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科普知识】——膀胱的位置与功能?肿物包括哪些类型?如何治疗?

文摘   2024-08-04 11:10   广东  

膀胱(urinary bladder)

    是一个暂时性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随尿液充盈程度和邻近脏器的状态而异,其位置与年龄密切相关。膀胱位于盆腔内,与上端两侧输尿管相连,呈三棱形,分为体、底、颈、尖四个部分。

    膀胱尖朝向前上方与脐正中韧带相连,膀胱颈与男性前列腺和女性盆膈相邻。膀胱内有左右输尿管开口和尿道内口,在左右输尿管开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称为膀胱三角区,是膀胱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

    通常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平均为350~500ml, 超过500ml时,因膀胱壁张力过大而产生疼痛。膀胱的最大容量为 800ml,新生儿膀胱容量约为成人的1/10,女性的容量小于男性,老年人因膀胱肌张力低而容量增大。 

膀胱发现肿物,有哪些病理类型?

   首先要明确是否膀胱肿物?要排除膀胱异物、膀胱凝血块(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膀胱内壁出血而形成的实性团块,常见的病因有急慢炎症、结石、肿瘤及外伤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的肿瘤病变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原发肿瘤可来源于上皮、平滑肌及间质细胞,并有良性、恶性之分。98% 的原发性膀胱肿瘤来自上皮组织,其他非上皮肿瘤和继发性肿瘤比较少见。

    原发性上皮来源的膀胱肿瘤包括移行上皮肿瘤,占90%,分为移行上皮乳头状瘤、移行上皮乳头状癌、鳞状上皮癌和腺癌。以乳头状瘤和移行上皮细胞癌多见,而移行上皮乳头状癌约占90%,鳞状上皮癌和腺癌占极小比例。 

    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约占2%~5%。良性肿瘤有:血管瘤、纤维瘤、肌瘤等;肉瘤有: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和葡萄簇肉瘤;异型性肿瘤有:嗜铬细胞瘤、畸胎瘤。以横纹肌肉瘤多见,4岁以下儿童多发生在膀胱后壁和三角区,常早期转移。 

 其他类型的膀胱病变

    包括:腺性膀胱炎,脐尿管癌,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膀胱嗜铬细胞瘤,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膀胱平滑肌瘤,膀胱结核,膀胱周围肿瘤:如卵巢癌、子宫肿瘤、盆腔转移等,上述肿瘤起源于膀胱外,可侵犯膀胱壁,肿瘤主体位于膀胱外,膀胱内膜多完整;此外,还有膀胱憩室,膀胱结石,神经鞘瘤,膀胱淋巴瘤,膀胱神经纤维瘤等。(详见本文后叙)

膀胱良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膀胱良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比较光滑,呈现囊状或者息肉状,体积大多数是圆形或者椭圆形,一般不向肌肉层内生长,生长也比较缓慢,且单发的比较多见。良性肿瘤为菜花样一般是由于膀胱内翻状乳头状瘤,外观为菜花样,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生存率。膀胱良性肿瘤一般考虑行保留膀胱的手术,例如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或者进行灌注治疗等保守治疗;

   恶性肿瘤:膀胱内所生长的肿物绝大多数为恶性,而膀胱内恶性肿瘤呈现菜花样,通常有明显隆起,即上面有菜花样的冠,下面有肿瘤的蒂,肿瘤表面凸凹不平,其形态非常像菜花。另外,也有一部分膀胱肿瘤,尤其是恶性程度较高或者较晚期的肿瘤,可能会呈现半球形,基底比较宽、没有蒂,或者呈现地毯样生长。

膀胱异物及凝血块

   膀胱异物种类很多,有金属的、塑料的及其它材质的物品。

   膀胱凝血块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膀胱内壁出血而形成的实性团块。常见的病因有急慢炎症、结石、肿瘤及外伤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癌

   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提高早期膀胱癌的检出率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既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又能减轻其经济负担。

   

膀胱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血尿。

   80%-90%的膀胱癌患者最早发现异常即是出现排尿全程无痛性的、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颜色从淡红色到深褐色不等,多数为洗肉水色,可带有血凝块。

   根据膀胱病变的部位不同,有些患者也可以表现为排尿前半程尿中带血(初始血尿,提示膀胱颈部病变)或者排尿后半程尿中带血(终末血尿,提示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病变)。

   少数患者虽然没有肉眼可见的血尿,但是尿常规提示随尿液排出的红细胞超标(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即镜下血尿)。

    值得注意的是,膀胱癌患者亦常见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是需要与尿道感染等相鉴别。

初步的影像学检查有哪些?

