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读《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五十二章。说的是田晓霞和孙少平。在这一章,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上回我们提到过,田晓霞虽然读的是师范,但并不喜欢当老师。倒不是说当老师没有创造性,主要是她那种性格,风风火火的,确实不适合圈在三尺讲台上。
幸运的是,在没有走父亲“后门”的情况下,晓霞凭着自己的能力,抓住一次优秀毕业生去省报实习的机会,成功改变了就业方向。这甚至是在她的意料之外:
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在省报实习期间,报社的总编辑非常看重她的才华和工作精神,决定通过省高等教育局,要分配她去省报当记者。
按他们学校的性质,毕业的学生当然应该分配到黄土高原各地中学去当教师。但每年也总有一两名特别出众的学生,以特殊原因被分到了另外的单位。
看来田晓霞成了他们这届毕业生中的幸运儿——谁不愿去当一名记者呢?更何况还要进大城市去工作和生活!
说到当记者,近年来考研(及高考)指导名师张雪峰是很不建议普通人家的孩子报考新闻专业的,认为就业很难,除非有人脉,并且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新闻自由”,不存在想写啥写啥,“以笔为矛”什么的。
张老师说这话当然是有依据的。不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记者的确有“无冕之王”的感觉,找个工作不需要多少人脉,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是有机会的。
田晓霞是地委书记的女儿,那就更不用说了。
当时就有传言,说她是靠父亲才有这机会的。其实这件事真的与田福军无关,“因为省报决定要她的时候,并不知道她是黄原地委书记的女儿”。
这样的联想也是难免的,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大人物的孩子们也挺不容易,毕竟大众分不清哪些是资源使然,哪些是能力使然。
实际上,当记者并不是“关系户”的理想选择。你看田福军在得知晓霞要成为一名记者后,认为她挺合适的理由:
这孩子思维敏捷,知识面也比她哥晓晨宽一些。另外,她性格泼辣,爱跑动,又不怕吃苦——这些都是搞记者工作所需要的。
既然动用领导关系了,为什么不找轻闲自在一点的工作呢?
不过流言蜚语总是难免的,而晓霞也不必在乎,因为命运已经太善待她了,书上说,她属于“有的人事事不顺,有的人一顺百顺”。
也因为,这时的晓霞,已经“愉快得都有点飘飘然了”,“也许用不了一个月,她就要离开黄原,到省城的报社去报到”了。
她还要与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不用说,这个人就是孙少平了。
晓霞决定,在黄原的这段时间,她“要尽量多些时间和少平在一块”。她与少平之间,还没有明确属于什么关系,但无疑他们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
晓霞想起少平的时候,心中就会涌上一种连她自己也急忙弄不清楚的复杂情绪。毫无疑问,在她已有的生活之中,没有一个男人像少平那样使她在感情上有一种亲近感。尤其是和他在黄原交往以来,每想起他,心中就会泛起一缕温热的情思。
她的确还没有考虑好她和这个人未来的关系会怎样发展。但她感到她在生活中已经不能再失掉这个人。是的,从家庭和社会地位来说,他们的距离很大;可是从心灵方面说,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和自己接近。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还有什么能比得上人与人心灵的融洽更为珍贵呢?
田晓霞的想法,放在今天来看,会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毕竟如今人们多讲“务实’,”心灵融洽“之类太虚幻了,经不起现实的冲击。
就像前段时间电视剧《凡人歌》里,谢美蓝和沈磊本是纯美的校园爱情,但是走到现实中,特别是走到CBD大楼下,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就发生质的变化了,结局是离婚。
然而确实有过年轻人把心灵契合放在第一位的时期。而且,在其中一方有条件不那么在乎物质基础的时候,更容易发生。
晓霞和少平正是这样的。
于是田晓霞就去找孙少平。当她在南关的柴油机厂找到少平的时候,少平正在工地上拉水泥板,”他光着身子,只穿一件短裤,被太阳晒黑的身子流着肮脏的汗泥道“,完全是粗俗、肮脏的形象,与”穿着裙子、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晓霞,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他感到十分窘迫”(他赶忙把那件比身体还脏的汗衫套在身上)。
随之他感到非常激动,因为他与晓霞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
而当晓霞兴奋地把要到省报当记者的消息告诉他时,少平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那激动的情绪刹那间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几乎是一种无声的哽咽”。为什么?
是的,她要远走高飞了。他再一次认识到,即使她和他近在咫尺,可他们之间相隔的距离却永远是那么遥远!
