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豆瓣评分9.5的电视剧《潜伏》在网络上又热了,特别是姚晨扮演的翠平的“金句”,真叫人爆笑。
其中有一个场景,余则成(孙红雷)看着对镜梳妆的翠平,说了句她像林黛玉,结果翠平不认识,回复说:
“你在哪认识的野女人吧!”
得,林黛玉变成“野女人”了。
这里也不是笑话翠平,毕竟她生活的年月,一个农村女人没机会学文化,不知道林黛玉很正常。
就是学了文化的,甚至演起林黛玉来的人,也不见得比翠平更了解林黛玉。
像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林黛玉的扮演者张淼怡称林黛玉“离经叛道”。这见解,就不见得比翠平高明的。
人家翠平主要是没听到过林黛玉,把她理解为余则成在外面认识的“野女人”也是情有可原的,林黛玉若听到也没什么好生气的,反正她自己也曾在宝玉面前骂过北静王水溶为“臭男人”。
其实这些印象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先入为主”上的。
翠平把林黛玉理解为“野女人”,是因为她在与余则成的相处中爱上了他,却知道余则成并不爱她,心里是有其他女人的。
这回余则成说她像“林黛玉”,她就先入为主地想,他心里必定是在想着一个外面的女人,然后把自己当成她了。
岂不知余则成心里确实有其他女人(左蓝),但夸她是“林黛玉”,却跟左蓝没有关系。
再说林黛玉骂北静王水溶是“臭男人”,其实并不是针对水溶的,她只是不喜欢宝玉拿别的男人用过的东西来送她(当然别的女人用过的恐怕更不行)。
“鹡鸰香念珠”是挺稀罕的,但林黛玉不稀罕。她稀罕的是宝玉。
如果林黛玉像如今时代一样有机会见见北静王,恐怕她就不会骂他为“臭男人”了,因为他跟宝玉实在是有点相似的。
这位北静王,英俊潇洒、谦逊有礼、礼贤下士,优点一大堆,又是宝玉的好朋友,黛玉纵然不能结交,却也不至于骂人的。
再说张淼怡说林黛玉“离经叛道”,也不知道她的具体判断依据是什么,大概是与宝玉读《西厢记》(以及听《牡丹亭》曲)、不劝导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之类有关吧。
其实黛玉和宝玉共读西厢是有的,但她并没有仿照崔莺莺那样做事,甚至在宝玉借用书中“风话”调笑之时丝毫未给宝玉留进路。
是她真的很拒斥宝玉这样说吗?不是啊,只是因为她坚守底线,与宝玉感情再笃,也绝不能行“私相授受”之事。
黛玉也的确不像薛宝钗、史湘云她们劝宝玉读书上进,但也没有反对和鼓励。
宝玉要去上学,她没反对吧?笑他“蟾宫折桂”去了,是认定宝玉不会专心学习的,并不是反对宝玉去读书;为了应对贾政考查功课,她还帮宝玉临摹字帖呢。
她是和宝玉一样,对四书五经并没有意见,甚至乐意学,黛玉打小就学过了《四书》的,他们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搞出来的“圣贤之说”有意见。
也许有人说,林黛玉或许是“表面平静,内心狂野”。这个就算有,也不能说她离经叛道,“君子论迹不论心”。
孔子见了南子也要动心,唐僧也差点留在女儿国不走,就能说他们是登徒子吗?其实也正因为他们有欲望却能克制,才成了圣贤。
据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演员们都是读过几遍《红楼梦》的,但有人说,至少张淼怡很可能读的不是原著,而是《蒋勋细读红楼梦》之类的书。
并不是说这样的书不行,而是不能只读这样的书,不然的话,就像宝玉批判那些高头讲章似的,虽然是在解读经典,但是到底还是不是经典的本意却有点难说了。
就是说,张淼怡理解林黛玉,很可能是照搬了某位名家的观点,先入为主了。
至少要多读几家,并且首先读原著,那才能做到尽可能地靠近经典本意。
你说是不是呢?留言讨论吧!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