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通过一些日常生理反应,将身体里的病气排出,这也是艾灸后身体好转的一种返病反应。
而很多艾灸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会当作因为艾灸了,病情反而加重了,这样他们就会放弃艾灸,其实这真的很可惜。
所以,这篇文章对艾灸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一定要看哦~
出汗排湿邪,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有些人出现拉稀,频繁拉稀,而且拉屎极臭,这也是一种排病气的反应。
治疗疾病,一定要给疾病一个出路,当艾灸后,元气聚集到脏腑的时候,病邪往往会自己找出路,这些出路不一定是我们设计好的,而是病邪自己习惯的路径。
一般疾病在下肢排出的路径是我们理想的路径。可是疾病的排出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他会自己寻找出路。
妇科疾病在艾灸的时候,有的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有的会有水样的,有的会有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艾灸在帮助调整和消炎,一般过一个阶段,这些分泌物会逐渐减少。
如果有肌瘤,积液,囊肿等妇科疾病,在经期的时候,会有烂肉,血块,血水等排出,应该是肌瘤,积液,囊肿的分解。不要害怕,有上述疾病的人建议经期艾灸,给疾病以出路,月经期就应该是排出的路径。
大姨妈出现暂时性失调,如提前,推后,经量增加或减少,经血颜色有改变,有褐色,黑色,暗红色血块排除。特别是有妇科问题的人,本身月经就不调的人,艾灸后,大部分人都会在大姨妈上有上述反应。
在灸疗过程中,即使没有外界环境的诱因,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反应。如浑身发冷,出冷汗,口渴,发热,冒臭气,吐痰涎,腹痛,腹泻等现象。
还有旧病复发,病情加重的现象等。这些不适反应与患者的病情有关,我们称其为排病反应。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艾灸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风寒外排的反应。表现多为打喷嚏、流鼻涕、感冒、咽喉痛、关节痛、放屁等形式,有的还会感觉从头顶或者四肢末端向外冒凉气,甚至觉得全身或半身发冷,量体温还正常,这些反应持续时间多为1~2天或3~5 个月。
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使寒邪尽快排出。
艾灸后排痰湿的反应多以咳吐、痰多、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为主,出现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
而继续灸时,灸感可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有这种反应的,一般提示为胃肠、肾脏和泌尿系统、妇科方面会有问题。
艾灸后排火热邪毒的反应多表现为疮痒、痈肿、发烧、出现类似湿疹且伴有奇痒,面部或身体出现丘疹或好久以前长过脓包,而现在又重现,还有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这些反应待火热邪毒彻底的排除干净后,自然会消失。
有些人艾灸之后会出烦躁易怒,感觉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这是体内郁气外排的反应,同时还多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肝胆区和反射区酸痛等反应。如果出现委屈、易哭的情绪反应时,最好随时随地大哭一场,大声喊叫,尽量将这种情绪发泄出去,直到心情舒畅为止。
如果瘀血瘀阻在体表经络中,会以瘀斑的方式排出;瘀阻在胃肠则会以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瘀阻于心肺部则多以痰中带血丝血块为主排出;瘀阻于胞宫内则多随经血排出,甚至里面会出现组织包块或烂肉,有痔疮的人会暂时出现便血的现象,颜色暗深,不过不用担心。
有妇科疾病的人艾灸后,会有褐色的分泌物、水样分泌物、脓样的分泌物,这些都是调整过程的排病反应。
大多数人在艾灸后都会出现睡眠状况的变化。有些人先是浑身无力,嗜睡,之后连续失眠数天,失眠时也没有疲乏无力,头脑昏沉,不思饮食的感觉。有些人是先失眠数天之后变得一天到晚都想睡,最后的结果都是睡眠恢复正常。
有人艾灸后想睡觉,有人又特别精神:人体阴阳和谐才有睡眠,艾灸完以后机体会自我调节,不同的机体状态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原来阳气偏虚的灸补阳气后会有困倦感;原来阴气偏虚的灸补阳气后会更加精神。但是长期坚持艾灸后阴阳会归于平衡。
如果出现失眠反应,连续多日每夜只能睡3-4h,只要第2天体力精力无大变化,就不必有意强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应采取忍耐的态度。渡过反应期之后,睡眠会自然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现以上种种情况,不要害怕,这是正邪交战的正常现象,病邪在我们体内寄居了很久,当我们通过艾灸的方式激发了人体的正气欲把邪气赶出体外时,邪气会顽强抵抗,这时的正气不足,自然就会有各种不适反应出来。当我们通过艾灸使体内慢慢地累积了足够多的正气时,病邪就会逐渐地被赶出体外了。
怎样面对艾灸后产生的排病反应?
首先要鉴别,弄清楚这些反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确定没有外界诱因诱发,纯属艾灸治疗中出现的反应,则可以认定属于排病反应。因此我们应采取忍耐和平静、乐观的心态顺其自然地对待。
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于过激烈的反应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推荐10万+阅读文章【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