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urinary bladder)
是一个暂时性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形状、大小、位置和壁的厚度随尿液充盈程度和邻近脏器的状态而异,其位置与年龄密切相关。膀胱位于盆腔内,与上端两侧输尿管相连,呈三棱形,分为体、底、颈、尖四个部分。
膀胱尖朝向前上方与脐正中韧带相连,膀胱颈与男性前列腺和女性盆膈相邻。膀胱内有左右输尿管开口和尿道内口,在左右输尿管开口和尿道内口之间称为膀胱三角区,是膀胱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
通常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平均为350~500ml, 超过500ml时,因膀胱壁张力过大而产生疼痛。膀胱的最大容量为 800ml,新生儿膀胱容量约为成人的1/10,女性的容量小于男性,老年人因膀胱肌张力低而容量增大。
膀胱发现肿物,有哪些病理类型?
首先要明确是否膀胱肿物?要排除膀胱异物、膀胱凝血块(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膀胱内壁出血而形成的实性团块,常见的病因有急慢炎症、结石、肿瘤及外伤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的肿瘤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肿瘤可来源于上皮、平滑肌及间质细胞,并有良性、恶性之分。98% 的原发性膀胱肿瘤来自上皮组织,其他非上皮肿瘤和继发性肿瘤比较少见。
原发性上皮来源的膀胱肿瘤包括移行上皮肿瘤,占90%,分为移行上皮乳头状瘤、移行上皮乳头状癌、鳞状上皮癌和腺癌。以乳头状瘤和移行上皮细胞癌多见,而移行上皮乳头状癌约占90%,鳞状上皮癌和腺癌占极小比例。
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约占2%~5%。良性肿瘤有:血管瘤、纤维瘤、肌瘤等;肉瘤有: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和葡萄簇肉瘤;异型性肿瘤有:嗜铬细胞瘤、畸胎瘤。以横纹肌肉瘤多见,4岁以下儿童多发生在膀胱后壁和三角区,常早期转移。
其他类型的膀胱病变
包括:腺性膀胱炎,脐尿管癌,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膀胱嗜铬细胞瘤,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膀胱平滑肌瘤,膀胱结核,膀胱周围肿瘤:如卵巢癌、子宫肿瘤、盆腔转移等,上述肿瘤起源于膀胱外,可侵犯膀胱壁,肿瘤主体位于膀胱外,膀胱内膜多完整;此外,还有膀胱憩室,膀胱结石,神经鞘瘤,膀胱淋巴瘤,膀胱神经纤维瘤等。(详见本文后叙)
膀胱良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膀胱良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比较光滑,呈现囊状或者息肉状,体积大多数是圆形或者椭圆形,一般不向肌肉层内生长,生长也比较缓慢,且单发的比较多见。良性肿瘤为菜花样一般是由于膀胱内翻状乳头状瘤,外观为菜花样,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生存率。膀胱良性肿瘤一般考虑行保留膀胱的手术,例如膀胱部分切除术等,或者进行灌注治疗等保守治疗;
恶性肿瘤:膀胱内所生长的肿物绝大多数为恶性,而膀胱内恶性肿瘤呈现菜花样,通常有明显隆起,即上面有菜花样的冠,下面有肿瘤的蒂,肿瘤表面凸凹不平,其形态非常像菜花。另外,也有一部分膀胱肿瘤,尤其是恶性程度较高或者较晚期的肿瘤,可能会呈现半球形,基底比较宽、没有蒂,或者呈现地毯样生长。
膀胱异物及凝血块
膀胱异物种类很多,有金属的、塑料的及其它材质的物品。
膀胱凝血块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膀胱内壁出血而形成的实性团块。常见的病因有急慢炎症、结石、肿瘤及外伤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癌
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提高早期膀胱癌的检出率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既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又能减轻其经济负担。
膀胱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血尿。
80%-90%的膀胱癌患者最早发现异常即是出现排尿全程无痛性的、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颜色从淡红色到深褐色不等,多数为洗肉水色,可带有血凝块。
根据膀胱病变的部位不同,有些患者也可以表现为排尿前半程尿中带血(初始血尿,提示膀胱颈部病变)或者排尿后半程尿中带血(终末血尿,提示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病变)。
少数患者虽然没有肉眼可见的血尿,但是尿常规提示随尿液排出的红细胞超标(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即镜下血尿)。
值得注意的是,膀胱癌患者亦常见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是需要与尿道感染等相鉴别。
初步的影像学检查有哪些?
