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这个社区火了三百年!值得一游…

文摘   2024-11-06 16:10   广东  

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战鼓擂响,大良街道闻令而动,牢牢把握“百千万工程”的重大机遇,聚焦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持续发力,扎实推动一幅幅“施工图”在大良变成“实景画”!

诚邀市民跟随【漫游大良】栏目,用脚步丈量大美凤城,共赴城市新程!第一期,我们漫游南华。




在大良,有这样的一个社区。

它是顺德曾经的运输重地,顺德老城的“商贸原点”。

它是梁銶琚博士、清代进士龙建章的故居。

它是三百多年前广东著名民间公益机构“青云文社”的起点。

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藏有很多著名的美食。

它历经三百多年发展,如今依然是城央繁华之地。

它就是大良——南华社区。





大良南华,是不少游客“打卡”顺德中心城区的绝佳目的地之一。


商铺云集、货物如山、人客交织,是由古至今顺德人的“南华印象”。





这里有一条大家所熟知的碧鉴河、第一码头,众多大良著名小吃汇聚于此,山脚下还有莘村大街,独特的历史底蕴和市井烟火相融,处处都散发着魅力。


途经南华商业新村、大塘边直街、石狮巷、莘村大街等地方,每一处都有不一样的人文、风光...



街坊们围坐在一起下棋、闲聊,在林立的建筑之间,历史的「年代感」显得更为特别,悠然自在…走几步路就能看到一些老店,有些还在营业,还在代代相传。



历经岁月的沉淀,总让人觉得尤为珍贵。





据历史记载,大良城南在清代就已经成为大良的商业中心,设有碧鉴大墟市。而在民国时期,更是金铺、钱庄和商行林立。(更多历史故事可点击“南华自古繁华地查看)



当前,辖区内的莘村大街牌坊、“十九楼”、第一码头等,依旧是顺德重要的文化地标,见证了顺德城区数百年的发展,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


  • 莘村大街

莘村大街牌坊


南华社区内的莘村大街,连着一旁的金榜大街全长达1.2公里。而仅有一公里的街巷中,却走出了多位历史名人,如清末邮政尚书龙建章、当代慈善大家梁銶琚等。






近年来,莘村大街等历史街区的升级改造,不少游客纷纷前来驻足打卡,在这些街巷中,既可以尝大良双皮奶、牛乳等小吃,还可以行走在街巷中,感受古朴建筑背后的“时光痕迹”与历史文化底蕴。


  • 第一码头

现第一码头


据历史资料记载,大良“第一码头”是清末民初建成的客货兼运码头。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每天便有小火轮载客货运输往来于大良至广州、中山等地。陆路上,还有顺德至中山的公路,以及汇聚在华盖路、碧鉴路、果栏路的国道口,旧时称“交通柱”。


第一码头的历变


当时,每天凌晨5时,第一码头”和“交通柱”就开始人头攒动,出埠来访和货物交收的业务也十分繁忙。


  • 十九楼

(顺德十九楼现址 )


十九楼位于大良城南大良河边,也是昔日的一个城市地标。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开业的酒店,顶层是旋转餐厅,是顺德人举办喜庆酒宴的“钟情之地”。


(凤城旅馆)


十九楼前身是凤城旅店,大约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这里举办过“番薯宴”展览,用番薯制作出各种各样食物。


  • 果栏路


位于海旁街的“十八间”与果栏路的杂货果批,是当时顺德各镇街粮油副食、山货海鲜、新奇玩意的输出口与集散地。



如今的果栏路,逐渐形成美食长街,游人纷至。


  • 碧鉴河

现在的碧鉴河


碧鉴河,旧称碧鉴江、碧鉴海,是贯通大良城区古时顺德运输的交通要道,大小船只日夜穿梭,客运货运川流不息,河畔两岸物阜民丰。



清咸丰年间已设有碧鉴大墟市,民国时期金铺、钱庄、商行林立,其中李兆基父亲李介甫先生经营宝华金铺,梁銶琚父亲梁式芝经营银号钱庄。


  • 跃进桥


碧鉴河上的跃进桥,是历史最悠久的跨大良河东西两岸的桥梁,古称伏波桥,因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在此搭架木浮桥渡兵,平定南越叛乱而得名。


(1959年的伏波桥和七十年代的跃进桥)


明代修成累石架木桥,清代重修为圆拱门石桥,桥下八孔。后来桥上加建新月楼,桥下又加多一孔,因此民间又称为“九眼桥”。1958年拆卸改建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易名“跃进桥”。2006年改建为双向四车道桥梁。





这就是南华

独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始终无可取代

一个宜居、亲切、

有文化历史底蕴、有味道的地方


有空的话

来这里逛逛吧


部分来源:大良南华社区、顺德档案馆、大良文化、李健明说
图源:梁文生、江建忠、罗伟业、游展腾、李耀新、李朝乐、林升晖、陈志广、梁青、彭林、黄永启、罗秉深、冯建中、白俊晖、梁文浩、梁健锦
编辑:融讯新媒体 李健英 

审校:大良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版权提醒:本文照片版权归摄影师本人所有。其他用途需注意侵权风险,请自行联系作者。

大良南华社区
传达社区便民资讯、公益活动信息、重要通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