   对于疑似膀胱癌患者,初步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B超检查、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

   B超是诊断膀胱癌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项目,有经腹、经直肠、经尿道三种检查方式,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则可以显示肿瘤基底部的血流信号。

膀胱镜检查及活检:

   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是膀胱癌诊断的最可靠方法,可以在直视下观察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生长方式及周围膀胱黏膜的异常情况,并对肿瘤和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学类型。

    近年来,新的成像技术如荧光膀胱镜和窄带成像膀胱镜的应用,使膀胱镜检查的准确性显著提高。

诊断性经尿道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

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膀胱内有肿瘤样病变,可以省略膀胱镜检查,直接行诊断性TUR,其目的一是切除肿瘤,二是明确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和分级、分期,为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输尿管镜检查

对膀胱癌伴随可疑上尿路病变的患者,通过CTU或MRU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进行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和活检。

膀胱癌高危因素有哪些?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和多步骤的病理学变化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可能均有重要作用。与膀胱癌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如下:① 长期吸烟史;② 有油漆、染料、化工、金属或石油产品等职业接触史;③ 一级亲属有膀胱癌病史;④ 饮水少,有经常染发和憋尿的习惯;⑤ 接受过盆腔部位的放射治疗;⑥ 曾使用过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等抗肿瘤药物;⑦ 曾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和朱砂莲等;⑧ 饮用砷含量高的水,如某些地区的地下水砷含量超标;⑨ 反复急慢性膀胱感染史,包括血吸虫引起的膀胱感染。

膀胱癌如何分类/分型/分期?

   根据起源细胞的不同,膀胱癌可分三类:主要包括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癌。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最为常见,占膀胱癌的 90% 以上,膀胱鳞状细胞癌约占 3%~7% ,膀胱腺癌比例小于 2%。  

根据肿瘤是否浸润膀胱肌层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不同分类对患者而言,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能不同,治疗方案及效果也可能有所不同。会累及哪些部位或器官?膀胱癌患者会出现前列腺组织或后尿道受累,输尿管、盆腔淋巴结可在发病之后广泛受累。晚期膀胱癌血行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在人体当中依次分别是肝、肺、骨、肾上腺以及结、直肠等,也有些患者可转移至皮肤。


膀胱壁从内到外主要有4层

①尿路上皮或移行上皮

②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组成的固有层

③一层厚厚的肌肉,固有肌层

④一层脂肪结缔组织,将膀胱与附近其他器官分离开来





TNM分期目前是应用最为广泛,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膀胱癌分期系统。

"T"

是“Tumor”的简称,中文意思是“肿瘤”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对局部组织的影响程度分为以下几种。

● Ta指非浸润性乳头状癌。出现在一小部分组织上,这些组织很容易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被切除。

● Tis指原位癌或“扁平状肿瘤”。癌症仅在膀胱黏膜表面上。

● T1指已经扩散到结缔组织(固有层),固有层将膀胱的内壁和外面肌肉分开,但肿瘤未侵犯膀胱肌肉层。

 T2指已经扩散到膀胱壁的肌肉层

● T3指已经长入膀胱周围组织(围绕膀胱的脂肪组织)。

    T3a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T3b指可在影像检查中看到。

● T4指已扩散到腹壁、盆腔壁、男性前列腺或精囊,女性子宫或阴道

    T4a指扩散到前列腺、精囊、子宫或阴道;

    T4b指扩散到盆腔壁或腹壁。 

"N"

是“Node”的简称,中文意思是“淋巴结”

表示局部淋巴结情况,CT、MRI 及超声检查可明确。

●  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表示已经扩散到真骨盆内的一个区域淋巴结。

●  N2表示已经扩散到真骨盆内的两个以上区域淋巴结;

● N3表示已经扩散到髂总淋巴结,髂总淋巴结位于骨盆的主动脉下面,位于膀胱之上。

"M"

是“Metastasis”的简称,意思是“远处转移”

●  M0表示没有远处转移;

●  M1表示有远处转移;

    M1a指癌症只扩散到骨盆外的淋巴结,未扩散到身体远处部位;

    M1b指癌症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膀胱癌会传染吗?不会。会复发吗?

