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导师“私人定制”——求知探索,协作笃行1

职场   2025-01-09 20:34   江苏  


编者按

求索、耕耘,以不惑解答职涯困惑。自由、创新,以青春书写无限可能。无论是对专业学习的支持,对职业生涯的引导,还是对人生道路的启迪,西浦校外导师项目点亮的青春梦想不计其数、明亮如初。

西浦就业中心推出“校外导师私人定制”栏目——从潜心学海到躬行实践,从扎根中国到迈向世界,从选择“校外导师”的那一刻起,你就拥有了♾️种私人定制的可能~

在第四届中国RPA+AI大赛中,由队长杨远航及队员王恺、李乙霖、翟婧妍组成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领创”团队,凭借其创新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从全国119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高校组“特等奖”,第1名的佳绩。这些同学在校外导师潘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苏州市分行的实习项目,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潘淳老师作为业内资深专家,为团队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指导与项目框架的支持,极大提升了团队在RPA与AI领域的技术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子介绍


杨远航



队长杨远航同学来自计算机科学专业,凭借扎实的编程与算法基础,他负责了项目中聊天机器人的开发,搭建了名单获取与文件信息分发的初期框架,并完成了简单实现。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杨同学将其专业知识与RPA和AI技术相结合,为项目奠定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故事长廊


定制进度 30%

Q1: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中国RPA+AI大赛中,“西浦领创”团队一举拿下了高校组“特等奖”,第一名的佳绩,其中也一定离不开潘淳导师的引导,请问学长是如何与潘淳导师结缘的呢?又是如何组成了一支团队来参加这次比赛的呢?

潘老师是我们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外导师项目的一员,我通过参与学校的校外导师项目,得到了在潘老师所在的邮储银行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我与团队其他成员在工作中相识。我们一起协作完成了多项任务,彼此了解了对方的能力和专长。在潘老师的建议和引导下,我们决定组成一支队伍,一同参加本次中国RPA+AI大赛。潘老师在团队组建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帮助我们明确了参赛的目标和方向,为团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Q2:这次比赛你们前前后后投入了多长时间?在备赛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


我们从今年7月开始筹备比赛,整个周期大约持续了4个月。这期间,我们经历了项目的设计、开发、优化和最终展示的完整过程。在8月和9月,我们对项目的内容进行了不断完善,并根据导师的建议对细节进行了调整。10月份则集中精力完成了宣传材料,包括PPT、视频以及比赛的演讲稿。印象深刻的经历:在比赛前的一个周末,我们团队为了精心准备演讲稿,特意在潘老师的会议室进行了集中讨论和排练。潘老师对演讲稿的内容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从逻辑到表达,他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我们团队的发言人也非常努力,认真地背诵并不断调整发言内容。尽管只有短短几分钟的发言内容,我们却整整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打磨。那种全力以赴的团队氛围和导师对我们的耐心指导,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Q3:此次夺冠,想必对学长来说意义重大,你觉得夺冠给你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收获?有什么经验和寄语想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吗?

此次夺冠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次提升。在比赛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RPA软件,体验了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程序并最终开发出完整产品的过程。这些经历让我对团队协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重要性。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勇于尝试,无论是比赛还是实习,都不要因为害怕困难而止步。很多事情只有真正做了,才会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不断的实践中,你们一定会收获成长。同时,我想提醒大家,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我们必须主动去了解企业的运作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早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学子介绍

李乙霖



李乙霖同学来自金融数学专业,在团队中担任组织与协调的角色。她负责了项目的初赛业务流程分析、提供初赛PPT内容材料、参与项目流程开发(提示词部分)、参加决赛相关会议和内部演练,并承担了比赛材料的填报与视频设计工作。在决赛中,李同学不仅完成了PPT制作,还以专业而流畅的答辩展示了团队的成果与技术优势。

故事长廊


定制进度 30%

Q1备赛期间,潘导师是怎样引领学姐确定作品走向,规划工作步骤的呢?能不能简要给我们说说“西浦领创”团队智能办公机器人项目的设计过程?

在大赛准备期间,潘淳导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他首先帮助我们明确了作品的方向,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深入沟通,结合企业痛点和我们团队的学术背景,为项目制定了清晰的开发目标和技术路径。潘导师特别关注如何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与AI(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鼓励我们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高效、安全、灵活”为核心,打造一款能够显著提升办公效率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

在项目的设计初期,潘导师建议我们从实地调研入手,深入了解企业在数据获取和加工过程中的重复性问题。这一过程让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员工由于缺乏编程背景,无法有效利用现有的技术工具来简化繁琐的人工操作。这一洞察成为我们项目的设计基石——开发一套易用的低代码和零代码解决方案。

接下来,潘导师帮助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建议我们采用敏捷迭代的开发模式。我们在规划中分阶段实现以下关键目标:

初期阶段:搭建项目雏形。团队在潘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聊天机器人、名单获取与文件分发功能的初步框架设计。

功能扩展阶段:团队成员结合实地调研反馈,进一步优化解决方案,包括通过影刀RPA和码易CodeEasy平台实现插件生成与流程自动化。

细节打磨阶段:潘导师鼓励我们注重用户体验,优化提示词设计和界面交互,并不断完善功能以提高可实践性与商业价值。

整个设计历程中,我们团队秉持着“技术驱动与需求导向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影刀RPA低代码技术和码易CodeEasy零代码平台,为企业用户提供了一套从报表整合到数据分发的全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潘导师的悉心指导,不仅为我们在技术开发和资源整合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重要性。

Q2:  夺冠之路荆棘丛生,比赛中你遭遇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潘导师和你采取了何种方式将其攻克?学校方面是否给予了一定的资源支持?

