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国家实力的一个象征标志,其衡量一国的总收入,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可以通过加总家庭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的总收入(工资、租金和利润)。根据曼昆的说法,对于整个经济而言,支出和收入总是相同的。
计算公式:
GDP = C(消费) + I(投资)+ G(政府购买)+ NX(净出口)
根据定义,所谓的消费,指代的乃是物品与服务的支出。购买的新房,属于投资的范畴之中,即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与服务的物品。而政府购买,所指代的乃是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净出口,指代的是出口减去进口。
名义GDP(nominal 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GDP(real GDP):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其反映产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GDP平减指数 = 名义GDP / 真实GDP * 100
通货膨胀率:
是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
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其不同于GDP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一国居民的总收入减去折旧。
消费物价指数(CPI):
用来监测生活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动。根据曼昆的说法,这种衡量方式,存在下列的问题:
(1)替代偏向:即消费者购买价格上升较慢的平替物品。
(2)新物品的引进。
(3)质量变动,即产品质量的变化。
CPI的计算公式:
1.固定篮子,即确定哪些物价对于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
2.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篮子中每种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3.计算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
4.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CPI = 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 100
5.计算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 = 第二年的CPI - 第一年的CPI / 第一年的CPT * 100%
指数化(indexation):
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生产物价指数(PPI):
衡量的是企业而不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公布的、未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校正的利率。
真实的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根据通货膨胀校正过的利率。真实利率 = 名义利率 - 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时期,真实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生产率(productivity):
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根据曼昆的说法,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有:(1)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即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通过培训、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3)自然资源(nature resource);(4)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
收益递减(diminishing returns):
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会减少。
根据曼昆的说法,提高(1)一国储蓄率能够增加投资,从而提高长期的经济增长率。同样,来自(2)外国的投资也带来相同的预期;(3)保护产权和促进政治稳定。
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
由帮助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
储蓄者可以直接向借贷者提供资金的场所。具体而言,则有债权市场与股票市场。根据曼昆的说法,出售股票来筹集资金被称之为权益融资,而出售债权筹集资金被称之为债务融资。
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储蓄者可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具体,则包括银行与共同基金(mutual fund)。后者乃是一种资产组合(包括股票、债权)的机构。
在曼昆看来,提高GDP的方式之一乃是(1)提高储蓄率;(2)制定税收减免政策;(3)政府预算盈余,因为预算赤字会减少国民储蓄、投资。
复利(compounding):
货币量的积累。
现值(present value):
用现行利率产生一定未来货币量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如果利率是r,那么在N年后将得到的X货币量的现值是X / ( 1 + r )N。
根据曼昆的说法,通过增加股票数量这一多元化方式来消除企业特有风险(firm-specific risk),即某家企业相关的不确定性。但是,这并不能消除市场风险(market risk),即整个经济市场的风险。
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为确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研究。
指数基金:
是一种按照既定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的共同基金。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失业率围绕着正常的失业率上下波动。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根据曼昆的说法,最低工资并不限制调节供求平衡的工资,因为大多数人的工资远远高于法定最低工资。
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s):
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货币(money):
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相互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其具有以下特定的职能:(1)交换媒介;(2)计价单位;(3)价值储藏手段。当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形式的时候,它被称之为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而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则被称之为法定货币(fiat money)。
货币供给:
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
部分准备金银行制(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
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准备金率:
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存款比率。根据曼昆的说法,准备金率越高,每个银行贷出的款越少,货币乘数越小。
根据曼昆的说法,美联储可以通过(1)公开市场操作,即在全国债权市场上向公众抛售政府债权;(2)向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
在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变量应当分为两类,即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与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前者乃是名义变量(nominal variables),后者乃是真实变量(real variables)。根据曼昆的说法,古典的二分法是有用的,因为影响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的因素是不同的。名义变量受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真实变量与货币是基本无关的。这种货币供给变动与真实变量的无关性被称之为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在短期中,在曼昆看来,货币变动对真实变量有影响,但是,长期是没有影响的。
