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师德师风等教育话题
颇引人关注
近日
有关对教师不实举报
成为话题
128条举报信息
仅7起基本属实
大多数家长对老师毕恭毕敬,不过,《半月谈》报道说,由于成本小、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其中不乏恶意捏造。
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2024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家长、学生主要通过拨打市民服务热线、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举报电话,以及在政务服务平台留言等方式举报教师。
举报理由五花八门,除“管教学生”外,举报老师的理由还包括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的面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等。还有教师因学生在班上丢了一块橡皮被举报。
不实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如编造教师体罚、辱骂学生等情节。
最经典的案例是:
2020年5月
新浪微博网民“@小岛里的大海”
发布多条微博
反映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
一年级五班教师体罚学生
致孩子吐血、威胁家长、收受贿赂
以及学校不予处理等问题
相关话题网民阅读量
短短几天内超过2亿
后警方调查通报发现
“@小岛里的大海”在微博发布的
“血衣”照片、教师收取6万元
教师殴打威胁家长等情况
均为编造的谎言
这一事件引发网民要求
治理网络炒作、教师群体污名化的呼吁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教师?
半月谈也分析了几个原因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工作直接涉及千家万户,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但为家长关注,更为社会关注,这就造成“聚光灯”效应。特别是公立学校教师,在一些人眼中,近乎承担无限责任。
部分家长把对教育、教学上的期望全部转移给了教师群体,一旦出现问题、困难,老师首先成为家长发难的对象——总有一些家长对老师充满偏见和误解,认为所有问题都源于老师没有教好,无论对错总是偏袒自家孩子,称“我的孩子是用来爱的,老师你凭什么罚他”。
在厦门,我们不时也会接到家长投诉:我的孩子学不好,就是老师的错——老师没有把我的孩子教会,害得我们还要去补习。
教育关注度高,网络效应下,
负面信息更抓眼球、更容易传播
半月谈还发现,绝大多数人对于网络上师德师风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展开具体调查,容易偏信网络信息,由此在舆情的形成中不知不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信息不全面时,“殴打”“辱骂”“性侵”等字眼极易引爆网络,被信息发布者“精准掌握”,成为流量密码。
调查还发现,不少中小学校在舆情应对处置方面普遍存在短板,面对网民质疑和负面舆情传播不及时回应,导致负面信息迅速扩散。
后期迫于舆论压力回应媒体,表示“正开会,紧急调查”,给人被舆论倒逼,“声明和结论不够权威”的印象。
一些学校告诉半月谈记者,每学期基本上会遇到个别家长因孩子在校出现问题到学校无理取闹的情况,有时要连续几个月面对家长的投诉。“比如,有些情况是学生打架受伤的,我们建议家长到法院起诉,但家长基本拒绝这一提议,执意要求学校承担责任。”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一些学校为了不出现舆情,不管是否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都会有所退让。久而久之,家长认为只要一闹要求就能得到满足,从而引发更多家长效仿。
其实,还有一点,学校和教师提供正常表达意见的渠道不够多。
在被举报后,很多老师很吃惊:完全看不出家长对学校、对老师有那么多意见。
实事求是地说,能和老师撕破脸皮的家长并不多,但是,为何暗地里的举报多了?有人认为,这说明学校和教师为家长提供正常表达意见的渠道不够多。
还有人认为,家长愤而举报,是因为老师太强势,长期说一不二,遇到同样强势的家长,矛盾就来了。其实,学校不少容易引发争议的决定,很多是考虑不周,没有从学生家长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因此引发误解,而不是学校老师真的要为难家长。
滥用举报,有啥危害?半月谈分析指出:
一方面,随意举报导致部分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责任感降低,在工作中变得消极。
老师们困于自证,选择躺平,陷入“不敢管、不愿管”的困境;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首先会衡量利弊,先保护好自己,再去管教学生。
另一方面,学校以及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回复、应对各种举报,也会影响正常教学教研。
特别是被举报的教师,为自证清白,不仅需要准备相关材料,还要承受不小的心理压力,用于开展教学教研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减少。
随意举报教师,看似维护了自身权益,实则破坏了正常教育生态,阻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最终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本人。
半月谈也探讨制止举报泛滥的办法。
首先,通过制定明确的举报标准和受理条件,设定举报门槛,要求举报人提供必要的佐证信息,保障举报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并建立初步审查机制,对那些明显失实、无理的举报予以驳回。
其次,及时公开澄清不实举报,为涉事教师正名。
此外,相关部门对“恶意举报”应当及时予以惩戒,提高其肆意妄为的成本。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不能和稀泥,更不能放任不管,必须站出来,帮助教师采用正当手段勇敢有力地面对各种恶意举报和威胁。
最后,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家长、学生合理行使权利。一方面,要引导家长和学生合理行使监督权;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也要给家长提供更多正常表达意见的渠道。
比如一些正常问题的反馈,不应该让家长只能通过举报途径来反映,更不应该把原本正常的情况反馈都贴上举报的标签。现实中,有一些“举报”可能只是家长意见和困惑的表达。
经常看我们评论区的人,都有一个印象:一些家长对学校老师充满怨言,对老师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归结于“家长作业”,恨不得所有的事,都推给学校、老师。有些家长还认为:学校也就这些年“嘚瑟”,再过几年,可以预见的是,生源变少会让学校更具有服务性。
总之,不知不觉,家长觉得自己是在为老师养孩子。
当然,一些老师对家长也有怨言,把学校当成服务业。
学校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现在自己却先吵起来,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老师好,孩子才会好——只有当教师们能够安心教学、自主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时,孩子们才能快乐学习。
家长们不妨冷静地想想:孩子是自己的,不是老师的,孩子好,最终受益的是自己。
半月谈的评论认为,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是培育孩子的同行者,每一方都从大爱出发,认真负责,彼此理解,共同形成正向积极的教育合力。
扫码添加好友,邀您进群分享 👇
天津英语学习家长交流群
扫码回复“英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