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的治沙现场,中心干部职工正迎着寒风,划线、开沟、压草方格……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草方格沙障是用回收来的麦秸所制。在这里,麦秸不再是秋收后的废弃物,而是变成了抵御风沙的坚固屏障。这些麦秸沙障,正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将沙漠披上金色的新装。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因地制宜,创新开展生物沙障材料试验示范工作,探索推出麦秸压沙节本增效新模式。西补隆林场建设了500亩试验田,选用稻草、麦秸、石头、蒲帘子等14种不同材料进行沙障固沙探索,麦秸方格沙障因其施工成本低、易操作、就地取材等优势,在防沙治沙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河套平原小麦种植面积大、麦秸资源丰富,但农户大多将秸秆作为柴草还田、丢弃,甚至“烧荒”处理,不仅没有创造经济价值,还造成了大气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乌拉特后旗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按照“就地取材”的思路,创新选用与稻草特性相似的小麦秸秆开展草方格压沙,实现麦秸压沙资源化利用。
“以前,麦收后留下的秸秆处理是个大问题,现在我们用它来压沙,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又有效地固定了沙丘。麦秸压沙障的实施,让我们在防沙治沙的同时,也能为周边农民增加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职工崔伟告诉记者。
一支支防沙治沙队伍奋战不休、一片片沙障逐渐铺展、一排排树木在黄沙中挺立、一抹抹绿意缓缓延伸,西补隆的治沙人正以意气风发的姿态、敢于胜利的决心向沙地发起冲锋。
“西补隆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通过对沙障成本、固沙效果、苗木成活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推广使用更多经济适合的沙障模式。同时,在不同沙障固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沙地上种植灌木,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的成果,形成多层次的生态防护体系,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和治理效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副主任杨志雄告诉记者。
沙障镶嵌在高低起伏的沙坡上,交错排列,扎根沙地,如钢叉般伸展交织,形成坚韧屏障,抵御风沙守护土地。从“一沙之治”到“生态之治”,乌拉特后旗紧握着绿色接力棒,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续写着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美好篇章。
记 者:朝 旺 柴廷欣
编 辑:李 琰 白 雪
审 核:刘冠骏
监 制:娜仁图亚
总监制: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