对于疑似膀胱癌患者,初步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B超检查、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
B超是诊断膀胱癌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项目,有经腹、经直肠、经尿道三种检查方式,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则可以显示肿瘤基底部的血流信号。
膀胱镜检查及活检:
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是膀胱癌诊断的最可靠方法,可以在直视下观察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生长方式及周围膀胱黏膜的异常情况,并对肿瘤和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学类型。
近年来,新的成像技术如荧光膀胱镜和窄带成像膀胱镜的应用,使膀胱镜检查的准确性显著提高。
诊断性经尿道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
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膀胱内有肿瘤样病变,可以省略膀胱镜检查,直接行诊断性TUR,其目的一是切除肿瘤,二是明确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和分级、分期,为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输尿管镜检查
对膀胱癌伴随可疑上尿路病变的患者,通过CTU或MRU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进行诊断性输尿管镜检查和活检。
膀胱癌高危因素有哪些?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和多步骤的病理学变化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的环境因素可能均有重要作用。与膀胱癌发生相关的高危因素如下:① 长期吸烟史;② 有油漆、染料、化工、金属或石油产品等职业接触史;③ 一级亲属有膀胱癌病史;④ 饮水少,有经常染发和憋尿的习惯;⑤ 接受过盆腔部位的放射治疗;⑥ 曾使用过环磷酰胺或异环磷酰胺等抗肿瘤药物;⑦ 曾服用过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马兜铃、寻骨风和朱砂莲等;⑧ 饮用砷含量高的水,如某些地区的地下水砷含量超标;⑨ 反复急慢性膀胱感染史,包括血吸虫引起的膀胱感染。
膀胱壁从内到外主要有4层:
①尿路上皮或移行上皮
②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组成的固有层
③一层厚厚的肌肉,固有肌层
④一层脂肪结缔组织,将膀胱与附近其他器官分离开来
TNM分期目前是应用最为广泛,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膀胱癌分期系统。
"T"
是“Tumor”的简称,中文意思是“肿瘤”
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对局部组织的影响程度分为以下几种。
● Ta指非浸润性乳头状癌。出现在一小部分组织上,这些组织很容易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被切除。
● Tis指原位癌或“扁平状肿瘤”。癌症仅在膀胱黏膜表面上。
● T1指已经扩散到结缔组织(固有层),固有层将膀胱的内壁和外面肌肉分开,但肿瘤未侵犯膀胱肌肉层。
● T2指已经扩散到膀胱壁的肌肉层。
● T3指已经长入膀胱周围组织(围绕膀胱的脂肪组织)。
T3a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T3b指可在影像检查中看到。
● T4指已扩散到腹壁、盆腔壁、男性前列腺或精囊,女性子宫或阴道。
T4a指扩散到前列腺、精囊、子宫或阴道;
T4b指扩散到盆腔壁或腹壁。
"N"
是“Node”的简称,中文意思是“淋巴结”
表示局部淋巴结情况,CT、MRI 及超声检查可明确。
● 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表示已经扩散到真骨盆内的一个区域淋巴结。
● N2表示已经扩散到真骨盆内的两个以上区域淋巴结;
● N3表示已经扩散到髂总淋巴结,髂总淋巴结位于骨盆的主动脉下面,位于膀胱之上。
"M"
是“Metastasis”的简称,意思是“远处转移”
● M0表示没有远处转移;
● M1表示有远处转移;
M1a指癌症只扩散到骨盆外的淋巴结,未扩散到身体远处部位;
M1b指癌症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肌层侵袭和远处转移是膀胱癌患者死亡或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50%左右,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更低至5%,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高达90%。研究显示,大部分的MIBC患者是在诊断时发现的,而不是NMIBC患者进展后发现,提示早诊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层浸润和转移性膀胱癌的发生率。
对膀胱癌开展早诊早治,可以显著地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
绝大多数膀胱癌均可通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膀胱癌的不同分期。常用的手术包括: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术(TURBt) : 目的是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并对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级、分期。
膀胱切除术: 目的是切除病灶,提高生存率。目前常用的术式包括膀胱部分切除和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又称为全膀胱切除)。
免疫治疗
基于IMvigor 210和 KEYNOTE-052单臂二期临床研究的结果,FDA加速批准阿替利珠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用于不能耐受顺铂化疗患者的一线治疗。2020年Keynote052研究公布了其长期随访的数据,显示对于PD-L1表达CPS大于10%的患者,它的ORR和OS相较于PD-L1阴性组或CPS小于%的患者,显示出明显的疗效优势。
替雷利珠单抗的单臂II期临床研究(BGB-A317-204),纳入113例PD-L1表达阳性、≥1线含铂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接受替雷利珠单抗(200mg,Q3W)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研究结束。中位随访9.4个月,104例可评估的客观缓解率达24%,且10%的患者达CR。疾病控制率38%,中位PFS为2.1个月,中位OS为9.8个月,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膀胱癌怎么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局限期膀胱癌的主要方式,另外,对于不同的膀胱癌分期、病人自身情况,除了外科手术,还可以采取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表浅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并根据具体的肿瘤分期和病理分级,术后辅以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药或免疫治疗方案。然而,有大约 40%-80%的患者复发,其中约10%的患者伴有肿瘤分期或分级进展。寻找与膀胱癌进展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恶性程度比较高、肿瘤比较大、病变范围比较广、已侵犯膀胱肌层(浸润性)的膀胱癌;或在接受TUR-Bt手术治疗后,短时间内肿瘤复发、恶性级别升高、出现疾病进展时,则应及时、果断地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手术,以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
如果膀胱切了,怎么尿尿?
