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麦秸变沙障 治沙又增收

时事   2024-11-20 10:45   内蒙古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善于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努力把治沙成本降下来,把治沙产业链建起来的重要要求,在组织实施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风电光伏一体化治理、“三北”六期等多个重大项目中,创新开展价格低廉、适用性强的生物沙障材料试验示范工作,探索推出麦秸压沙节本增效新模式,在作业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精算意识

降低压沙成本

在长期的工程固沙实践中,由于稻草具有韧性强、耐腐蚀、压沙成效持久的优势,成为工程压沙的主要材料,但存在收购成本和运输费用偏高的问题。与此同时,河套平原小麦种植面积大、麦秸资源丰富,但农户大多将秸秆作为柴草还田、丢弃,甚至“烧荒”处理,不仅没有创造经济价值,还造成了大气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乌拉特后旗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按照“就地取材”的思路,创新选用与稻草特性相似的本地小麦秸秆开展草方格压沙,实现麦秸压沙资源化利用。

草方格压沙 图源自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草原局
当地林草部门工作者表示,通过对比麦秸沙障与稻草沙障,两者在网格状布设、草方格大小(1米×1米)、亩均用草量(0.3吨)等方面基本一样,但麦秸沙障材料费(225元)较稻草沙障(330元)亩均节约105元。

坚持科技赋能

提高治沙效率

乌拉特后旗结合科技“突围”工程,把治沙机械研发作为科技攻关重点,深化与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内蒙古农大等科研院所和本土企业合作,满足防沙治沙产业链机械需求。

为解决小麦机器收割麦秸较短无法做为压沙材料的问题,乌拉特后旗通过对收割机械进行改造,变高茬收割为低茬收割,麦秸长度由30公分增加到50公分左右,在收割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让麦秸变“柴”为“财”,成为防沙治沙的“利器”。同时,为解决人工压沙效率低的问题,乌拉特后旗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机械设备,研制生产了蒙草固沙机、网式沙障铺设机等7种压沙机械,组建成立防沙治沙机械化服务队,工程固沙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较传统人工治沙效率提高5倍以上,成本降低75%。

注重联农带农

促进惠民增收

乌拉特后旗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服务群众水平,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2024年乌拉特后旗旗属国有企业与农户签订了5000亩的小麦秸秆订单,收购麦秸800吨,全部用于西补隆林场工程压沙。通过订单收购小麦秸秆,农民种植小麦收入增加到4种,即粮食补贴收入+销售小麦收入+麦后复种收入+麦秸订单收入,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助于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地农户高兴地说,“今年通过秸秆订单回收,我们每亩多收了150元,大家种小麦的意愿更强了。”
乌拉特后旗在探索推广麦秸压沙新模式的同时,在西补隆国家防沙治沙试点林场,分别选用稻草、芦苇、尼龙网、沙柳、砂石、纤维沙袋等14种不同材料进行沙障固沙探索,通过对沙障成本、固沙效果、苗木成活等因素比较分析,选出更多经济适合的沙障模式,努力为全国全区沙漠化治理提供创新思路和宝贵经验。


来   源: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

编   辑:徐   容 米   乐

审   核:刘冠骏

监   制:娜仁图亚

总监制:戴   磊


今日乌拉特后旗
本订阅号由乌拉特后旗融媒体中心具体负责运行,主要宗旨是及时发布乌拉特后旗各类新闻、资讯、传播网络正能量文章、转载全国、全区、全市重要新闻,及网络评论文章。是乌拉特后旗对外发布的权威官方平台,真诚欢迎您关注我们,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