着一群学生。
像往常一样,大家安静地自习。
突然,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走到他们的身边,给每个人递上了一张传单。
递传单的时候,他没有说话,只是礼貌地笑了笑。
学生们还以为对方是来推销商品的,都没放在心上。
直到他们低头看见传单上的文字。
“网络课,免费的,没有学分,没有作业,没有问答,没有考试,想来就来,想去就去。”
“欢迎带你的朋友、伙伴一起来,欢迎把这个听课信息,推荐给你的室友、老乡、班级同学甚至外校同学们。”
一张A4纸上,只有一串网址链接、一张人像和几段话。
其间是一位老师想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迫切心情。
发传单的人,名叫陈志新,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位副教授。
985高校副教授,当上“网红”
陈志新副教授今年57岁,从事教育多年的他,准备了一门课程《社会科学概论》。
为了这门通识课,他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备课。
然而,课程由于选修人数不满而未能开课。
想上课,就得等到下学期。
仔细一琢磨,陈老师不想等了。
没有学生,那就自己去找学生。
他制作了一张“简陋”的传单,去教室给学生们一个个地发。
跑完了教室跑图书馆。
然后静静地等着这些孩子来找自己咨询互动。
然而当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
仅仅一天的时间,这张传单就传遍了北师大,火遍全网。
消息传开后,很多人奔走相告,开启了线上接力赛。
短短3天,陈老师的账号涨粉100万。
无数网友涌入陈老师的课堂,发弹幕签到,在评论区记笔记。
由于是第一次通过这种形式上课,陈老师也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
比如账号等级和权限不够,不能上传大视频文件;
比如不太熟悉视频操作流程,不会调整视频的显示次序。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年轻人在评论区提出建议。
陈老师态度也很诚恳:
“同学,如果你时间方便的话,请举例告诉我一下怎么改好,最好能够发邮箱,我怕我看不到你的回复。”
虽然是老师,却也愿意成为“学生”。
而面对持续飙升的热度,陈老师始终很冷静。
他用8个字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无心无力,实在抱歉。”
因为,他是一名老师。
老师唯一的职责就是上好课,教好学生。
选择互联网,只不过是因为年轻人喜欢,所以,即便他岁数再大,都会愿意尝试一下。
拥抱年轻人的时代,用一纸传单打开知识的大门。
也让一位老师,找到了他的学生。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学生”
如今,陈老师的课程收获了来自各地各大学,甚至各行业的学生。
单看课程名称《社会科学概论》,些许枯燥,确实不在大学生们攒学分求及格的心选之列。
有人说,这门课走红,靠的是陈老师的真诚。
不仅仅是陈老师的朴实真诚,还有传单上的那句话:
“欢迎带你的朋友、伙伴一起来,欢迎把这个听课信息,推荐给你的室友、老乡、班级同学甚至是外校同学们。”
课程免费,还没有“门槛”。
无论你在哪里,是贫是富,是老是少,拥有怎么样的学历,只要有一颗向学之心,都可以在这一刻成为学生。
学习不让人“望而生畏”,学生自然源源不断。
在陈老师的视频评论区里,有人说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从同学那里看见了消息,希望在陈老师的视频中继续自己对人文社科的兴趣。
也有人说自己是一名高中历史老师,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在学校的时间。
毕业后走上讲台的他,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
也有因为疾病退学的年轻人,在这里重拾自己的大学梦。
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身份,但都因为一个目的来到这里。
那就是学习知识。
一位网友感慨道:
“在走不到北师大的路上,感谢您向我们走来。”
曾经的他们因为种种的原因,没能很好地完成学业,或者去更好的学校。
如今,陈老师的举动,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弥补曾经的遗憾。
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着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的头像可能是自己的自拍,也有可能是美丽的花草风景。
他们的昵称可能是谁谁谁的奶奶,谁谁谁的妈妈,也可能只是一串数字。
他们认识的字很少,用语音输入法打出来的错别字也不少。
但在网上,他们也成了学生。
他们时常会在“成人识字”的视频下,从最基础的汉语拼音学起。
用自己新学的知识,一个拼音一个拼音地敲打:
“我拼音也不行,要努力学习。”
这些学生,也找到了他们的老师。
从此以后,日子少了许多困惑与懵懂。
“逃过”的课,
最后都会补上
纪录片《打工》中,有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上学的时候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认为现在还不是有大把本科生找不到工作,不如早点辍学挣点钱。
结果发现还是挣不到钱,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还是想读书。”
年少时,往往不懂学习的好:
写作业时,人在椅子上,心早已经放飞,去爬山下水,去追猫逗狗。
对于未来更是大言不惭:
不读书,照样能赚大钱,出人头地。
可人到中年,负重前行时才明白: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曾经有人问过一个问题:
“有没有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
一个中年人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我很后悔,因为我始终记得那‘400块钱’。”
年轻的时候,在亲戚的介绍下,他有了一份在超市的工作。
他表现优异,大半年的时间就升到见习主管。
工资是1600元,包括200元的伙食补贴。
但他后来发现,自己手底下的一个员工比他整整多了400元补贴。
原因是对方的大学本科学历。
有了一纸文凭,就能多一笔收入,他的心里顿时酸溜溜的。
后来,即便他换了很多工作,情况依旧大同小异:
他总是要用更多的努力,才能跟学历更高的人“公平竞争”。
“如果当初我能认真读书,趁着大学扩招的契机,考入大学。
拿到一个本科文凭,或许就能在社会上少走一些弯路,格局和人际关系也会大有不同。
可当时谁知道呢!”
其实,这样的“400块钱”,遍布在我们人生的每个角落,或明或暗。
所幸,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
那些上学时没读过的书、逃过的课,到最后都会补上,完成教育的闭环。
或许会成为生活的苦,化作挡在面前的城墙,让人无法向上走。
又或许,成为一颗无论年纪多大,永远鲜活的向学之心。
在抛开年龄、身份、阶层的阻碍后,再次触碰错过的知识。
这些知识会反哺你的过去,也会出现在你的将来。
我们看过的书,终究会成为脚下的路。
正如一段话所说: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被我忘掉了,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而阅读对我们的改变也是如此。
我们看过的书,结交过的人,最后都会沉淀下来,变成我们的骨头和肉。
点个“在看”,愿知识滋养每个人的灵魂,铺平生活的每道坎。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有没有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如今的你还有在学习什么知识吗?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 THE END —
往期精选
↘记得点亮“在看”,支持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