比赛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技术层面的问题
在使用RPA进行企微部门联系人信息抓取时,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细节难题。这一挑战不仅影响了我们名单获取的效率,也对后续的信息分发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淳导师在了解我们的困难后,迅速为我们提供了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指导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通过潘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团队成员王恺的不断调整和实践,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名单获取与精准信息分发功能的落地。

2. 提示词撰写的复杂性
由于报表整合项目涉及的报表内容非常复杂,我们在撰写提示词时频繁遇到问题,甚至一度陷入瓶颈。潘老师不仅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鼓励,还在工作之余主动帮我们总结提示词撰写的技巧,并通过反复实践验证这些技巧的可行性。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成功实现了行内最复杂报表的整合与拆分,为项目增添了重要的技术亮点。

3. 时间紧张的压力
从初赛到决赛,我们始终面临时间紧迫的挑战,特别是在决赛前还新增了功能模块并打磨了细节。在这一过程中,潘老师全程关注项目进展,不仅为我们制定了合理的时间计划,还严格把控每一个关键节点,帮助我们高效推进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学校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给予了我们诸多支持。由于团队中有一位成员来自太仓校区,学校提供的跨校区摆渡车便利了她往返于太仓校区和独墅湖校区,与团队进行线下沟通。我们还通过预定学校的会议室,多次进行项目的讨论和优化。当然,最大的助力来自校外导师项目,这不仅让我们有机会结识潘淳导师,还为我们打开了接触行业真实需求和技术实践的大门,最终促成了参赛项目的成功。

潘淳导师与学校资源的共同助力,让我们在面对多重困难时能够找到突破口,为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Q3:  请学姐向大家传授一些参加此类科技创新比赛的心得吧!例如获取信息的渠道、专业知识的积累方法、怎样挑选导师并实现高效的合作等等。


1. 明确需求,做好规划
参赛前,首先要与真实的自己对话,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无论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宏观规划,还是对参赛项目的具体目标,都需要清晰地认识自己想要什么。可以从具体问题出发,用精准、有效的语言描述需求。例如,我们团队在初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企业在数据获取和加工中存在的痛点,这成为了我们项目的核心方向。在明确需求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2. 学会拆解问题,逐步解决
科技创新竞赛中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锻炼自己细化问题、提出有效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学会将复杂问题拆解到可操作的层面,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比如,我们在使用RPA抓取企微联系人信息时遇到技术难题,通过拆解问题明确细节,向潘老师寻求业务经验的支持,同时结合技术理论查找权威资料,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精准的问题拆解不仅有助于高效解决困难,也能让导师和团队成员的协助更有针对性。

3. 积极沟通,勇于请教
与导师和团队成员保持积极的沟通是参赛成功的关键。不要害怕做错事或被批评,批评的背后是对努力的肯定和对改进的期待。正如潘淳导师对我们的指导,他不仅耐心解答我们的疑问,还主动分享他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行业资源和实际案例的支持。与团队成员之间也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参与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环境中,抓住导师、前辈等资源,积极吸收经验,这些都会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其他建议还有积极获取资讯、扩大专业知识储备、进行导师选择与合作等等。

总之,备战科技创新竞赛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规划、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方位锻炼。趁年轻,趁还在学校的环境,不断尝试、总结和成长,这将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导师寄语




潘淳导师

   

对我而言确实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经历。与西浦的合作,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创新的热情和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年轻一代的学子们具备极强的潜力和创造力。西浦学子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AI(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方面,大家展现了极高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团队成员们在项目中相互协作,密切配合,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这种精神和能力正是现代科技创新所需要的。


对于西浦的学子们,我有几点寄语:

1、保持好奇心:技术发展的步伐日新月异,保持对新技术的好奇心,敢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不变的动力。

2、跨学科思维:RPA与AI的结合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跨学科的融合。希望大家能够拓宽视野,学会跨学科合作,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结合,打造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创新解决方案。

3、团队合作:无论在比赛中,还是未来的工作中,团队合作都是成功的关键。保持开放、包容和沟通,理解团队中每个人的优势与特长,才能在复杂的挑战面前不断突破。

4、勇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比赛、项目、实践等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西浦的学子们将会在未来的科技创新领域中,继续保持领先,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点击拍摄

这里即将出现的风景







欢迎扫码 敬请提问



XJTLU CAREER CENTRE

西交利物浦大学就业发展中心


  采访:毛梓又 刘昊飏

  编辑:毛梓又 刘昊飏

 审核:杜爽琦



西浦就业CareerCentre
西交利物浦大学就业发展办公室为广大西浦学子创造良好的就业、职业发展环境,欢迎持续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