膀胱癌会复发。膀胱癌侵袭性强、复发率高,任何分期都存在局部、上尿路、远处复发的风险,应该定期复查以及时发现。

   肌层侵袭和远处转移是膀胱癌患者死亡或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50%左右,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更低至5%,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高达90%。研究显示,大部分的MIBC患者是在诊断时发现的,而不是NMIBC患者进展后发现,提示早诊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层浸润和转移性膀胱癌的发生率。

   对膀胱癌开展早诊早治,可以显著地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膀胱癌均可通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膀胱癌的不同分期。常用的手术包括: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目的是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并对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级、分期。

  膀胱切除术:目的是切除病灶,提高生存率。目前常用的术式包括膀胱部分切除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又称为全膀胱切除)。


  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

    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膀胱癌的免疫治疗已进入个体化时代,可以利用临床特征、生物标记物(如肿瘤突变负荷、PD-1/PD-L1的表达水平等)、共生微生物精准预测个体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免疫治疗联合其它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局部治疗和其他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等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化学治疗

    化疗药物可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化疗可用于膀胱灌注治疗,也可用于晚期患者的系统治疗。放疗联合使用时药物:目的旨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转移率或者延迟转移和复发。分为放疗前化疗、同步放化疗和放疗后化疗。常用药物:顺铂、顺铂+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5-FU 等。

不与放疗联合时药物:目的:减少肿瘤细胞和消灭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远处转移病灶。常用药物:吉西他滨+顺铂、大剂量甲氨蝶呤长春新碱柔红霉素+顺铂(DDMVAC 方案)、顺铂+甲氨蝶呤+长春新碱(CMV)、吉西他滨+紫杉醇多西他赛、紫杉醇、柔红霉素、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培美曲塞

免疫治疗

卡介苗(BCG)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电切后首选的辅助治疗药物。目的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控制肿瘤进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包括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和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和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的是用于不能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或者化学治疗后进展复发的患者,控制肿瘤进展、提高生存率。PD-1在T细胞上表达,而PD-L1在许多癌细胞上表达。当它们结合时,T细胞的活性会被抑制。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是两种主要的PD-1抑制剂,Atezolizumab是PD-L1抑制剂。这些药物通过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使T细胞重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

  基于IMvigor 210和 KEYNOTE-052单臂二期临床研究的结果,FDA加速批准阿替利珠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用于不能耐受顺铂化疗患者的一线治疗。2020年Keynote052研究公布了其长期随访的数据,显示对于PD-L1表达CPS大于10%的患者,它的ORR和OS相较于PD-L1阴性组或CPS小于%的患者,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优势。

   替雷利珠单抗的单臂II期临床研究(BGB-A317-204),纳入113例PD-L1表达阳性、≥1线含铂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200mg,Q3W)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研究结束。中位随访9.4个月,104例可评估的客观缓解率达24%,且10%的患者达CR。疾病控制率38%,中位PFS为2.1个月,中位OS为9.8个月,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放疗:在膀胱癌治疗中,放疗的方式为外照射。目的是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

靶向治疗:抑制细胞生长,控制肿瘤进展。最常见的靶向治疗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EGFR),疗效优于单纯化学药物治疗。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是一类通过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生物制剂,将单克隆抗体作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的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肿瘤特异性抗体使ADC药物可以选择性递送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在减少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脱靶作用的同时,保留了其抗肿瘤特性,有效地提高了抗肿瘤治疗的效益风险比。随着ADC药物临床可及性的提高,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有效管理不良反应,可指导临床用药,甚至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        

膀胱癌怎么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局限期膀胱癌的主要方式,另外,对于不同的膀胱癌分期、病人自身情况,除了外科手术,还可以采取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表浅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并根据具体的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术后辅以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药或免疫治疗方案。然而,有大约 40%-80%的患者复发,其中约10%的患者伴有肿瘤分期或分级进展。寻找与膀胱癌进展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恶性程度比较高、肿瘤比较大、病变范围比较广、已侵犯膀胱肌层(浸润性)的膀胱癌;或在接受TUR-Bt手术治疗后,短时间内肿瘤复发、恶性级别升高、出现疾病进展时,则应及时、果断地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手术,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

         

如果膀胱切了,怎么尿尿?

