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明天就是除夕了,眼瞅着天南地北的邹城人返乡进度条也快加载完毕了。
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每逢春节返乡,有两类人特别引人注目:
一类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比如大学毕业的孩子,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当他们春节返乡后,常常沉默寡言、话语不多,遇上熟悉的人,仅是礼貌地颔首浅笑;另一类则是早早踏上外出务工之路的孩子,返乡之际,他们仿若社交能手,充满活力。
亲爱的朋友们,你说是什么原因呢?
一位网友说:主要是高学历人员反而没有钱。524人为他点赞。
下面反驳他的人,被2351人点赞。如下:
我们一起看看读者朋友们的原因分析,您赞同谁的观点:
@雪松说:
难道低学历的就有钱。小学毕业的,一年赚3万,到处吹牛,初中毕业,一年赚4万,见人就嘚瑟,高中毕业,一年赚6万,有点不好意思说,大专毕业,一年赚8万,平平常常,不想说,本科毕业,一年赚10万,没有啥大惊小怪,985毕业,一年赚20万,唉,比上不足啊,硕士毕业一年30万,压力好大,不想说。
@张桂华说:
其实二者三观也不同,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刚开始的时候还想要跟村里的同龄人好好相处的,但是每次一起聊天时,同一件事,总是沟通不到一起去,比如我说我在大厂工作,他说在哪个电子厂呀,我说我暂时不考虑结婚,他说要早结婚早生儿子传宗接代啊,我都二胎了,我说我想多走走中国大地,他说有啥好走的,都一样,我说我确实没赚到钱,想要买车买房有点压力(因为我家确实穷,全都要靠自己),他说那出来也不行呀,你看我,现在都开上车了,家里的房子也建好了,我说那是你老爸和爷爷厉害,他说他们的就是我的(没法反驳[破涕为笑])…还有就是做事准则也不一样,我虽然知道社会残酷,但是还是比较腼腆,通常更喜欢讲道理,俗话说动口不动手,而他们更奉行暴力美学、宗族观念,喜欢动手,不讲道理,人多欺负人少…所以后面我逐渐不来往了,见面打个招呼就走。
@高维军榆林说:
你让大学教授给农民讲高等数学,双方都不得劲,都想骂娘,还不如彼此沉默。打工仔,闯荡者所见所闻比起农民只是同层次的拓展,怎么讲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显耀的。
@云 说:
文化层次高的人,一般喜静不爱闹,甚至对来不来就闹喳喳还反感!
@水手 说:
有没有可能,跟谁聊的好的人,是种如孔雀开屏一样展示他的社交技能,你只是他的工具,但你不要忘了孔雀是高傲的!你不会天真的以为谁和你聊的好谁就真的和你亲近吧!酒肉朋友是最好的诠释。我是搞技术的,我周末甚至都不出门,我的工作特性和收入支持我不需要展示无用的社交技能,不需要和一大堆虛情假意的人装作热情的聊天,也能过得很好啊。场面上的热闹不要当真好吧。
@不绪 说:
最烦的就是那种觉得人活着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打工的人,在他们眼里人是不允许有自己的生活的,要一辈子做牛马的,什么爱好在他们眼里都是能赚多少钱?不能赚钱碰什么?经历过一次两次就再也不想跟他们开口说话了。
@北岸初晴i说:
主要是文化素养不同,高学历的人不管有钱没钱,即便赚了钱也会表现的很低调!相反,低学历的人群,从某种程度上,更喜欢刷存在感,无论他们有钱没钱,总喜欢出风头,让别人知道他在外面混的多么好,多么牛!还有一点,高学历的人群,注定要离开农村,去大城市才能有一番作为,而低学历人群,如果没有真本事,农村就是他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
@汉水文刀 说:
主要还是价值观不同,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
@茕茕 说:
我上过大学,但我不会说我受过高等教育,更不会看不起初中或者小学毕业的那些同学和同村人。聊不到一块我就敷衍几句走开,同一件事遇到不同的看法我不会非要争个输赢,但是其他人就说不定了。那些受不了别人指责他一点,他说的什么都要是对的,我虽不认同,但是会提自己建议,听不听随便,不关乎我的切身利益我可以不理。有时候就是眼不见心不烦。
@爱吃说: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会瞧不起那些没文化的人,反而那些没文化的人在不停的批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就是差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会你怎样做人。
@夜鹰东东说:
主要是上了大学的户口基本都迁出了,也在城市安家了,回村里反而归属感不强了。想把户口迁回原籍还不给办理,回不去了而已。
@斯远机电中央说:
回老家除了陪父母、没任何社交活动、老年人走差不多了、没走的也八十几了、年轻人基本都不在家了、小孩子都不认识了、出门三十几年、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
亲爱的朋友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是都喜欢和与自己同频的人交流,这是人性。愿每个人在回家的旅途中,都能寻得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安心。愿我们都能邂逅更好的自己。
祝看到这儿的您春节愉快,万事胜意,欢迎留言。
#春节#过年#返乡#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