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生气真的会长结节?真相是……

健康   2024-11-04 15:44   福建  

近年来,体检越来越普及。有些人在报告中看到“结节”这个词后非常害怕,担心自己是不是得癌症了

很多人对结节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癌症上,但事实上,结节并不一定都是癌症。那么,结节到底是什么,发现结节后又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结节会癌变吗?


结节是一种体积比较小的肿物,稍微大一些的称为包块,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它通常是疾病的一种特征或体征,但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我们体检发现结节时,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它的性质和危险程度。根据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不同种类。

随着CT分辨率的逐渐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肺结节是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肺组织中的异常密度影。它们的形态可以是规则的,比如圆形或椭圆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生气会导致结节吗?


这些结节是怎么长出来的呢?是被气出来的吗?分别讲一讲生活中常见的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的来源。


1

肺结节


由于胸部 CT 越来越精确,越来越多的小结节被扫描发现,而这些结节可能是以下情况


  • 恶性肿瘤

    支气管肺癌、淋巴瘤、类癌、肉瘤、肺转移


  • 良性肿瘤

    错构瘤、软骨瘤、脂肪瘤、呼吸道乳头状瘤病、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 感染

    分枝杆菌感染(比如结核)、真菌感染、球形肺炎、肺脓肿、化脓性栓子、诺卡氏菌、包虫囊肿、Q 热


  • 免疫介导的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组织性肺炎(隐源性或继发性)、淋巴肉芽肿病、坏死性肉芽肿病


  • 先天性异常

    动静脉畸形、支气管囊肿、肺隔离症、肺静脉曲张、支气管闭锁伴支气管膨出


  • 其他

    圆形肺不张、实质内淋巴结、进行性肿块纤维化、炎性假瘤、淀粉样变性、类脂性肺炎

这些结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可能是先天发育造成的,也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还有可能是吸烟、石棉等致癌因素引起,也有可能是外伤或者疾病留下的痕迹。


目前尚未发现生气等情绪可能导致肺结节,但是有很多人查出来肺结节后异常紧张。看到这里的朋友要放宽心,从前文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肺结节都不是恶性肿瘤,经过统计发现,恶性结节只占所有结节数的 1%左右


2

甲状腺结节

这些结节以良性结节为主,恶性结节占 5%~10%[4,5],看着比例很高,但是甲状腺癌中占比 97.9%的乳头状癌属于惰性癌,15 年生存率在国内都达到了 9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 99%。


目前也未发现生气等情绪可能导致甲状腺结节。



3

乳腺结节


乳腺结节也是非常常见的,同样代表多种情况

  • 恶性肿瘤

    乳腺癌


  • 良性肿瘤

  • 纤维腺瘤、腺瘤、脂肪瘤、错构瘤、纤维瘤


  • 感染

    乳腺炎、结核、脓肿


  • 先天性异常

    乳腺发育不良


  • 免疫介导的疾病

    类风湿性结节


  • 其他

    囊肿、乳腺增生

生气、压力等负面情绪被认为是乳腺结节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研究,与没有或较少负面情绪的女性相比,有负面情绪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 59%。


总结一下:生气会增加乳腺结节的风险,没有证据证明“生气”与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有关系,但是频繁生气对我们的身体影响还是很大的,让我们远离那些惹我们生气的人和事,保持好心情吧。


发现结节了要怎么办?

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个终极问题:发现结节了,我要怎么办?
大多数结节都不是恶性的,因此我们也不必一上来就要大动干戈。

1

如果发现了肺结节

对于<4mm 的结节可以不用做额外处理;

4-6mm 的结节,可以保持 1 年左右一次胸部 CT 的复查频率;

>6mm 的结节或多发的磨玻璃结节需要带上 CT 片子到专科就诊,咨询专科医师的建议。

2

如果发现了甲状腺结节

我们可以首先看报告上的 C-TIRADS 分类,这是一个区分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的分类方法。
如果是 C-TIRADS 1 类和 2 类,恶性的风险非常小,如果没有其他症状,就可以不用额外做什么,保持体检习惯就行;如果是 C-TIRADS 3 类及以上就需要保持随访,由专科医生决定进一步处理方法。

3

如果发现了乳腺结节

乳腺结节与甲状腺结节有相似的分类方法,叫做 BI-RADS 分类,同样的如果是 BI-RADS 1 类和 2 类,恶性的风险非常小,如果没有其他症状,就可以不用额外做什么,保持体检习惯就行;如果是 BI-RADS 3 类及以上就需要保持随访,由专科医生决定进一步处理方法。
所以,体检报告上检查出“结节”并不一定代表癌症。那么,当我们发现体检报告上出现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这些字眼时,不要过分紧张和恐慌,但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最好的方法是及时挂专科门诊进行检查和诊断一起科学应对,保持重视。

来源:科普中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三元疾控
三明市三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