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云南省较早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院校之一。近年来,学院着眼于媒介融合和行业发展前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及云南传媒产业发展,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
传媒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四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共建“国际新闻传播学院”,2020年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入选云南省博士授权点申报培育学科。
坚持铸魂育人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大思政”理念,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1个党支部被选树为云南省“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2个微党课分别获省级一等奖和三等奖,被评为云南省精品微党课;2部党建视频作品入选教育部第八届全国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视频作品;1人获云南省清廉家庭;在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比赛中,1人获省级一等奖,2人分获校级一等奖和三等奖。
学院紧扣“思政+专业”主线,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有机融入各种学生活动。近年来,学院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团”,红色教育宣讲覆盖全校和学校周边多个社区;打造红色经典诵读作品,其中《青春》《红船颂》《我的祖国》等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推出《时代洪流中青年的觉醒与求索》《牢记嘱托 再建新功》等精品党课视频以及“诵红色家书 忆初心使命”有声作品31期。学院师生参演云南省文艺精品项目《西南联大组歌》、红色话剧《我的闻先生》、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情景剧《追寻》等获得较好反响。
坚持以本为本 着力教学创新发展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播电视学入选云南省特色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五轮专业综合评价中,4个专业均位列全省第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3个专业均获评C+。
近三年,学院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1门,获评省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本科专业优势核心课程10门,B类课程10门,校级混合式一流课程6门,校级本科双语课程6门,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培育1项,校级教学成果培育3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
实施“4+2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目前已招生4届,培养学生19人。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共建融媒体实践教学中心。通过校媒互聘“千人计划”拓展育人资源,新增实践教学基地10个。
坚持“四有”标准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教师总数65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超过95%,有2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38.5%,有13名在读博士。拥有云南省“千人计划”人才1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2人,云南省“兴滇人才”10人,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2人,云岭文化名家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教学技术能手1人,云南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1人,云南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明德教师奖1人。
近三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8项,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75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
学院以“传媒高端论坛”为平台,举办“中国式现代化媒体深度融合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第四届中国公共传播学术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学院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坚持五育并举 人才培养成绩突出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院共培养校级三好学生10人,优秀学生干部27人,校级先进班集体8个,国家奖学金8人,省政府奖学金6人,国家励志奖学金153人,省政府励志奖学金21人,西南联大奖学金2人,朱德祥奖学金8人。2人入选第四届云南省“百名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推荐参评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获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奖6项;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44人次;师生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6项,省级奖励58项。
师生团队创作的《美食令》《薪火》《茶缘》《同济在云南》《耳朵博士》《药王传奇》《洱海鱼鹰》《悬壶天成》《纳西猎鹰》等多部纪录片作品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卫视、云南卫视等媒体播出,并获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类最佳摄影奖、最佳导演奖,丝绸之路国际传播最佳纪录片提名奖,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国际虚拟现实VR/AR大赛“金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纪录片十优作品,国家广电总局“国产优秀纪录片”,中国国际微电影展一等奖,深圳青年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大奖等重要奖项。
坚持“学生中心” 服务乡村振兴
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培养理念,立足传媒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将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近三年,学院创新“地方+高校+媒体”政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面向全国举办“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暑期融媒体实训营,联动多所“双一流”新闻院校联合开展“记录时代成就、传播中国声音”观察团暑期实践、“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走基层、知国情、懂民意、强本领”一线专业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新闻传播学子的独特视角进行观察、记录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学院40多名学生加入西南联大博物馆讲解员队伍,争做西南联大红色基因的践行者和传播者;7名学生赴昭通鲁甸、丽江华坪开展支教活动;2名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分赴西藏那曲、新疆昆玉,用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助力西部发展。
学院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面向全省幼中小学教师及村民开展普通话培训超3500人次,累计培训辐射基层中小学师生及村民超过15万人。承办云南省“云岭杯”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普通话+红色宣讲”“普通话+文化浸润”“普通话+职业教育”“普通话+直播助农”等形式,深入云南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两次受到教育部语用司与共青团中央的联合表扬,学院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授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集体”称号,是云南省唯一获此荣誉的高校单位。
学院依托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长期开展边疆民族地区舆情监测与社会稳定、高校意识形态与青年网络文化建设、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区域合作的国际舆情风险、国际传播战略等领域研究。近五年,基地被教育部思政司评为全国“优秀舆情机制单位”2次,舆情专报中宣部、教育部采纳36篇;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民宗委、共青团省委及云南省教育厅采纳171篇,切实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展望未来,传媒学院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回应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培养更多优秀传媒人才助力云南传媒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