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计划去五个地方,地点很多,但从一个地点到下一个地点非常紧凑,步行即可。网上提前一天预约了今天上午10:00,这个时间段有义务讲解。
打车在云南师范大学的西门下车,身份证验证后即进入校园。
两根古朴的石柱间一块黑漆木质横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角形西南联大校徽,三等分的三角形,代表三座大学合而为一,更隐含了坚固、稳定。1937年11月1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共同组建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长梅先生找了当时也来到昆明的梁思成设计校舍,设计方案一改再改,最终建成的校舍是低矮的平房,建材则是土坯、铁皮。这是梁先生一生设计的最廉价的建筑,但它却终将载入史册。西南联大迁移的意义在于保存国粹、保留文化,避免教育精华被战争摧毁。
学校抗战期间从军学生有832人,被人们称为“八百壮士”。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
短暂的八年,西南联大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共有八千多人就读, 毕业约四千人,培养出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邓稼先、赵九章等8位“两弹一星”功勋,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等五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珮云、王汉斌等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一百多名人文大师、174名两院院士以及无数各行各业的栋梁人才。走进被保存下来的老教室,原有的土坯墙和铁皮屋顶已被修缮一新。每把椅子右侧扶手是一块黑色略宽的木板,形似云南特产火腿,被联大学生把戏称为“火腿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在80多年前仅存在了八年多的大学,但它却成为了中国大学的永久楷模。上面说到梁思成夫妇也曾来昆明避难,云南大学有他们夫妇设计的建筑,这就是今天要去的第二所学校——云南大学。今天遇到点麻烦事儿,我们没有预约,临时预约名额已满,不死心的我们等在校门口。看到一位教师模样的女士,上前说明缘由,表达了迫切的心情,结果二话没说,直接把我们带进去。从云南大学的西门进,沿中轴线即可到达老建筑群。
云南大学原名东陆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大学是唯一可以与西南联大相媲美的高校。
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内有一个老建筑群,其中的建筑主要建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由至公堂和东号舍、会泽院、映秋院、理科三馆、熊庆来李广田故居、怀周楼等组成。其中会泽院、映秋院即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
位于中轴线的一侧,是中国早期大地测量定位标志,始测于清康熙四十九至五十七年(1710年~1718年)。水塔兼作钟楼。塔共7层,高26米,连塔顶钢架共高30米。
云南大学校园如一座植物园,植物种类很多,有一颗古树格外引人注目,它有一个很拗口的名字——二球悬铃木,树龄100年以上。1938年,由龙云(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夫人顾映秋捐款修建,由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主持设计。
映秋院为四合院建筑,由平房、楼房、走廓、走道组成,东北设月宫门,西南建瞭望塔。中西合璧,古朴典雅。最初为云南大学女生宿舍,著名画家徐悲鸿、“两弹一星”获奖者彭桓武院士等一批名家曾在此居住。两座建筑占地面积大,无法收入镜头,感受不到它的整体造型之美,而经过修缮的建筑屋顶琉璃和现代的门窗都有些刺目,破坏了原有古朴之美,有些失望。明清时期云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清嘉庆年间,林则徐任主考官,在此主持云南乡试。这里也是闻一多遇难前在此作《最后一次演讲》的地方。将西式建筑的恢宏气势展露无遗的同时,又在细微处穿插着中国文化的特有符号。先生自己说“其建筑采中西法式,存古而不泥于古,尚新而不专鹜于新”。今天不对外开放,但守门的小妹妹也单独放我进去,今天真是太幸运了。一圈看下来,会泽院最令人难忘,而设计者的自我总结绝不是自夸,而是名副其实。院内一台中法战争奏凯归来留存的开花炮,因开花炮为铜浇铸而成,后来便称之为铜炮。云南大学是中国大学中罕见的从未搬迁、在原址持续办学的著名全国重点大学。翠湖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原称“菜海子”。
因湖东北有九个泉眼汇集成池,故又名“九龙池”。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和巡抚王继文在湖中建“碧漪亭”,随后阮元和唐继尧分别在湖中修建了南北堤和东西堤,将湖分为四片。
今天是周六,公园内人特别多,我们没进公园,只是沿湖欣赏秀湖美景,从一个门大到一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