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1克需要3万年,是人类飞出太阳系的希望,什么物质这么厉害?

文摘   2024-11-01 08:26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制造1克需要3万年





宇宙很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却极小,以人类目前的科技,即使要去“近在咫尺”的月球都不太容易,就更不用说飞出太阳系了,之所以会这样,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使用的能源很是“原始”,无法给宇宙飞船提供足够强大的动力。


01
什么物质这么厉害?
如果人类想要扩大在宇宙中的活动范围,就需要更加强大的能源,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可控核聚变。不过就已知的情况来看,可控核聚变并不是最强大的能源。
简单来讲,核聚变释放出能量,来自于其反应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亏损,而核聚变的质能转换率其实并不高,例如释放能量相对较高的氘氚核聚变,
其质能转换率只有0.7%左右。

很明显,如果能实现100%的质能转化,
就可以认为是最强大的能源,实际上,科学家早已发现,有一种物质能够实现100%的质能转化,这种物质也因此被认为是人类未来飞出太阳系的希望,什么物质这么厉害呢?答案就是:反物质。
我们常见的物质可以称为普通物质,它们其实都是由大量的微观粒子构成,例如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可称为普通粒子,而反物质则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形式。
每一种反粒子都对应一个普通粒子,例如反质子对应质子、反中子对应中子、正电子对应电子,它们的质量、平均寿命、自旋以及磁矩大小都与普通粒子相同,但是所有的内部相加性量子数(如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都与普通粒子大小相同、符号相反,所以当反物质与普通物质发生接触时,
就会发生“湮灭”,

在此过程中,
所有参与“湮灭”的质量都会转化为能量。
需要知道的是,反物质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一些天然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就会释放出正电子,而在上个世纪,人类就已经制造出了反物质。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人类不利用反物质来作为能源呢?我们接着看。
目前制造的反物质主要来自于粒子对撞机,其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先将微观粒子(如质子、电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然后让它们相互碰撞,当碰撞发生时,能量会一个极小的空间内集中释放,创造出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在这种高能环境中,一部分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E = mc^2),产生等量的普通粒子和反粒子,在此之后,人们会利用磁场和电场将反粒子从其他次级粒子中分离出来,进而得到反物质。
实际上,这样的方法效率非常低,有多低呢?这样说吧,在过去的日子里,人类通过粒子对撞机制造出的反物质,其总质量只有10多纳克(1纳克 = 0.000000001克)。
尽管人类目前制造反物质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研究,而不是批量生产,但根据科学家的估算,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即使人类“开足马力”来批量生产反物质,制造1克也需要3万年的时间。
由此可见,人类现在之所以没有利用反物质来作为能源,原因其实有点尴尬,那就是人类制造反物质的效率太低。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乐观地认为,这样的情况应该只是暂时的,因为从理论上来讲,人类还有其他的渠道来大规模地获取反物质。
比如说,在行星磁场中就可能存在不少的反粒子,它们中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宇宙射线本身,另一部分则是宇宙射线与行星的高层大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而由于这些反粒子大多是带有电荷的反质子和正电子,因此它们会受到行星磁场的约束。所以在科技足够发达的情况下,人类就可以在地球、甚至是木星和土星的磁场中收集反粒子,进而大规模地获取到反物质。
又比如说,根据量子色动力学(QCD),宇宙早期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夸克和胶子处于一种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状态,而当宇宙冷却到一定温度时,这些夸克和胶子会结合形成质子和中子,在此过程中,夸克还可以形成一种超导状态,称为“色-味锁定相”,在这种状态下,三种不同味道的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和奇夸克)以一种大致对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被称为“致密复合体”的物质结构。

从理论上讲,用高能粒子束直接轰击“致密复合体”就可以产生大量反粒子,并且转化效率很高(大约1千克的“致密复合体”就可以产生100克的反粒子),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致密复合体”非常致密,不像环形加速器那样需要多次绕圈并承受同步辐射损失,因此利用“致密复合体”来制造反物质,其效率将会比目前人类所使用的粒子加速器方法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重要的是,根据理论模型的推演,早期宇宙形成的“致密复合体”,现在仍然广泛存在,只不过由于它们太过致密,大多都沉积在宏观天体的核心区域,所以假如这种物质结构真的存在,并且人类未来有能力获取到它们,就可以大规模地制造出反物质。