     如果因为治疗肿瘤作了膀胱全切除,医生通常采用尿流改道、或重建“膀胱”替代来解决排尿问题。

    目前尿流改道大体上可分为不可控性尿流改道、可控性尿流改道两大类。前者是用截取的肠段,与双侧输尿管吻合,在腹壁引出,贴尿袋收集尿液。原位膀胱重建术则采用部分回肠、结肠等,制作一个新的贮尿囊,经过一定的训练后,患者基本能做到自主排尿,生活质量较佳。



其他膀胱病变及肿瘤特点:   

    腺性膀胱炎:一般病灶表面较光滑,可有囊肿及蛋壳样钙化,膀胱外膜光滑,无盆腔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与膀胱壁强化程度相似,抗炎治疗后复查CT病灶可以缩小。膀胱壁普遍增厚,常有膀胱容量变小,内有局限性隆起,隆起内可以有钙化或囊变,较多见于女性,易误诊,须结合膀胱镜活检。

    脐尿管癌:一种少见的恶性上皮肿瘤,好发于膀胱内或近膀胱的脐尿管端。年龄在40-70Y,男性多见。早期无症状,当病变突破膀胱粘膜时,可为血尿,腹痛,尿路刺激症,部分可有脐部血性,脓性分泌物。影像表现:肿块位于膀胱顶部或前壁沿腹中线,可为囊性、实性、囊实性。多数可见低密度(病理为粘液成分),半数可见钙化灶。增强囊性部分絮状强化或无强化,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在诊断过程中,看到影像同时一定要结合临床,结合病史,年龄,以及膀胱出现血尿时间等,若血尿出现的时间正好和月经周期相符,可明确诊断子宫内膜异位。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多见于青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典型临床症状为排尿时出现阵发性高血压。表现为头痛、心悸、大汗、眼花,甚至晕厥,排尿后数分钟缓解。约半数患者可有间歇性血尿,。约20%的肿瘤无内分泌功能,80%的肿瘤为功能型,有典型的三联征:持续性或者突发性高血压、间歇性血尿和排尿发作。血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临床可定性质诊断,影像学检查主要起到定位作用。

   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似膀胱内肿瘤,呈分叶状,两侧精囊角变钝。建议MRI检查排除前列腺癌。

   膀胱平滑肌瘤:起源于膀胱壁由成熟平滑肌细胞所构成的良性间叶肿瘤。好发于膀胱三角区,临床表现与肿瘤类型和发生部位有关。血尿,尿频,排尿困难等。肿块与盆壁密度和信号基本一致是特征性表现。当瘤体较大时可出现坏死区,增强后呈轻到中度强化。

    膀胱结核:膀胱多明显缩小,轮廓毛糙,即所谓“挛缩膀胱”,均伴有肾脏、输尿管的相应改变,同膀胱肿瘤较易鉴别。

   膀胱周围肿瘤:如卵巢癌、子宫肿瘤、盆腔转移等,上述肿瘤起源于膀胱外,可侵犯膀胱壁,肿瘤主体位于膀胱外,膀胱内膜多完整,临床也少有血尿等表现。

   膀胱憩室:表现为膀胱周围局限性囊性病变,内可有结石,增强造影剂进入囊腔内,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边界不光整,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尿路造影显示尿路没有阻塞,但输尿管开口附近可看到对称憩室,通常是先天性的,常见于男性,通常是无症状。

   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头颈部、四肢软组织、纵隔及腹膜后,原发于膀胱的神经鞘瘤极为罕见。


   膀胱淋巴瘤:原发者少见,多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并向膀胱内或外突出的结节或肿块。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MRI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少有坏死,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继发者常可发现多脏器受累,浅表淋巴结增大,并且临床上常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可资鉴别。膀胱神经纤维瘤;前列腺膀胱瘘(前列腺内可见导管滞留,膀胱壁增厚,后壁与前列腺间可见瘘道,前列腺内低密度),前列腺周围炎症,与肠道粘连。


膀胱异物、结石及凝血块

   膀胱异物种类很多,有金属的、塑料的及其它材质的物品。膀胱结石在B超检查通常为强回声,有声影。

   膀胱凝血块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膀胱内壁出血而形成的实性团块。常见的病因有急慢炎症、结石、肿瘤及外伤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此外,还有其他病变,待补充完善。     

   (以上知识摘录参考自网络及同行资料,一并致谢。仅作为科普知识分享,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咨询专业医生)

温教授泌尿健康科普知识
擅长泌尿外科疾病如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肾、肾上腺、膀胱肿瘤、各种尿路疾病的微创手术与综合治疗。熟练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逢周一上午、周三下午,门诊大楼4楼; 周五上午(特诊),门诊2楼223诊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