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想到苏淳还钱时的那句讽刺,才明白海藻是如何被海萍顺势操纵,一步步走向宋思明怀抱的?

文摘   2024-10-27 22:06   山东  

作者:花语迟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蜗居》里,海藻是如何被海萍操控,纵容小贝侮辱,一步步走向宋思明怀抱的。

1

核心自我意识

或许很多观众在追剧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
海萍对海藻的控制,可以说是顺势而为。
很多观众都说是海萍影响了海藻的后半生,不断洗脑对方,才让海藻一步步走向了宋思明的怀抱,可说到底,这只是一部分原因。
真正让海藻摇摆不定的,其实本质上还是因为她的自我核心不够坚定。
与她相似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色戒》中的王佳芝。
王佳芝母亲去世,父亲只带了弟弟去英国,她不得不留在香港读书,可寄宿舅舅舅母家的同时,父亲留给她的遗产被卖掉,还嫌弃她浪费钱,王佳芝没有归属感的同时,一腔热血投向了邝裕民之流,饱受欺骗与内部霸凌让她心灰意冷之际,反倒是阴差阳错地为了易先生那点似是而非的“真情”,一头扎进去,万劫不复。
而海藻,从始至终,也像一根提线木偶一样被操控,只不过海萍对于她的操控,更加隐秘一些。
往往温情脉脉之下包裹的,是残酷的现实需求。
海藻当初觉得是海萍救了即将因为计划生育被冲到抽水马桶里的自己,可本质上,海萍说出那句话,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小孩子。
一个小孩子,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手段为自己所说的话做出实际负责行为的。
何况,当初海藻之所以能够被留下,不过是因为一家人抱着她有可能是个男孩儿的可能性才被留下的。
海藻的境况虽然要略微比王佳芝好一些,但本质上,她们都有着相似的一面:
被环境打压裹挟的同时,没有自我,一旦暴露出软弱的一面,置身狼群中,便很容易被环境,被周围的人利用,甚至吞噬。
现实生活中,许多核心自我意识不强的人,往往很容易被旁人侵入自己的生活边界,同样的,也极有可能侵入别人的生活边界。
往往成为被利用,被受害者的那个,自我意识其实并不强悍。
海萍一手带大海藻,大学的时候都在照顾她,可以说是姐姐的同时,也相当于她的半个母亲,这既是海萍可以张得开口要钱的权利,同时,也是海藻不知不觉间,背负上了“亲情债”,无法开口拒绝的原因。
传统的教育认知是孝敬恭顺,知恩回报。
可现实的情况却往往告诉我们:
人应该在有能力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这些,而不是在没有能力的时候,反倒强迫自己硬撑。
而海萍这种立刻就要见到“结果”的状况,是不是过于熟悉?
她的这种行为,其实无异于要求大学毕业刚找到工作就要求给家里打钱的无理要求,是差不多的。
大多数人养孩子都是为了反哺,而不是因为真的爱这个孩子。
而另一方面,海萍真的没有注意到海藻频繁工作是存不下钱的吗?
但她一边要求海藻把自己身上仅有的8000块拿出来,另一方面,又让她从在一起不久的男友小贝那里拿钱,其实这就是一种明知故犯的道德绑架,是对海藻实际生活的一种侵犯。

2

内部需求缺失

海藻的内部需求,其实一直是被压抑的。
享受生活是人的正常需求,但很显然,男友小贝和姐姐海萍省钱到极致的行为,让海藻开始有了罪恶感。
小贝总是下意识地在让海藻节俭,为的就是存钱买房,而海萍为了买房,把孩子接过来住,也在无时无刻地节衣缩食。
如果说海藻在毕业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毕业后屡次失业找不到工作的海藻,意识到了。
这两个人,其实在无形中传递了焦虑给海藻。
如果说海萍传递的是婚姻的现实性带到的焦虑,那么小贝则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在给海藻实践。
人受环境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尤其是擅于低头迎合他人的那些人,而海藻便是如此。
海藻一出生便有生存焦虑,长大后亦是如此。
如果说姐姐和海藻只有一个人是这样的生活,或许海藻未必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罪恶感,可当身边的那群人都去做的时候呢?
海藻的母亲有一句话说得很对:
海藻沉迷的,其实就是宋思明不断满足她欲望的过程,而不是他这个人。
然而作为母亲,她却是不合格的。
让作为姐姐的海萍代替自己行使母亲的职权,可一个未成年人,如果说照顾孩子,顶多是在生活上有所帮助,但方方面面都顾及到,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海藻跟随海萍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受的影响就越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察觉到:
很多时候,海藻代表的,其实大多是海萍未曾出现的“另一面”。
每每海萍和苏淳吵完架后,都会转向海藻诉苦,之后海藻就开始顺理成章地转向宋思明,本质上行一切都是为了姐姐,可实际上,最终催化的,都是自己的欲望。
实际上,焦虑是可以被传递,被转嫁,被催化的。
不知不觉中,海藻已经在海萍的催促唠叨下,被“夺舍”,被压制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不过是海藻的皮囊,可她真正的内核,已经完全被海萍给取代吞噬掉了。
好比家长不让孩子吃糖,可与此同时,却出现一个人陌生人开始用糖果设陷阱,只为了诱捕他的情况一样,海藻就这样陷进去了。
既是陷在了自己的欲望里,也是陷在了自我意识消退的同时,宋思明给她编造的糖衣炮弹的网络里。
当被压抑的欲望,需求,一次次涌上心头再也遏制不住的时候,往往会泛滥成疾。
悲哀的是,海藻真正有些感知觉醒的时候,却恰恰是在走向宋思明的时候。

