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行业和专业期刊集群发展共同体 东华大学期刊理事会年会暨校企合作论坛召开

文摘   2024-12-19 11:04   上海  

感谢注公众号

欢迎转发和分享


“中国纺织行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也是服务全球发展的中坚力量。”刚刚召开的2024年中国纺织大会指出要全面推进纺织产业集群治理现代化,以两化融合催化纺织产业提质升级。同期,专业学科刊群建设业已形成共识。12月18日,东华大学期刊理事会年会暨校企合作论坛在校召开,大会由期刊中心(情报研究所)、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科技情报站主办,东华大学学科专家、上海市科技期刊相关负责人、权威数据库机构及200多家期刊理事单位代表就行业最新技术趋势及成果转化展开分享和商谈,打造行业和专业学科刊群集合发展共同体。

开幕式

开幕式上,副校长刘淑慧欢迎各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到会,介绍了东华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落实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为导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不断推动校企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入发展。她充分肯定了期刊理事会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和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希望与会同仁通过期刊理事会平台,继续深化校企之间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专利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纺织工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壮大产业集群作出积极贡献。

专业论坛


随着科技不断赋能纺织业,“万物可织”成为现实。专业论坛期间,纺织学院教授陈南梁、程隆棣、李毓陵、张佩华、靳向煜、胡吉永,材料学院教授王华平、陈龙,化工学院教授蔡再生,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朱达辉等10位专家分别围绕“人工智能+纺织”等制造创新、气凝胶纤维等材料创新,以及纺织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用、超级能量存储等场景延展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分享,以专业智慧为企业发展打造创新引擎。

……

“2024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营收面临巨大挑战,专用原料发展、产需衔接、加工工艺与装备是三大痛点。”陈南梁教授领衔课题组从柔性材料领域破题,力求创造纺织工业新经济增长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下研发具有高强高密的结构增强高密经编等创新技术。张佩华教授也详细展示了作为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低的固体材料之一——仿生气凝胶纤维在航天器隔热防护领域的技术前景,及其在污染物吸附催化、健康监测传感、超级能量存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024是人工智能应用元年,王华平教授认为中国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人工智能+”制造的主阵地在中国,在纤维强国战略下,聚酯纤维产业是中国纤维产业与国际竞争的重点,也是纤维强国的标志,突破人、机、料、法、环、测互联互通,基于成形工程原理模型与数据模型联动建立聚酯纤维数字孪生制造系统是未来趋势。程隆棣教授全面呈现了纺织智能化技术及其AI应用图景,对全流程纤维流的无人化输送及智能化监测中的数据断点和盲点问题给出“焊接”和“填补”方法。

如何延长过滤器的使用寿命,也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制药产业化需要攻克的问题之一,靳向煜教授课题组采用新型改性材料两种不同规格的聚丙烯纤维材料,用熔喷法和容尘量大的改性聚丙烯纤维针刺法复合得到新型高容尘量的过滤材料,是优秀的滤效滤阻性能产品。

……

大会公布了2024年度《产业用纺织品》期刊优秀论文。

开幕式和学术报告分别由期刊中心主任兼情报研究所所长王克斌、教授陈旭炜主持。





东华大学期刊理事会是学校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度参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行业和期刊集群发展共同体,期刊理事单位与学校在科研、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社会所需、科研所需、产业所需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专家学术观点

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华平  教授


聚酯纤维工程仿真与智能制造


聚酯纤维产业是中国纤维产业与国际竞争的重点,也是纤维强国的标志。东华大学牵头获得相关国家奖项目6项,致力实现产业链创新、高端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三品”战略的全路径突破。

2024是人工智能元年,纤维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纤维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核心是基于成形工程原理模型与数据模型联动,瓶颈在于突破人、机、料、法、环、测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聚酯纤维数字孪生制造系统。



2.纺织学院  陈南梁教授


新形势下产业用纺织品的创新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农牧渔业、建筑、医疗卫生、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现行国家标准有16大类,2024年行业整体面临专用原料发展、产需衔接、加工工艺与装备等三大痛点。陈南梁教授领衔课题组从柔性材料领域破题,力求创造纺织工业新经济增长点,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下研发具有高强高密的结构增强高密经编等创新技术。此外,团队低成本高性能增强材料研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纺织结构柔性复合材料工作组成员们还在火星登陆缓冲系统、月球表面充气栖息地和充气气闸应用、充气太空舱等方面充分发挥想象力。