少平并不是不为晓霞高兴,而是在高兴的一瞬间,他想到了自己再也不可能拥有她了。
在他和晓霞之间,本来就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也是他一直不能正视自己与晓霞感情的原因;而现在,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进一步拉大了!
晓霞确实适合干记者,她“很快看出她自己的好消息在朋友那里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响”,马上转移话题,要少平陪她出去玩一玩。
少平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感到他很快就要和晓霞天各一方了,因此也很想再和她在一块儿呆一段时光。他痛切地感到,一种最美好的东西从此将要永远地从他身边流逝。是的,流逝”。
少平收拾了一下,就和晓霞到了南头大街上。他带了二十元钱,要请她在街上的饭馆吃一顿饭,以庆贺她到省报去当记者。
少平潇洒地把晓霞带进黄原最好的一家饭馆,“买了四菜一汤,并且提来两瓶青岛啤酒”,这在当时已经很像样了。
其实此时少平的心里,无疑是有点伤感的,对他来说,这就是“告别的聚会”了。晓霞可不这样想啊,她今天“像个乖孩子似的坐在凳子上,眼睛一刻也没离开走动着的少平”,她的心里涌动着与少平完全不同的感情:
她感到自己的眼窝有点热。她第一次这样安心地坐在饭馆里,让一个男人花钱为她买酒买菜。她长大后从来没有感到过心情如此轻松,又如此踏实;就像小时候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或者伏在爸爸肩背上一样……
在感情层面,少平已经成了她的至亲。
我们都还记得,早在他们高中毕业时,晓霞曾请少平在原西饭馆吃了一顿饭,同样的两个人,却不再是互相打开话匣子,而是“都默默地碰杯、喝酒、吃菜,很少开口说话”。
因为此时的少平,心里为她如愿“再一次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活领域”高兴,更多的却是将与晓霞告别的苦涩,他甚至已经在想象,他今生一世黯淡无光,只是在年老后回望自己生命的历程时,仍然还有值得骄傲和怀恋的东西;
而晓霞,需要考虑怎样让少平知晓,他们之间将再一次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感情领域。
他们都很难表达。
于是,吃罢饭后,他们又来到了古塔山。这一段描写,我觉得能够让有过感情经历的人们产生心“怦怦”跳的感觉。
他们一前一后只管向树林深处走;似乎他们已经约好了一个明确的去处——实际上,是两颗心不约而同把他们导向一个更为静谧的地方。
他们一直来到古塔后面的一个小山湾里。这个地方,“嘈杂喧闹的市声马上被隔在了另一个世界。四周围静悄悄毫无声息,只听见一两声小鸟的啁啾”。
他们一个树阴下坐下。“两个青年的心在狂跳着,脸都红腾腾的。他们大概意识到,此时此刻,他们来到这样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
氛围很重要。像现在这样的氛围,就使一些东西变得不言而喻了。而当然,氛围是需要共同营造的。
无言地坐了一会儿,田晓霞轻声讲起了一篇苏联小说里的故事:一个男孩和女孩在毕业后相约十年后见面,但过了十年那位女孩已经牺牲了。
少平初听还以为晓霞在讲她和另外什么男孩的事,甚至嫉妒得口出酸语,后来听出了是讲一本书的故事,但直到听到下面一段话,他才完全懂了,原来晓霞是在借书中故事给他发信号:
刹那间我真想令时光停住,好让我回顾自己,回顾失去的年华,缅怀那个穿一身短小的连衣裙和瘦窄的短衫的小女孩……让我追悔少年时代我心灵的愚钝无知,它轻易地错过了我一生中本来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
不要错过一生中本来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
少平破译了信息,他站在了晓霞的面前,又像上次一样有了拥抱晓霞的冲动;不同的是,现在“晓霞抬起头来,用热切而鼓励的目光望着他”,少平鼓起了勇气,“终于张开揽工汉有力的双臂,把她紧紧地抱住了”。
水到渠成。我们也好放心了。
然而,田晓霞却跟少平订了一个约:
她头埋在他胸前,深情地说:“两年以后,就在今天,这同一个时刻,不管我们那时在何地,也不管我们各自干什么,我们一定要赶到这地方来再一次相见……”
如果小说倒过来读,真希望他们不要有这个约定。
他们与苏联小说里的那两位青年不同,他们已经定情,并且,时限也不是十年,而是两年,但是,悲剧却是一样的……
但是晓霞说得对,至少眼前,她和少平没有错过欢乐和幸福!她和少平的恋爱关系,就这样确定了。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