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三句话,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孩子说了(建议收藏)

文摘   2024-11-11 18:02   四川  

刚刚退休不久的大姨有了不少空闲时间,所以顺带帮助表姐照看她出众的儿子,一来减少表姐夫妻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手头有点事情做,不至于太无聊。
然而,就在照看了不到半年,外甥却说什么也不让姥姥照看了,甚至闹出了家庭矛盾。表姐也没办法,让大姨先回家休息一段时间。
对此,大姨叫苦不迭:我什么都没干,他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怎么还能抑郁呢?
直到有一次外甥自己告诉我,我才知道,思想比较传统的大姨控制欲极强
且不会表达,常常以命令式的口吻和外甥说话,并且还经常以一种“倚老卖老”的态度教育外甥。
这让学习压力本来就大的孩子愈发感到郁闷,这才终于忍不住爆发的。
看完这个真实的案例,你是否会反思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
在现代社会,青少年抑郁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23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给出的数据表明,我国当前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人。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这些抑郁症患者当中,24岁以下患者占总人数的65.6%,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0%。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其方式和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对其而言几乎意味着全世界
然而,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无意中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
这些话语不仅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有三句常见的伤害性话语:“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对你太失望了”和“你可真笨”
在很多时候,即便作为家长的你很生气,也最好不要对孩子说这三句话,因为后果实在太严重了。

1.“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句话通常在孩子做出不符合父母期望的行为时被使用。
从十分关注家庭教育的阿德勒的研究角度来看,这句话可能会对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尊造成损害
他认为“儿童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期待。”
期待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压力,那些不愿意辜负家人期待的孩子总是会默默承受压力,只为满足父母的期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和反馈。
当父母频繁使用“不懂事”这样的标签时,孩子可能会内化这一负面评价,认为自己真的不够好,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价值感的下降
此外,这句话还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Reverse psychology)。
当孩子感到被误解或被不公平对待时,他们可能会采取对抗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反而加剧了亲子间的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逆反心理是孩子在面对权威压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长期的逆反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2.“我对你太失望了”
这句话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有重要影响。
著名的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表明,他人的期待会让自己有意识的朝着这种与设定方向努力
当父母表达失望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从而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自然也会泄气,乃至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下,孩子可能会发展出一种“学习无助”的心理状态,即他们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因此放弃尝试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自主情绪、驱力和内在需要是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需求
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被认可,尤其是频繁从父母那里听到“我对你失望”时,他们的驱力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情绪状况。
3.“你可真笨”
这句话直接攻击了孩子的智力和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个体在频繁受挫之后,会不自主的产生紧张情绪和反应,同时触发自我保护机制,减少自己的言行频率。

当父母持续地对孩子持有诸如“你真笨”“这都学不会”“脑子怎么不转圈”这样的评价时,孩子可能会陷入失落,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同时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些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导致这些负面预期成为现实。

此外,当孩子被贴上“笨”的标签时,他们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和动力
相关研究表明,对自我能力的认知程度与个体的动机、表现和韧性密切相关
那些自认为能力不出众的孩子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时放弃,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也更容易受到影响。长此以往,自然也会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为了避免上述伤害性话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可以采取以下积极策略:
1.增加鼓励、减少比较
父母应该尽量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如“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你已经尽力了,下次会更好”等,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同时,应该避免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或者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应该因为自己的特点和努力而受到认可和尊重。

2.增加沟通、减少命令
父母应该花时间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尽量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通过倾听和理解,父母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指责。
很多家长会采取“中国式”教育观念,认为打压乃至辱骂能够塑造孩子坚韧的性格,
但时代变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早已经过时,强势的父母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总之,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采取积极的沟通策略,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
记住,言语有力量,选择积极和鼓励的话语,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强大的支持。
-The End -
作者-木易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第一心理

猫里奥心理
hi,欢迎来到【猫里奥的育儿频道】,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家庭教育方式,助力万千宝爸宝妈一起自我成长,做孩子称职又聪明的好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