在如今的航天技术中人类探索太空仍主要依靠火箭推进,但火箭所需的能量也主要来自 航天燃料, 即使是最新的电推进技术也只能依靠电池或太阳能等最原始的能源形式。

核聚变可谓是被人类寄予厚望的“终极能源”,在核聚变中,宇宙尘埃等星际物质聚合成恒星,释放光与热,成为星际旅行的“小太阳”,但可控核聚变在质能转化上仍没有那么强大。

以已实现实验室条件下的可控核聚变为例,其 质能转化率仅为0.7%~1.5%之间,实际上可控核聚变的效率比我们想象中要低的多,而且可控核聚变还面临自身无法产生持久的等离子体的难题,尚处于“实验性”阶段。反物质才是实现质能转化“终极”的解决方案,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后就会彻底将质量转化为能量, 可以实现100%的质能转化率,这也意味着只需1克反物质,就能够释放出相当于炸掉数万吨核弹的能量!因此,反物质一旦能实现大规模生产,人类就实现了质能转化的“终极”方案,彻底打破了能源限制。

反物质的“反物质”顾名思义就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质正好相反的物质, 它的基本粒子电荷量与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电荷量的符号相反。

当普通物质与反物质相遇后,由于两者的粒子电荷量符号相反,会发生湮灭反应, 也就是物质和反物质互相抵消,转化为能量。目前人类已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合成了反物质,但生产效率极低,现阶段 生产1克反物质需花费3万年,因此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反物质。

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合成反物质的效率极低,但在宇宙中反物质可不会因为人类没有找到获取它的办法而消失。反物质也会在星际爆炸等宇宙天体中以高能粒子形式产生, 宇宙中存在反物质星系,反物质恒星,反物质黑洞等,宇宙大爆炸后就存在着反物质和物质两种物质。

科学家还发现,由于宇宙中存在着巨大的星际磁场,这些宇宙天体的磁场会使周围的反物质在其附近聚集,这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反物质的获取渠道。如果能在探索其他行星的过程中,发现其强大的行星磁场或其周围的反物质云团,或许就能发现反物质的存在, 并在合适的技术条件下将其捕获利用。

也许在未来,人类在探索其他行星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探索到物质,还可能在其他行星的磁场中探索到反物质, 甚至未来可能会有人类在实验室以外的条件下发现反物质。

反物质的发现打开了宇宙探索的新局面, 但反物质的应用并不仅限于航天,医学领域也许会是反物质的下一个突破口。目前人们的对反物质的探索还停留在基础阶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反物质的潜力肯定会被不断挖掘出来。

比如在医学中现阶段就已用上了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若在未来能通过合适的技术条件获取到足够的反物质, 将其广泛运用于医学领域,或许可以使医学成像和癌症治疗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量子色动力学是研究强相互作用的量子场理论,强相互作用是物质内部的夸克和胶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子核和反物质的基本构成。人类会不会借助量子色动力学中物质的物质性质,结合粒子物理学中对反物质的认识,找到获取反物质的渠道呢?未来, 基础科学研究可能不仅能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还可能为反物质的获取开辟新的方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金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未来的反物质研究也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近年来,国家陆陆续续对航天领域的投资逐步加大, 不难想象未来的反物质研究和开发也将会得到大规模的资金支持。若真能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同时拿出足够的科研人员进行反物质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而且不仅是某个国家,也可能是很多国家和研究机构开始对反物质这颗“金矿”产生兴趣, 联合对反物质进行研究,降低反物质研究的经济成本,一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实现盈利,那可就真的是人生赢家了!

反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也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反物质的本质就是和物质正好相反,当反物质与物质相遇会发生剧烈的湮灭反应,释放大量的能量。若大规模生产反物质, 若设备出故障,反物质泄漏与周围的物质发生湮灭反应,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爆炸事故,甚至会对整个星球的生态和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必须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技术规范,以确保反物质的安全生产和存储, 建立完善的反物质监管机制,对反物质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测和管理。

在此基础上, 加强公众的意识和教育,让公众了解反物质的特性和安全使用的方法,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安全隐患。

