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层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医生,每天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病人、各式各样的病种,随着门诊时间日久,常常有一些啼笑皆非的趣事发生:
A
大夫,我脾虚,你看看吃什么药?
我
请问哪里不舒服?
A
我就是湿气大。
我
您哪里不舒服?
A
我就是脾虚啊,然后湿气大,然后还有点肝郁....
我
……
B
大夫,我来给我对象开点中药,他就是脂肪肝,爱喝酒...
我
他本人没来吗?
B
哦,没来。我把他的体检报告拿来了,你就照着这些结果开药就行。
我
……
C
大夫,给我看看。(说话间已经把手伸好放在脉枕上)
我
请问哪里不舒服?
C
你先给我把把脉。
我
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C
你们中医不是光把脉就能看病吗?别的地方的老中医光把脉就能开药,我都告诉你了还用你把脉啊。(潜台词:你这年轻大夫本事不行啊)
我
……
D
你这怎么和抖音说的不一样啊?
我
……
E
你这怎么和抖音说的一样啊?
我
……
当然,以上种种不乏有玩笑之语,但也从侧面反应了普通民众对中医的误解。那么,在短短的几分钟的就诊时间内,如何让中医师全面细致的了解你的病情,并给予最佳的治疗方案呢?换言之,如何快速实现有效沟通?
我想,这不仅需要患者的一份坦诚、一份信任,还有一些有必要了解的诊前须知:
1
不要化妆
很多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摸脉”开始的,脉诊似乎也被赋予了一些神秘而高深的意味。但其实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其中,望诊是第一位的功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察色,即是望诊。好的中医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皮肤、体态、动作等一步到位直中要害,并为接下来的三诊提供导向。患者素面朝天,医师才能洞若观火,倘若病人化了妆、涂了口红,医师往往失去了直观的第一感受。
2
衣着宽松,尽量不穿裙子
很多中医师,特别是经方医师,除了常规的脉诊外,还要进行舌诊、咽喉诊、眼诊、腹诊、腿诊,衣着宽松有助于各项检查的顺利进行。
3
准确回答医师的提问
患者来看咳嗽,当医师询问其寒热、汗出、饮食、睡眠及大小便等情况时,患者会自认为这些情况与“咳嗽”无关而表现的满不在乎。其实中医看病讲究整体论治,辨证的关键往往隐藏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信息中,切不可轻视。现实中一些中医确实可以单凭脉诊处方,但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
4
无特殊情况需要患者本人到场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是独特的,只有在现场通过详实的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判断,才能制定出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西医的检查结果、诊断报告可以作为参考和评价疗效的指标,但不能作为中医师直接处方的依据。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为重要的是,让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懂中医、懂张仲景医学思想的人。在遇到疾病时,可以进行自救。即使不能直接处方,也能通过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中医观念,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中医,哪些是伪中医,从而不被伪中医所误。
供稿:初同尚/中医科
编辑:白若琳
校对:宋悦华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