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拥有 70 年历史的改制医院,今年年初还在计划扩建,但还没到年底,就已经因经营不善走向停业。近期,一位江津滨江医院员工通过「重庆网络问政平台」反映,江津滨江医院拖欠员工工资未发放,且未妥善解决工资拖欠及相关善后问题。对此,重庆市江津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回复称,由于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该医院已于 11 月 19 日正式停业,目前尚未足额支付员工 10 月和 11 月停业前的工资。
9 月,河南省清丰第一医院欠薪 8 个月;
更早一些,鲁西南医院负债超 10 亿宣布破产清算,该院院长还曾公开表示:「全体员工已经 8 个月未发工资,我只能自今日起开始绝食,以减少自己对欠薪员工的愧疚之心」……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以「医院」为关键词搜索公开公告显示,今年以来截至 12 月 20 日,共有 591 件包括破产、强制清算等在内的案件。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想把医院办好办强办大,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已经占据了有利地位的名牌医疗资源,如今正在以一种左右逢源、长袖善舞的模式,逐渐替代以往由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院筹资盖大楼」式扩张。但是,像华西这样如愿实现高质量扩张的医院并不多,更多时候只能留下了一地鸡毛。当时还没有改名卫健委的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指出部分公立医院近年来规模扩张太快、单体规模过大,存在「重硬件、轻内涵」等问题;导致医务费用不合理增长,挤占基层及非公医院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后,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纷纷开始限制公立医院扩张审批,收紧公立医院的财务自主权,公立医院通过银行贷款「举债扩张」的老路越来越难走通,自此开辟了社会合作办医的思路。即地方政府希望引入高水平医疗机构,提升区域品质,带动土拍、拉动投资。在这类情况下,地方政府只是提供土地就想请名牌医院入驻是很没诚意的。通常得由地方政府负责完成新医院建设,打点得当后,再邀请名牌医院进驻经营。对于医院来说,建设投资是白送的,有可能利用当地的编制招聘医务人员,医院经营的财务成果则由输出品牌及技术、管理的名牌医院分享(甚至独占)——基本相当于跑到医院院长那里喊 「老乡开门啊,送医院啦」。一家口碑极佳的老牌医院具备的优势有钱难买,对于一个财大气粗有志于进军医疗行业的圈外人来说,拉上一家大医院入伙大概是最有性价比的选择。如果是顶级医院入股,甚至不需要真金白银出资的「实股」,一纸合作协议即可换取干股,足见大医院无形资产的珍贵。这两类买卖看起来对医院很划算,但对于一线医务人员就不一定了。对于医院职工而言,可能面临身份错综复杂的困境:总院输出的专家显然都是该院编制,但是医院开业后聘用的医务人员,则存在当地事业编、总院人事代理及合同制、当地医院人事代理及合同制等多种身份,部分医院还可能用「先入职,等编制」的方法来敷衍新人。一旦经营暴雷,这些没有编制的新院医务人员很有可能面临「无人接盘」的困境。当前,公立医院的人事权、财务权、事权很大程度上让渡给上级主管部门。比如医院认为某桩合作办医可行,既能让医院获得经济利益,拓展患者资源;又能帮几个等不及轮资排辈当科主任、惦记着跳槽的「少壮派」专家安排上主任位子。就算合作方豪掷千金,表示「派出一位副主任医师 1 年给 200 万」,医院听了恨不能把长得秃的老主治全部刷上「新晋副高」的嫩漆,但如果主管部门担心经营风险,就有权叫停合作。即便合作对象是某地地方政府,名牌医院的隶属关系往往属于省级甚至是中央直属直管,对地方政府未必买账。某些民营医院就可能扭曲人们对行业的判断。笔者曾经和某地区特产民营专科医院的营销人员聊天,对方表示,在卫健委直属医院门诊患者人均诊疗费 300 多块钱的时候,他就职的医院就能确保每位来诊病人花费 2000 元。一位因为乳腺疾病来诊的病人经过医院的种种话术和套路,仅在门诊阶段就能为该民营医院带来 2 万元流水收入,这个价格当时在省级医院足以完成一台乳癌根治术。临床活动容错性低,「压缩成本,薄利多销、带量经营」等企业惯用的盈利手段在医疗行业往往无效。要想从使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患者的口袋里获得暴利,基本违法,是要上医保局骗保典型案例的。
加上医院前期投资巨大,即便蹭上合作方的品牌,获得市场认可仍需要时间。一旦遇到先前没有预料的经营困难,容易打退堂鼓。
图源:soogif
前面说了,当前开办公立医院不可能获得暴利,否则就会召唤医保局。很多社会办医机构为了获得各种政策优势,往往选择开办非营利性医院,这样就无法为入股人分红,医院收获利益回报存在难度。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只在医药及耗材供应上动心思,一个集采就足以把利益链条团灭。无利不起早,缺少利益回报,合作难以长久。合作医院实力相对有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如果大医院不掌握合作医院的人权、财权、事权,就会在经营上缺乏话语权。一旦合作医院出现负面新闻,就会对大医院带来影响。此时哪怕是相对无害的疏失:比如合作医院医生在 HIS 系统里录错医嘱,给一位扭了腰住院的老汉(在大医院这绝不是收入院的指征)开了一个「人工流产刮宫术」的医嘱,还是长期医嘱。当老汉出院时,发现费用清单上的刮宫项目,见诸报端就成了《某大学附属医院某分院乱收费,五旬老汉住院竟做 6 次人流》。「送医下乡」变成「送脸下乡」,大医院显然会想办法尽快改变这样的合作。也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造成许多名牌医院的扩张计划无疾而终。甚至一些大型公立医院的管理层虽然是业内的「老法师」,仍然低估了多院区经营的困难。比如之前某老牌医院就出现过「医院门口出车祸伤者,3 次进院求助无人帮」的新闻。其实问题出在医院城郊新市区的分院没有院前急救科,在岗医务人员无法脱岗出门救人,同时也面临法律方面的顾虑。最后涉事司机打 120,从该院位于市中心的总院派出救护车,把病人接回了总院治疗……所以说,老牌名院通过多元办医主体等模式,多院区经营的「螃蟹」不好吃啊。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华西的天时、地利、人和。笔者也在此劝各位同道在择业时,对各类「老牌医院新院区」一定要慎重。医院们大搞扩张之时,也请量力而行。作者邓铂鋆,80 后,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工作者,擅长财经视角解读医疗现状。策划:z_popeye|监制:islay、gyouza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在丁香园,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