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山东邹城(老邹县城)西关北关南关东关县衙学校城门大桥重兴塔关帝庙火神庙文昌阁元帝庙城隍庙……

情感   2025-01-02 10:39   山东  

亲爱的朋友们,作为邹城人是时候了解我们邹县的历史了,我们跟随百年城垣图志的引导,共同学习。


邹县:今称"邹城",也就是现在的"邹城市",简称"邹",誉称"邹鲁圣地"。


春秋战国时期为邹国国都,同鲁国并称为"邹鲁圣地",为文化兴盛之地。

秦朝始置邹县,明、清先后隶属于济宁府、兖州府。

邹城是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东方君子之国,邹鲁圣贤之乡"的称誉。


 邹城旧在峄山之阳,至宋元嘉十三年,徙今治。


 邹县县城城墙最早是土筑的,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改为砖砌,周长四里八十步,东西250步,南北270步。

古城墙非正方形,而是呈“凸”字形。城墙高一丈七尺,城垛口1528个。城墙上4座正楼,4座角楼,9座窝铺。


 从1950年起,开始拆除残缺不全的古城墙,基本以古城墙基为路基,修筑了环城(古城)路。

 关于邹城古城墙的情况,《邹城市志》有详细的记载:明初,用泥土筑城墙;明正德元年重筑;明万历五年(1577年),邹县知县冯中州主持,耗银1000余两,谷900余石,改砌砖城墙。

城为方形,周长4里80步,合945丈,高1丈6尺5寸,基宽3丈1尺,顶宽1丈6尺,城垛1528个,垛高4尺5寸。设有4门。东为瞻岳门;北为近鲁门;西为襟济门;南为崇教门。

环城掘有1丈多深7 尺宽的城壕,以城南因利渠水注入


四城门外护城河上均建有石桥。东为东阳桥,西为西阳桥,南为因利桥,北为庙上桥。

邹县南门旧影(1907年    爱德华•沙畹 )。

邹县西门旧影(1907年   爱德华•沙畹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邹县乡土志》记载:县署居城正中……县署东为东门大街。瞻岳门外为东关街。……县署西为西关大街。襟济门外为西关街。

……由县署东武庙前南行为南门大街……过桥即南关街。……县署西……转北为北门大街。……近鲁门外……即北关街。

(邹县西门口的简陋街市(1932年   张沅恒 )。

老县城的主要建筑,据县志记载,1907年老县城主要建筑如下: 县署居城正中,县署东为东门大街,北有关帝庙(又称武庙)、董王氏节孝坊、巡警总局、局后设第一初等小学堂。

由武庙转北为仓胡同,北有大士庙。绕庙北行即城东北隅,设高等小学堂,内附师范传习所、阅报所、总劝学所,又有第二、第三初等小学堂。

东阳桥外东关街再东有二郎庙,内附华祖祠,再东有关帝庙。

县署西西门大街有潘孔氏节孝坊,又西为文庙,内附名宦、乡贤二祠。


前有太和元气坊,后有崇圣祠及学署;左有两座节孝坊及节孝祠、忠义祠。襟济门外西关街有东岳庙及邾城驿。


南门大街东有文昌庙,内附将军、龙神、八腊三祠;街西有大士庙,庙北设邮政分局,南城墙上有奎星楼。


过崇教门,跨因利桥即南关街,有关帝庙、过街棚及颛孙子张祠。祠南为亚圣坊及文昌阁,阁东为孟庙,庙西为孟府。


县署西北门大街立有张孔氏节孝坊。街西有普济堂、重兴塔等。街东有城隍庙等。北城楼上为元帝庙。近鲁门外北关街最北端有座火神庙。


亲爱的朋友,咱们家乡邹城历史厚重,虽然历经沧海桑田,在如今的邹城城区寻找,还是能找到一些遗迹的。
不知道看了这篇文章,您是不是又对咱们的家乡多了一些了解呢?欢迎留言,比心~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关注我~
文章资料来自百年城垣图志。#邹城历史,#邹县城

声明:借用图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该平台留言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静水流深sqc
当过考官,做过编辑,获过奖,国家省市级纸媒发文80余篇,网络发文500余万字,坚持日更公众号,专注于书写我的城乡生活叙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