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行政管理(政治学与公共行政)专业2021级本科生。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获上海市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上海交通大学荣昶储才计划七期成员。曾获第三届北外国关本科学术论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城市治理案例挑战大赛一等奖、唐文治杯特等奖、上海市挑战杯三等奖、上海市知行杯二等奖、第十二期䇹政项目立项。论文入选第十届清华大学“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第八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保研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政治专业。
在复盘过去三年的学习中时而感慨自己的幸运,当然也不乏摸爬滚打,感到无力和迷茫的时候。一些非常个人的感悟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充分投入,扎根学习
经常跟学弟学妹们聊天,交流一些课程的学习方法。虽然理论课、方法课,甚至一些通识基础课的学习要求和考核都很不一样,但令我受益最大的一条tip无疑是充分投入。
对于理论课,对我最有帮助的是坚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阅读,以及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刚入学时上《现代政府原理》帮助我培养了坚持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虽然一开始会读不懂,特别是一些英文术语翻译成中文后有时会产生歧义,对理解产生了不少的挑战。但我还是会坚持梳理每章重点,并在对读的过程中不理解或有别的想法的地方做好记录。大二大三开始在《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安全研究》、《政治秩序概论》等课程中逐渐接触英文论文和专著的阅读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刚上手时有些困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升。逐渐也能从读书中因跟作者的想法不谋而合,或前面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在后文得到解答的过程而感到欣喜。更重要的是完成课前阅读才能更充分地参与课堂讨论,且我的经验是如果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向老师同学询问。由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试图找资料解答——解答不了的和老师同学探讨的过程非常有助于加深印象和对知识的理解。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问了老师们很多“stupid questions”,非常感谢老师们耐心地解答。
对于方法课,特别是《多元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等定量课程,千万不要害怕。特别是看到报错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很紧张,后面可能是看多了,就想自己总能通过Google, GPT, CSDN, 知乎等找到方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就询问老师同学。这一心态上的转变使我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拥抱和学习新的方法。此外,“learning by doing”也很重要,很多方法老师在课上可能不会细讲,但由于完成作业、复制性研究等需要自己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直到能自己把它做出来。例如《大数据分析》课程中梁昕老师讲解了机器学习的原理,我在课后非常多次请教了梁老师和我的导师季程远老师,最后用有监督机器学习完成了这门课的大作业以及我申请研究生时的writing sample. 学了新方法后思考怎么使用也很重要。在《多元统计分析》课后和曾瑜老师探讨的研究设计最后也成了writing sample想法的重要来源。
就我个人而言,虽然可能大家不一定会相信,我在课程学习中一直以弄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为导向,因此更倾向于投入课堂这一过程导向,而非一定要满绩这一结果导向。甚至我试图刻意想“卷”绩点的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最后成绩反而是最差的。希望能缓解大家对于成绩的焦虑,从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真正的兴奋和快乐。
学工实践,向内求索
从大一到大三我一直十分积极地参与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在此过程中收获了非常多珍贵的友谊,逐渐由“i”变“e”,更重要的是使自身的性格、为人处事更加淡定从容,从与人交流和反思与自省中变得更加自知、自洽。
一开始也广泛参与了班级、学院、学校各个层级的学生工作,但最让我感到有归属感的还是学院学生会的工作。从组织部、青志队干事,到分管这两个部门的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我一直将学院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只要能帮的上忙就非常乐意参与。我连续参加了三年迎新工作、两年繁星周学生会展示、数次学院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筹备、十数次青志队志愿活动和组织部劳动教育的组织和策划等等,以及代表学院进行主题团日、活力班团、团改金等项目的答辩,为学院和班级争取荣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5月组织的“政管智汇——高校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院系学生会主席团峰会”,我们邀请了包括北大、人大在内的13所高校政管院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线下来到交大国务交流学生工作经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为后续社会实践结对、支部共建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也是交大荣昶储才计划七期成员,在储才的学子讲堂和两次社会实践中从与其他专业背景的朋辈交流处受益良多。大二暑假,我们走进云南洱源,在真实的乡村和田野中实地实践和调研中度过了两周多的时间。从绿皮火车到乡间田野,我们与低保户交流,调研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与产业建设。
大三暑假,我们走出国门,在巴黎重走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法勤工俭学之路,参访德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工科等角度出发,取长补短,加深对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现实和困境的理解,以及对国外历史人文、技术发展的认知。
踏实科研,向外探寻
真正开始接触和尝试科研可能是在大三上学期,但大一大二参与的资政建言撰写锻炼了写作和调研技能,由苏若林老师指导的案例大赛和季程远老师指导的挑战杯和唐文治杯培养了我从puzzle出发寻找研究问题的意识。
在季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的第一个项目是后来的writing sample. 这篇文章的想法来源于大二下学期在组会上汇报的两篇使用媒体报道测量政治权力的发表在PSRM的文章,我们回应了官员晋升这一中国政治研究中的热门议题,但讲研究的重点放在党政体制下的“二把手”。在实证上,我在半个月内清洗出了20年内中国大陆31个省份党报上关于省委书记和省长的40余万篇报道,也自学了当时并不十分熟练的stata, python, LaTeX,通过顶刊文章和replication代码学习Cox生存分析和固定效应的模型设定等。后来也在学会有监督机器学习后对报道文本进行分类,完成机制检验。这篇文章后来入选了第十届清华大学“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第八届北大-复旦“国家治理深度论坛”,我非常有幸地成为了参与汇报的为数不多的本科生。季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使我从构思选题、收集数据、实证分析,到打磨论文、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极佳的初体验。
䇹政项目立项答辩PPT
出于对更宏观理论的关切,发端于既有现代化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大国经济不平等与政治稳定同时存在这一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在季老师的指导下,我的䇹政项目“获得感实现政治稳定的机制研究”成功立项,也是国务首个莙政成功立项的政治学项目。在准备立项的过程中,我大量阅读了Samuel Huntington, Ted Gurr, Daron Acemoglu, Martin Whyte 等人的专著和文章。后续也将基于Classen (2019)开发的贝叶斯方法,构建获得感的全球面板数据,并对实现机制进行分析。
“政治学评介”编译与审校
除了“输出”,“输入”也使我在学习科研中受益良多。我在“政治学评介”公众号外文编译部中国政治与政治传播组工作,将读到的在外文顶刊上发表的有意思也有意思的前沿中国政治与比较政治研究介绍给中文读者。半年来参与编译与审校的已有9篇文章。开国将军如何成为自下而上游说的政治资源 (Ji & Ma, CPS, 2024)?重大国际活动如何撬动国内资源 (Ma & Ma, World Development, 2024)?政治信任如何赋能政府治理绩效 (Ji et al, World Development, 2024)?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何以在世界遥遥领先 (Lei & Zhou, JOP, 2022)?相较于负担,编译与审校这些有意思的文章能使我深入的理解这些研究,并以严谨但又尽可能通俗的语言传播给即便是非本专业研究者的读者。
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复盘三年的本科学习工作经历,在尽己所能地完成好每件事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得到了很多机会。大一时探讨课堂知识、备战期末的同学成为了师门好友(现在探讨论文);大二“主席团峰会”认识的朋友不少还有微信往来,互相在对方的城市“约饭”,甚至成为了共同备战保研的“搭子”;大三12月份在“政治学评介”编译雷镇环老师的论文,后来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做助研和在雷老师组里学习的机会等等。
在不为自己“设限”与没那么功利地学习、科研、学生工作中,我逐渐更加自知与自洽。希望未来能依然保持坚定与从容,在成为“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的顶天立地的国务人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供稿 | 王安楚
排版 | 王怡人
责编 | 周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