如果因为治疗肿瘤作了膀胱全切除,医生通常采用尿流改道、或重建“膀胱”替代来解决排尿问题。
目前尿流改道大体上可分为不可控性尿流改道、可控性尿流改道两大类。前者是用截取的肠段,与双侧输尿管吻合,在腹壁引出,贴尿袋收集尿液。原位膀胱重建术则采用部分回肠、结肠等,制作一个新的贮尿囊,经过一定的训练后,患者基本能做到自主排尿,生活质量较佳。
其他膀胱病变及肿瘤特点:
脐尿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上皮肿瘤,好发于膀胱内或近膀胱的脐尿管端。年龄在40-70Y,男性多见。早期无症状,当病变突破膀胱粘膜时,可为血尿,腹痛,尿路刺激症,部分可有脐部血性,脓性分泌物。影像表现:肿块位于膀胱顶部或前壁沿腹中线,可为囊性、实性、囊实性。多数可见低密度(病理为粘液成分),半数可见钙化灶。增强囊性部分絮状强化或无强化,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在诊断过程中,看到影像同时一定要结合临床,结合病史,年龄,以及膀胱出现血尿时间等,若血尿出现的时间正好和月经周期相符,可明确诊断子宫内膜异位。
膀胱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多见于青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典型临床症状为排尿时出现阵发性高血压。表现为头痛、心悸、大汗、眼花,甚至晕厥,排尿后数分钟缓解。约半数患者可有间歇性血尿,。约20%的肿瘤无内分泌功能,80%的肿瘤为功能型,有典型的三联征:持续性或者突发性高血压、间歇性血尿和排尿发作。血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临床可定性质诊断,影像学检查主要起到定位作用。
前列腺增生突入膀胱:似膀胱内肿瘤,呈分叶状,两侧精囊角变钝。建议MRI检查排除前列腺癌。
膀胱结核:膀胱多明显缩小,轮廓毛糙,即所谓“挛缩膀胱”,均伴有肾脏、输尿管的相应改变,同膀胱肿瘤较易鉴别。
膀胱周围肿瘤:如卵巢癌、子宫肿瘤、盆腔转移等,上述肿瘤起源于膀胱外,可侵犯膀胱壁,肿瘤主体位于膀胱外,膀胱内膜多完整,临床也少有血尿等表现。
膀胱憩室:表现为膀胱周围局限性囊性病变,内可有结石,增强造影剂进入囊腔内,合并感染时囊壁增厚,边界不光整,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尿路造影显示尿路没有阻塞,但输尿管开口附近可看到对称憩室,通常是先天性的,常见于男性,通常是无症状。
神经鞘瘤:是周围神经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头颈部、四肢软组织、纵隔及腹膜后,原发于膀胱的神经鞘瘤极为罕见。
膀胱淋巴瘤:原发者少见,多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并向膀胱内或外突出的结节或肿块。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MRI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少有坏死,增强后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继发者常可发现多脏器受累,浅表淋巴结增大,并且临床上常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可资鉴别。膀胱神经纤维瘤;前列腺膀胱瘘(前列腺内可见导管滞留,膀胱壁增厚,后壁与前列腺间可见瘘道,前列腺内低密度),前列腺周围炎症,与肠道粘连。
膀胱异物、结石及凝血块
膀胱异物种类很多,有金属的、塑料的及其它材质的物品。膀胱结石在B超检查通常为强回声,有声影。
膀胱凝血块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膀胱内壁出血而形成的实性团块。常见的病因有急慢炎症、结石、肿瘤及外伤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此外,还有其他病变,待补充完善。
(以上知识摘录参考自网络及同行资料,一并致谢。仅作为科普知识分享,仅供参考,具体病情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