反物质的制造成本和技术难点是什么?
高昂的成本:制造一克反物质的成本极其昂贵。根据不同的估算,成本可能高达上百万亿美元,甚至有说法指出一克反物质的成本为62.5万亿美元。这种高昂的成本主要是由于反物质的产生和储存过程非常复杂且效率低下。
产生效率低:目前反物质主要通过加速器技术产生,即利用高能粒子撞击固定靶产生反粒子,再经过减速合成。然而,这一过程所需能量远大于湮灭作用所释放的能量,且生成反物质的速率极低。
储存问题:即使能够制造出反物质,如何安全储存它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反物质极易与正常物质发生湮灭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需要特殊的环境来防止这种反应。
设备和能源消耗:制造反物质需要造价昂贵的粒子对撞机等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成本极高。例如,在欧洲核子中心,14年的工作时间里只制造了极少量的反物质,这进一步说明了制造反物质所需的巨大能源消耗。
目前存在哪些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反物质?
粒子加速器技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和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等使用粒子加速器来制造反物质。例如,CERN的ATHENA实验组在受控条件下首次大量制造出低能态反氢原子,这是通过捕获正电子和反质子并使其结合来实现的。
激光技术:利用超强超短激光产生反物质,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利用激光产生超快正电子源。此外,利弗莫尔实验室也通过集中能量的方法制造出大量正电子。
宇宙射线捕获:虽然这种方法效率较低,但也可以通过在大面积物体上捕获宇宙射线成对生产出反粒子。
尽管这些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大规模生产反物质仍面临许多挑战,如成本高昂和产量低等问题。
反物质湮灭反应释放的能量如何计算和利用?
反物质湮灭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来计算,其中E表示能量,m表示参与湮灭的物质和反物质的总质量,c是光速。当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并发生湮灭时,它们的质量会完全转化为能量,没有任何残留。这意味着湮灭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几乎达到100%的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反物质的获取极其困难且成本高昂,目前还无法大规模利用反物质作为能源。然而,理论上,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和捕获反物质,并实现高效的湮灭反应,那么这种能量释放过程可以提供极其强大的能量输出。例如,1克反物质与1克正物质的湮灭可以释放相当于21608吨TNT当量的能量。
反物质在太空旅行中的应用前景有哪些?
反物质推进技术利用反物质与物质碰撞产生的能量来驱动航天器。例如,美国宇航局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利用质子与反质子相撞产生伽马射线和其他粒子,从而产生推力的想法。理论上,使用反物质作为燃料的飞船可以达到光速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从地球到月球的旅程仅需不到10秒的时间。这种速度对于实现人类的星际旅行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反物质推进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ICAN-II和ACMF等,展示了利用反物质进行太空探索的潜力。例如,在30天的火星任务中,仅需140纳克的反物质即可实现无人驾驶。此外,还有结合反物质技术和空间帆概念的设想,这些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效的推进系统。
然而,尽管反物质推进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许多挑战。首先,反物质的生产和存储非常困难。目前全球每年只能生产1-10纳克的反质子,而所需量可能达到1-1,000克。此外,反物质的方向性难以控制,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能量利用率较低。
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些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Penning Trap设备用于储存反质子,并且费米实验室正在安装新的设备以提高反物质的产量。尽管如此,要实现反物质的实际应用,我们仍需克服许多技术和经济上的障碍。
如何解决反物质储存和运输的安全问题?
反物质的储存问题可以通过使用“磁瓶”和“电离室”来解决。这两种技术利用电磁场,通过非接触的方式来储存反物质,从而避免其与常规物质接触而发生湮灭。
在储罐内表面设置能量屏障,防止反物质接触壁面,是另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在储罐内表面附近形成梯度磁障,则可以实现抗磁性反物质的储存。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反物质装置,可以安全地在设施之间运输反物质。这种装置能够携带易挥发的反物质到新的设施中,有助于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反物质的制备和储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防止其湮灭和泄漏。这需要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和安全措施。
在运输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程和防护措施。例如,运输危险物品时应委托有资质的公司,并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工具。车辆应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驾驶员需持有效证件,遵守交通法规,控制车速,避免违章超车,并指定路线行驶。
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专用仓库和场地,配备消防力量和通讯报警装置。生产装置区应设置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并建议设置围堤或环形沟,收集泄漏物料和消防废水,避免污染其他区域。
反物质的存储和应用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精确度。如果不慎泄露或被恶意利用,反物质可能导致巨大的破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措施。
总而言之,尽管人类目前暂时还无法利用反物质来作为能源,但从长远来看,反物质仍然可以认为是人类飞出太阳系的希望,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终有一天,
人类会真正地进入星辰大海之中。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