数量方程式:
方程式 M(货币数量) * V(货币流通速度) = P(产品的价格) * Y(产量)。这意味着,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要么(1)物价水平必然上升;(2)产量必然上升;(3)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根据曼昆的说法,就像是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的征收的税。
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当美联储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根据曼昆的说法,这种长期的分析是有效的。但是,在短期内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通货膨胀是不可预期的。
因为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们的服务而赚取收入,所以收入的上涨与物价的上涨是同步的。因而,通货膨胀并没有降低人们的购买力。而处于通货紧缩的时期,物价就会下降,并使经济中整个物品与服务的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减少,则会造成收入减少和失业增加。
净出口 = 一国的出口值 - 一国的进口值
资本净流出 =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 - 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资本净流出必然等于净出口。
S(国民储蓄)= I(投资)+ NX(净出口) / NCO(净流出)
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真实汇率(real exchange rate):
用一国的物品与服务交换另一国的物品与服务的比率。
真实汇率 = 名义汇率 * 国内价格 / 国外价格
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任何单一货币通货都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根据曼昆的说法,这是依据一价定律得出的,即一种物品在所有地方都应该按同样的价格出售,否则就有未被利用的可以获取利润的机会。因而,两国通过通货的名义汇率必然反映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但是,因为一些物品是不可贸易的,一些物品并不能完全替代国外的相应物品,因而,购买力平价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汇率理决定论。
根据曼昆的说法,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政府预算赤字提高了真实利率,挤出了国内投资,导致货币升值,并使得贸易余额向赤字方向变动。
根据曼昆的说法,贸易政策并不影响贸易余额。也就是说,直接影响出口或进口的政策并没有改变净出口。它的微观经济影响大于其宏观经济影响。
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
对一国国内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的减少。根据曼昆的说法,这会导致利率上升,通货贬值。
根据曼昆的说法,经济学家往往认为美国国内所遇到的问题乃是内生的。
衰退(Recession):
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Depression):
严重的衰退。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2.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也就是说,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因此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
3. 产量的减少,失业增加;
根据曼昆的说法,在短期中,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货币供给的变动可以暂时地使真实GDP背离长期趋势。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模型:
总需求模型曲线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下经济中所有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1)消费引起的移动: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增加。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得消费者的财富减少,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人们将更多的支出用于投资品,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
(2)投资引起的移动:另外,在国家物价水平下降时,这引发了利率下降,从而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企业如果对未来经济状况持悲观态度,那么,他们将会削减投资支出,从而使得需求曲线向左移。同样,税收政策抵免的取消,也会减少投资,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左移。此外,短期中的货币供给增加则会降低利率,从而使得借款成本减少。
(3)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政府对物品与服务的购买的增加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相反,则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在物价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净出口支出的事件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真实GDP取决于其“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把这些生产要素变为物品与服务的技术”。但是,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根据作者的说法,则有以下的解释理由:
(1)黏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作出反映。
(2)黏性价格理论,强调一些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的调整也是缓慢的。
(3)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售产品的个别市场的看法。
但是,在长期中,合理的假设应当是工资和价格具有弹性,而不是黏性,而且人们也不会被相对价格所迷惑。
滞涨(stagflation):
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根据曼昆的说法,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最重要原因乃是利率效应。
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利率的调整会使得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平衡。
根据曼昆的说法,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旨在紧缩总需求的货币政策既可以描述为货币供给减少,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提高。
财政政策(fisical policy):
政府对政府购买和税收总水平的选择。
在曼昆看来,当政府改变货币供给或税收水平时,它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而间接地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政府改变改变物品与服务的购买时,它也会直接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在曼昆看来,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样,增税抑制了消费支出,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在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关系。降低通货膨胀率,则通常会有一个高失业和低产量的时期。
自然率假说(natural-rate hypothesis):
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率最终都要回到正常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牺牲率(sacrifice ratio):
在通货膨胀率下降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一般估算为5。
文章来源: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