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故事|梅玥如:保持好奇 笃行致远

文摘   2024-11-14 21:00   上海  






梅玥如,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1级应急管理专业博士生,获2023-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主要研究方向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应急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







在构思这篇经验分享的时候,我回忆了一下自己过去十年横跨三个大洲的求学经历,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像是一关又一关的冒险,我一直在探索新的地区和领域,不断做心理建设以迈出未知的一步,然后努力地去调整、适应和融入。来到交大读博也是如此,在过去三年间我结识了很多认真负责的老师和优秀上进的同学。在感受他们给我的激励、向他们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尝试调节自己的生活模式和心态,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工作的节奏。可能和很多同学比起来,我的经历谈不上多丰富,相比于所谓的“优秀”,我还只是一个冒冒失失跌跌撞撞的学术新手。今天在这里是想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读博三年多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希望可以为那些和我面临着相似的困惑、焦虑或迷茫的同学提供一些思路。

1

充满未知的科研生活

在来到交大读博之前,我其实对科研没有什么实感。因为在此之前,我在本硕阶段并没有怎么参与过真正的科研,那个时候的自己好像一直都忙于上课、做实验、完成各种课程作业,只有在做硕士论文的那半年中有所体验,但也不多。

所以,一开始进入耿涌老师的课题组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压力。快节奏的学习生活环境加上专业方向的转变,使我有些“水土不服”,我不了解本方向的主流期刊,也听不懂大家日常讨论的学术话题,作为一个80%以上的i人,我甚至不知道该不该开口问出那些初级的问题。

不过,耿老师是一位很负责任的导师,他对我们的一些要求帮助我更快地走上正轨。第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每周都要提交的读书笔记。必须承认,自由散漫惯了的我一开始无法做到每周坚持提交,但在耿老师的不断鞭策下,我开始尝试着去把读书笔记作为我每个周末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搜索论文的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不知道该看什么样的论文,到逐渐了解哪些期刊上的论文值得一读,再到尝试着去理解顶刊上的那些优秀的研究,不知不觉间我对课题组里的研究领域熟悉一些了,也对大家的讨论不那么陌生了。

除了读书笔记,一次次的组会也推着我逐渐适应科研生活。我入学后,在耿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第一篇小论文的研究方向,在组会上便需要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但开学后的第一次组会,我就显得十分狼狈。由于缺少和同门之间的交流,我不知道老师对组会汇报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不仅汇报PPT做得比较简陋,还在老师向我提出更专业的问题时大脑空空。不过,老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组会的准备过程和汇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下一步需要弥补的地方。我也意识到,做科研不仅仅是要对自身研究内容充分了解,还需要学习更多更广泛的背景知识,对我们所处的整体研究领域有更丰富的认知。

2

关小论文写作:如何克服拖延

由于在读博士之前没有撰写小论文的经验,对我来说,开始尝试安排自己的小论文写作任务就是我在学术论文写作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步。我是一个有拖延症的人,之前看过一本如何开展学术写作的书,书中列举了很多论文写作困难的理由,其中有一条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无法开始”,用这句话形容我写第一篇小论文时的状态简直再贴切不过了,当时我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计算和量化分析,也明白这篇论文大致需要包含哪些内容,但每每打开那个空白的新建Word文档,却不知该如何敲下第一个字母。

我想到的解决方法是,找到组内师兄师姐已经发表了的论文,对每一个section、每一个段落做结构分析,明确在撰写同类型的论文时,需要跟随一个怎样的逻辑、使用哪些具体的信息支撑我要论述的观点。然后,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例如“今天要把研究背景的支持信息找全”,或者是“今天要把结果部分某几段写完”,因为前期已经充分了解了具体需要写哪些内容,这样推进的时候会顺利一些。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有明确的行文思路的内容,而对于一些没有固定写作套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如说论文的讨论部分、政策建议部分等等),我尝试了一种可能大家都有听说过的方法,就是把能想到的内容(不管前后逻辑通顺与否)先全写出来,然后再来慢慢修改。多尝试几次之后就会发现,在写出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大致感受到应该如何让整个段落显得更有逻辑了。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会想象自己是在做一场学术汇报,但听众可能并不了解我的研究内容,我需要让所有人都听明白这段话在说什么,然后通读几遍,慢慢地就能发现不通顺、不连贯的地方了,再有的放矢地去完善。

3

有关调研:尝试走出校园

当然,有的时候现有的研究资料无法完善论文中缺失的内容。对我的研究来说,这种情况下通常意味着我需要去实地调研,了解更多业内的情况,而这也是我在博士学习期间尝试着迈出的另一步。从刚进组起,耿老师就告诉我,学术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要到现场去观察和感受,与业内专家沟通交流,才能了解到真实的信息,既能为科研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也能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社恐来说,调研并不容易,好像每次都是在挑战我人际交往能力的上限。不过,我的运气还算不错,不论是在钼矿采矿场、光纤原材料供应企业还是在小金属产业年会,我都遇到了耐心与我交流的业内专家们,通过向他们请教,我写论文时的一些绝大多数困惑也能得到解答。当然了,尽管在调研之前我都会准备详细的调研问题清单,在实际交谈过程中很有可能无法按照清单一一提问,或者遇到对方不会正面回答某些问题的情况,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些临场发挥,尝试使用一些“语言的艺术”,例如寻找对方的话题和自己的调研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合适时机,或者改变提问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等等。

4

调整自己的节奏

不论是作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往往都会同时面对多个不同来源的压力,这可能包括课程作业、自己的科研任务、纵/横向项目、竞赛、实习、人际交往等等,这些压力有时甚至会产生“1+1>2”的实际效果,影响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作为一个习惯内耗的人,我还挺容易陷入被压力、自卑和挫败感环绕的漩涡中,不过这也是我们在硕博士学习阶段需要面对的必修课,就像我们所要接受的学术训练一样,难以逃避,但又能让我们获得历练。

面对各类压力,大家都有自己的应对和化解方式,我认为,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平衡状态是最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松和紧”的动态平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常人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所有领域都实现完美,但我们可以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相应地,在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开一点。类似的,如果感受到自己的状态已经足够紧绷,就需要去放松一下,重新找回那种比较舒适的平衡状态。另外,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羡慕别人的状态,但自己却不能适应或者不能做到,从而产生自我怀疑或焦虑。实际上,出现这种“落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我们难以完全复制也没有必要完全复制他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现在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经历的每一件小事、完成的每一项工作,无论顺利与否,都是在不断塑造一个独特的“自我”。所以,保持好奇,脚踏实地,接纳自己,不必焦虑,相信在读书期间的每一份积累,在未来都能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供稿|梅玥如

排版|杨   苗

责编|周秉卿


果园之声SJTU
致力于及时为每位同学推送有效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