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积极宣传“黄中飞镗”市级非遗,让非遗文化“守得住”“活起来”;这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这里,持续增强“造血功能”,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这里就是横梁街道黄中村。
近年来,黄中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走出了一条“党建强、治理优、乡村美、文化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多条腿”走路
助力集体经济“发新枝”
走进黄中村,一块块“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一望无际的田野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黄中村经过建设、改造提升后的8000亩高标准农田,成了种粮大户眼中的“香饽饽”,吸引了埔义、横诚等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高标准农田都是连片的大田,耕田、播种、飞防等都能实现全程机械化让我们省心又省力。”种粮大户方仁全说道。为实现小规模经营、精品化种植和高产量生产,黄中村还积极对接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曹分公司,双方已签订意向合作协议,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组成联合体开展项目区农业生产经营,将有效带动集体经济增收。
“坚持‘多条腿走路’,集体经济‘水涨’也能有效带动村民收入‘船高’。”黄中村党总支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黄中村持续在盘活本村“沉睡”资产上做文章,积极盘活闲置村部、小学和厂房,通过集体资产对外租赁等方式,不仅让“沉睡”资源再度“生金”,而且有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农文旅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抛、挑、掷、抡……伴随着叮当作响的节奏,一杆杆红布缠绕的镗在表演者的手中上下翻飞。今年以来,“黄中飞镗”惊艳亮相2024南京都市圈供销大集以及区内和街道的相关文旅活动现场,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
黄中飞镗“非遗”展演进景区
黄中飞镗表演,作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起初是军队将士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活动,后来流传到民间,在现在的黄中村一带落地生根,代代传承,延续至今。为发扬特色民俗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来,近年来,黄中村致力于传承保护和弘扬非遗文化,积极招募非遗传承人,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开展飞镗表演和非遗传承志愿活动。此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黄中村万杨组还设立了“飞镗文化室”,集中展示飞镗的历史文化及展演活动图片,向群众宣传介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实现文化血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黄中村不仅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中飞镗”的发源地,也是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政委”荣誉称号的杨崇元同志的家乡。
开展“行走的冬训课堂”之“学英模做先锋”课程
实事惠民生
描绘幸福生活“暖色调”
“咔嚓、咔嚓……”一梳一剪之间,老人们的头发被修剪得干净利落,个个脸上展露出满意的笑容。据了解,每月逢8、18和28日,黄中村分别组织在杨崇元事迹陈列室、村党群服务中心和西庄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开展理发活动。“我腿脚不方便,现在‘家门口’就能理发,价格还特别实惠,真是太好了!”村民由衷感叹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一盏路灯点亮,到一方河塘清淤;从一次为老服务开展,到一堂科普教育进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却实实在在地温暖了人心,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今年以来,黄中村用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让民生实事成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得到不断提升。近年来,黄中村陆续铺设硬质化道路近20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近700盏,实现全村硬质化道路“户户通”;建成西庄徐、万杨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建成宜居村5个,乡村“颜值”不断“刷新”;先后对大营万塘、山黄李大塘、小陈大塘等村庄塘坝进行清淤整治,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增强了蓄水灌溉能力;实现5个网格支部活动阵地全覆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近年来,黄中村坚持“强村”“富民”同频共振,实现了“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下一步,黄中村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持续奏响乡村“振兴曲”,铺就群众“幸福路”。
来源:横梁街道 黄中村
审核:秦友湘 兰月 朱珊珊
审稿:葛元芳
发布:王艳
魅力横梁等着你!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