3.材料学院  陈龙教授


废旧棉、涤纺织品清洁再生与高值化利用研究进展



2022年起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已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2025年要达到25%的回收率,项目组针对性发明了纤维素分子量及分布高效检测新技术,初步构建了降聚/解聚过程中污染物鉴定检测方法体系,建立了废旧涤纺织品回收PTA新途径,采用新工艺技术再生的浆粕达到 Lyocell 纤维的制备要求,再生纤维指标达到原生纤维水平。






4.纺织学院  程隆棣教授


纺织智能化技术及其AI应用




对“智能化纺纱”整体技术进行叙述,提出“全流程无人化桥接”,即进行全流程纤维流的无人化输送,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输送断点进行“焊连”,并就相关技术进行说明;提出“纺纱全流程智能化检测与监控”,即就现有技术存在的信息盲区进行关键点的“补填”以实现全流程信息无死角,并就相关技术进行详明;提出“数据流行动基础与智能化执行”,即对在线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融合、分析判断、智能化执行。

分别对机织、针织领域的智能化技术进行归纳,提出实现智能化机织、针织加工的建设路径。

就未来纺织行业的技术发展路径,梳理人类科学发展的脉络,就当下所需的技术支撑提出个人观点,再就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提出相应建议。




5.纺织学院  张佩华教授


气凝胶材料性能与研究应用现状








作为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低的固体材料之一,仿生气凝胶纤维是2024纤维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已被尝试用于航天器隔热防护、污染物吸附催化、健康监测传感、超级能量存储等领域。课题组也在生物医用纺织品领域应用气凝胶技术开发了功能性辅料及骨膜相关产品。东华大学团队受丝瓜多空结构启发创造的超轻、超弹性维纳纤维气凝胶在保温防护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6.纺织学院  靳向煜 教授


熔喷/针刺复合滤料的三维结构与容尘量研究
















过滤材料及制备技术,是减少污染源中的颗粒物含量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非织造过滤材料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纤维类空气过滤材料。我们熟悉的新能源汽车和净化空气需要更多的新型空气滤材。如何延长过滤器的使用寿命,也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制药产业化需要攻克的问题之一。课题组采用新型改性材料两种不同规格的聚丙烯纤维材料,用熔喷法和容尘量大的改性聚丙烯纤维针刺法复合得到新型高容尘量的过滤材料,是优秀的滤效滤阻性能产品。




7.纺织学院  胡吉永教授


机织智能电子织物及成形技术













电子织物是一种在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维度上生成的电路、传感、能量、计算和通信器件,最早出现是在智能医疗领域,市场规模以每年30%以上速度快速增长。从混合电子线基电子织物到机织电路板,再到机织物交互器件和执行器,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迭代,电子产品逐步集成和嵌入到织物、纱线乃至纤维之中,实现了从“戴”向“穿”的革命性转变,重构着人类生活和生存方式。


8.纺织学院  李毓陵 教授


气管瘘封堵用机织气管支架的研发



课题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传统机织一体化工艺创造性用于气管支架,选用生物相容性好、降解速度适中的单丝制备的可降解“哑铃”形气管支架性能良好,径向支撑力、弹性回复率和抽拔力等系列指标数据良好。


9.化学与化工学院  蔡再生教授


运动休闲类针织面料的开发技术



户外轻运动的服装占整个运动品类里面46%,运动休闲面料功能不断迭代,需要纺丝、纤维、纱线、织造、着色、后整理等全过程工艺变革,在追求功能多样化的同时兼顾面料质感和外观。未来要促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国际合作,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实验室相关成果:透气性、吸湿排汉、快干和条温能力的提升,抗菌防臭和抗UV等保护功能的增加,使用微孔膜材料提高透气性,纳米技术在制造防晒效果优异的面料中的应用等等。



10.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朱达辉教授


中高龄时尚科技与智能服装研究进展




在全球人工智能浪潮下,带动相关产业规模(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增长超过5000亿元。智能可穿戴设备研究主要涉及健康医疗、商业交互穿戴、智能材料技术、可穿戴信息和传感器制备等5个宏观领域。应用智能可穿戴技术,适老化智能服装主要类别有健康监测、赋能辅助、养生保健和安全防护功能服,研发中重点关注安全性、舒适性、能源供应、耐水洗性及耐久性、成本和产业化问题,生物相容性/环境友好型材料、微型储能设备、智能穿戴+物联网、高效高质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是其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 | 东华大学期刊中心
编辑 | 段然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东华大学期刊中心
东华大学期刊中心现有期刊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科版)》《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东华大学学报(社科版)》《纺织服装教育》《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纺织导报》和《中国服饰》,中心依托学校纺织和材料“双一流”建设学科,为学者专家提供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