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从“何不食肉糜”到六只新鞋

文摘   生活   2022-09-23 19:00   美国  
点击上方“西白风景”一起旅行...

条绒布一尺一块多,平绒布得两块多。平绒鞋就是我三舅的“肉糜”。

| 高西白






“何不食肉糜”





母亲看到同学文章中“何不食肉糜”,视频时问我具体啥意思。

我说好像是一个皇帝说的——天下饥荒,百姓没粮,皇帝混账,说喝肉汤。

西方也有类似典故。法国末代皇后听说大众吃不上面包,建议大家吃蛋糕。

母亲笑了,说这让我想起了你三舅。

母亲和三舅

母亲兄弟姐妹七个,两个姐,三个弟,一个妹。母亲对三个弟弟和妹妹疼爱有加,特别是小她13岁的老小,也就是我三舅。

三舅五六岁时,有一次满怨:您(河南话中意思是你们”)都穿条绒鞋。我都不说条绒鞋了,给我做一对平绒鞋也中。

家人哈哈大笑。六十年代初,条绒(灯芯绒)布一块多一尺,平绒布得两块多。

那时平绒鞋是串亲戚才穿的“肉糜”。

听母亲讲这个老家故事我敢惊不敢言:条绒布原来不是平绒布挖出来的高级布






四只新鞋





笑归笑。母亲于是动手给三舅做鞋了。那时母亲大约十八九。她十六岁就会给家里人做棉靴,给三舅做鞋,手艺不难,做难的是找鞋底布料和攒钱撕条绒布做鞋面。

先从鞋底说起。北京人管手工布底鞋叫千层底,肯定是“吹”,但鞋底确实有二三十层布料。先用面打的糨子在案板上抿(粘)四层布碎(河南音:pu cen),晒干了揭下来就是硬袼褙(河南音:ge bai)。这是鞋底基本原料和结构。

那时候布碎都缺。小时候擅自用母亲积攒的一包布碎从串街小贩那里换了一只玩具手表,母亲气坏了。我和母亲现在都记得这件事:我后悔为了一只手表,耽误了我多少双新鞋;母亲后悔因为布碎和我生气,现在好好衣服仍街上都没人拾。

农村老布鞋不分左右脚,叫直底子。六十年代兴起分左右,叫歪底子。即使是歪底子,在硬袼褙上廓(裁)底子也是一个底子样,不分左右。后面工序需要区分鞋底的里外时,才有左右。


三层廓好的硬袼褙底子摞在一起(脚跟部位多摞一层),用糨子把白布条在鞋底周围包上一圈,叫“合底子”。在硬袼褙中间还可以加上干蜀黍裤(玉米棒苞叶),这样下一道工序能省布碎,鞋底还能防水。

底子合好后,把十来层碎垫在底子上,然后蒙上底布,这时胖嘟嘟的鞋底就有了左右之分了。运气好还能找到一些油麻头(油坊废麻绳),夹在碎和袼褙之间。纳鞋底时油能让老大针(粗针)容易穿过一些。这也是为啥电影上大娘每次穿针引线时右手要在头发上略一下,目的是让针蹭了头油滑溜。

蒙好底布后就是最费劲的工序了:纳鞋底,把胖嘟嘟虚底子纳成瓷瓷实实的底子。

八十年代之前,北方妇女街头聊天或地头稍歇不刷手机,也不织毛衣,就是纳底子。纳底子讲究针脚密并且棉线勒得紧,鞋底瓷实,这样鞋底才耐磨。

纳鞋底要用针锥、老大针、顶针、钳子和纳底绳。纳底绳是自家纺棉线合成,结结实实。针锥就是固定在手把上的大粗针。用针锥先在二十多层布的底子上扎个针孔,拔出针锥,在针孔中扎上老大针,手指上的顶针顶住针屁股让针头从针孔另一面冒出来,再用钳子夹住针头把拉大针拔出来,把纳底绳带过去,然后勒紧。

如此反复,直到底子上针脚密密麻麻。这是件体力活,偶尔还会要周围人帮忙拔针。那时候还没有工业虎口钳,用的是铁匠打的钳子,咬合不太好。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鞋帮,分外上和里上两种,也是技术活。

母亲抿袼褙,廓底子,合底子,垫底子,蒙底布,纳底子,上鞋帮,两只新鞋就做好了!

