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不说,本建筑生跨专业申交互留学,中间还转道研究了几年游戏设计,去大厂干了一段时间的“螺丝工”(游戏特效师)。
因此,我算是开始准备留学和提交申请材料比较晚的那批学生,自然offer来的也晚。
而等offer的那段时间,是我读了5年的老本行,建筑专业“唯一”一次被派上用场——考编。
当时本着与其在家担心没学上,不如给自己找点事干的心态,报考了广东土建局的事业编,就是土木专业相关的岗位,跟建筑也基本对口。或许是受过工地摧残的土木系人特别有“卷”的动力,官方计划招1人,报名就有160人。这样的概率下我备考1个月,考了12名,无缘上岸:)
好在幸运的是,忙完考编,港理就给我发来offer。(有学上了~
本期分享人:S同学
H·ART 23届学员
本科 某中部985高校 建筑专业
OFFER
香港理工大学 创新多媒体娱乐硕士 MSc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 人机交互 MSc
简单跟大家聊聊几次转专业、进大厂、去考编的经历,其实不是体验,而是一个个不断试探的过程。在我高考那年,张雪峰还没火起来,大家对高考填志愿、报专业的了解都有限,我也不知道所谓的“热门专业读完就凉凉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最后一个认真做的模型,以及凌晨五点的专教但也有人说,只要你读的专业前景够灰暗,那你就能拼了命的想出路。这话也没错,我大三的时候瞄上了游戏行业,并迅速着手开干。从一开始的找线上课程学软件、做作品、积累小体量的实习经验,到临近毕业,开始跟着网上的各种经验,拼作品集、海投秋招,特别是拿下上海某大厂的入职offer就多亏了这两样。上海的音乐节,国庆给自己放一天假当然,进大厂的具体流程还是:我把手里的项目传B站、放链接,用各种方式递到HR面前。初试靠作品集通过后,再继续完成公司的笔试题、面试等层层筛选。说白了大厂的考核标准就是考察你的手头能力,并且这项能力要相当专精。像我投的游戏特效岗,就是先用作品集考察设计逻辑,再通过笔试题目,要求完成几个特效技能的测试。好向面试官展现出我既掌握扎实的设计能力,也能把各种设计想法完美呈现出来。包括在后来的转正考核中,也是根据命题要求,完成设计制作任务。总之,大厂的一切考核内容均围绕岗位需求展开。现在的梦想:但话说回来,尽管我是自学一通溜进了大厂,但今时不同往日。就像《原神》上线那年,国内的游戏产业如火如荼,我认识的一位学姐赶上了行业风口,直接实现建筑生丝滑跨专业进了米哈游。而今年刚毕业的一位学妹,跟我们同样操作,游戏公司就没去成,只能先进一个相对较小的软件公司积累经验。因此,眼看就业人才市场一年卷过一年,还想转专业的同学们一定要尽早下手!~另外,就我冲往大厂“艰难行军”的这段日子,也可以说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不光上岸前走了不少弯路,上岸后更知职场抽象。前面大家都知道,我第一次跨专业是自学着东拼西凑来的。至于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就拿我学过的C++、代码等内容,来举个例子。尽管网上不少游戏设计师都走编程和代码的路子,但对于跨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其实这个操作性价比极低。就像一个有计划进入游戏美术行业的人,他需要的可能是软件技能或原画的本事,却转头报了个手绘班,除了能起到一点打基础的作用,其实对求职或升学等各方面来说毫无助益。特别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同学们,时间紧任务重,最有效的办法是先去精选和细分就业岗位,针对岗位需要直接肝作品集。几个项目做下来后,既能掌握相应的设计技能、软件作图技术,也能在求职、面试上跟负责人有的聊。散步因此,这次再从游戏行业跨专业到交互,我先给自己找了个领路人——跟主带H·ART钟老师商量好作品集的大致规划后,有针对性开肝。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跟我打听,是不是经历过种种作品集经验和工作经验后,这本留学作品集更容易了?其实没有。相反这次的留学作品集给我一种从实向虚的感觉,可能这也是大厂就业与申请留学非常差异化的地方。跟H·ART的朋友们逛美术馆大厂leader更加关注你对某一专业的研究深度,只有钻研够深就能说明,你能干好一份给公司“拧螺丝”的工作。而在申请留学的作品集中,根据钟老师的建议,我尽可能把自己了解过的专业知识都陈列进去,几个项目涉及不同专业方向,如交互相关、游戏相关,以及APP相关的项目等,哪怕有些想法不具备足够的落地性,但仍受到港理和英国那边导师们的认可。或许,留学导师考察的就是大家对某一专业认识的广度,好侧面说明你是一个有思想、且综合实力强的人。跟同学!~总之,前期积累的各种经验固然有帮助,但针对不同入职/申请要求,“变通”着进行才是上岸关键。以上分享,主要是我在找工作、申留学的过程中得到的部分收获,而至于拿下港理的几个作品集项目是何面貌?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将完成一本具有自身特点的作品集,这点无需我来过多分享。想要跟我一样申港理-创新多媒体娱乐硕士(IME)的同学,只需在准备过程中关注你跟该专业的匹配性即可。H·ART学习中具体来说就是,像IME这种本身提倡跨学科的项目,就需让导师看见我们跨学科的能力。比如官方曾表示该项目涉及领域包括游戏、媒体艺术技术、互动机器人和虚拟互动设计,那么我有游戏设计的底子,又加上在H·ART学了交互,并能将这些能力进行合理的规划、融合,在层层筛选中就很吃香。因为当时我跟朋友一同申港理,都曾遇到导师询问关于工作实践经历,和作品集相关的问题。而那位朋友拥有4段大厂经历,却被刷。原因就是作品集项目与申请专业不够匹配,向导师展现出的综合能力相对单一。(后来他根据自身情况再次转码后,就拿下了港校的offer。H·ART旁的抓拍,原图不见了TT其实,类似这种将各领域融会贯通的选拔要求,可能将不止适用于留学申请,就业人才市场也在逐步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比如字节最近的招聘中,就出现一个体验度量岗位,其要求设计背景出身,但要掌握代码和算法的能力,以便于设计师与上下游和代码端进行工作对接,甚至在关键时刻顶上交互的工作,这不恰好就是港理IME的一部分吗。自拍:)此外,说到港理面试,还想再跟大家多说一点。接到学校面邀那会,我正跟同学旅游呢,没把心思放在H·ART的模拟面试上。从小红书里翻翻面经,加上实时翻译器做辅助,就直接开面了。实时上,港理还是更爱采用高压面试的办法,全英文、语速快,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询问很多细节问题。因此,我在小红书上背下来的面经几乎实用度0%,全靠临场发挥,极其考验面试人心态。如果是想把这临门一脚准备稳妥的学弟学妹们最好还是跟老师好好沟通,准备一套planA和planB。润向明天最后,拿到offer的这段时间感觉更踏实了,现在正在家学代码呢。或许未来我仍会选择继续跨专业,去探索更多可能性~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背景提升、考研、保研、申博、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