三舅高高兴兴试鞋时,母亲心里咯噔一下:一顺。

在垫底子时没有分里外,结果两只都是右脚。好歹三舅还小,脚只有一揸长,母亲“仔细”又做了两只左脚鞋。

虽然都是条绒鞋面,一次两双新鞋,三舅也算喝上了“肉糜”。






第五和第六只新鞋




一晃二十多年,到了八十年代初,母亲开始做小百货生意了。从顾县村打车去洛阳关林进货,路费来往4块。

那一天母亲起个大早,带上俩蒸馍当晌午饭,外爷把母亲送到村口搭上公交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关林批发市场。

在市场口看到当时流行的武装带(军用人造革皮带,扎在衣服外面)价格不错。想买几十条但背着逛市场太重,等拐回来再买又怕卖没了,于是留下10块钱定金,摊主可以预留货物。母亲进完货到市场口买了武装带。顺利回家,外爷接站。

到了家,母亲想起来和摊主结算武装带时忘了要回定金。那时候一天生意也不一定赚10快啊。

第二天母亲起个大早,带上俩蒸馍当晌午饭,外爷把母亲送到村口搭上公交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关林批发市场。

那时候钱金贵,人也厚道。摊主二话不说退了10块钱。

第二趟去关林之前,我表姐让母亲给她带一双胶鞋,就是雨鞋。那时候雨鞋也有点“肉糜”,不是每个人都有。母亲在关林批发摊上仔细左挑右选给表姐买了两只。减去4块路费,当天还落了6块。顺利回家,外爷接站

母亲和表姐

表姐高高兴兴试鞋时,母亲心里咯噔一下:一顺。

外爷说,胶鞋下雨才穿,也不天天下雨,将就吧。明天我也送不动了,也接不动了。

第三天母亲起个大早,带上俩蒸馍当晌午饭,外爷把母亲送到村口搭上公交车,一个多小时便到了关林批发市场。胶鞋摊主感激不尽,说幸亏你送回来了,要不剩下那两只我也卖不掉。顺利回家,外爷接站。

母亲说:连着三天去了三趟关林,第一次有城里人上班感觉,只是三天工资才两块钱,还是自己给自己发的。

母亲平时做事比较仔细。但智者千虑,必有一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西白  微信:xibaigao

秋安! 


往期精彩回顾





男生理发
“我不是只猫“  - 疫情下的美国律师
小煤屋咖啡馆
谢谢最伟大的读者、金主、编辑和美国宪法专家 – 我的母亲
律师与水暖工
老汉今年七十八 新学舞步萌萌哒
又一本书
嘴在江湖,吃不由己
此雨绵绵16载
父亲母亲的地摊
阿根廷-智利之行中的乌龙
快乐老家(一)
小梅的故事
平猫张小咪的幸福生活(下)
平猫张小咪的幸福生活(上)
马云后院的秋色 (五/完)
马云后院的秋色 (四)
马云后院的秋色 (三
马云后院的秋色 (二)
马云后院的秋色 (一)
加拉帕戈斯的回忆 (四/完)
加拉帕戈斯的回忆 (三)
加拉帕戈斯的回忆 (二)
加拉帕戈斯的回忆 (一)
马拉松小记
风干的馒头、肺活量和偃师菜包
三千公里新西兰(十一/完)
三千公里新西兰(十)
三千公里新西兰(九)
三千公里新西兰(八
三千公里新西兰(七)
三千公里新西兰(六)
三千公里新西兰(五)
三千公里新西兰(四)
三千公里新西兰(三)
三千公里新西兰(二)
三千公里新西兰(一)
分时度假/Timeshare





如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转发到朋友圈。喜欢就请关注我们吧


长按二维码

注我们



西白风景
聊风景,聊法律,聊生活……一路同行一路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