3

欲望的温床

欲望一旦被滋养,催生美好的同时,也间接会催生邪恶。
海藻真正走向宋思明是什么时候?
其实正是在姐姐因为六万块的负债,下意识找到她的时候。
海藻第一次见宋思明的时候,其实是在送标书的时候,那时候宋思明有意示好,慷慨地给了她新手机的同时,也给了她两万块。
但彼时的海藻,还有羞耻心,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第二次,当海萍下意识跑到她家里,而她跑到办公室里求人家的时候,她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无路可退了。
有句话说的好:
选择背负他人命运,就要承担背负他人命运带来的痛苦和后果。
海藻选择的,便是背负海萍为了买房催促苏淳而在过程执行中,出现的资金缺口。
有人说,既然问题出在海藻和苏淳身上,那海藻大可以坐视不理啊,为什么海藻还要选择背负海萍的命运?
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就是思维显化的不同。
在这件事情上,正常的处理方式当然是快速理清资金的性质和来龙去脉,然后做规划还款计划,可当时的情况,一向喜欢追求短平快的海萍真的能够忍受自自己能有一点儿损失吗?其实是不能的。
彼时的海藻觉得自己的命是姐姐给的,是需要还报这份“恩情”的,她甚至对小贝说过,如果海藻需要,她连心都可以交付,后面,海藻也真的做到了。
一方面,你如果越往后看你就会发现,海藻在海萍面前的时候,其实是有虚荣心的。
无论是从宋思明那里拿来的房子和钥匙,还是花他的钱得来的衣服,人脉,海藻逐渐从一个卑下者开始走向上位者的姿态。
而海萍每每欲拒还迎,海藻给的,便是愈多的回报和好处。
海藻以为自己在还报恩情的过程,在施恩,可真正的现实情况却是,海萍在不经意间拿捏了海藻。
人性往往是复杂的,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逐渐显化,可以是伴随着任何时候。
另一方面,你会发现,海藻在不知不觉中,其实成了海萍的另一个傀儡。
尤其是海藻对着小贝借钱,说出的那句,“我就当我把这个人压在这里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彼时的海萍已经被海萍的思维和处理方式影响的很严重了。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独立思想,个体的人,她应该明白,有些责任不是自己这个年龄,更不是自己本身应该背负的。
但海萍显然影响了海藻。
一如当初她作为姐姐,自觉“本分”地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一样,海藻下意识的学习了姐姐大包大揽,替别人承担责任的习惯。
可在这件事情上,小贝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在这件事情上,小贝的处理相对理性的同时,却也是冷漠的。
因为大多数女性毕竟是感性动物,最后促使海藻走向宋思明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在于此。
很多时候,海藻不是拎不清,而是不清楚这些事情的边界。
而这些,本该是父母应该在她踏上社会的时候教她的,可她不在父母身边。
就连姐姐海萍,都只是觉得,把她养大就是“施恩”了,这些,无论是海藻的父母,还是承担半个母职的海萍,其实都没有教过他们。
彼时呈现在海藻面前的,是过度被压抑的欲望,混度的情感现状,渺茫的未来。
当时的海藻,尚且毕业不过一年,还在为生活发愁,想向前走,现实压着她,想找姐姐求助,可她早已另有家庭,自己与她而言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人”,想要回去,可父母对她的状态却是一贯的散养,想要找男友求助,却发现自以为深厚的情感下,还隐藏着厚厚的边界线。
她无法依靠任何人,也无法真正信任任何人,唯一能相信的,便是眼前能抓得住的。
《蜗居》与《色戒》异曲同工的地方在于:
里面的主角都是在一次次完成灵与肉体的结合时,一次次沉沦,一次次爆发,并在此中逐渐失去理智,只想留住自己能够留住的。
因为,她们似乎生来便是被抛弃,被放逐,被利用的那个。
往往混沌的人,真正觉醒的过程是缓慢的。
世界不会等待她们,慢慢来的机会,环境亦是如此。
可但海藻意识到自己怀孕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她沉沦至此,回不了头了。
而最后得到这样的结果,不过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人总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哪怕是在混沌的时候。
作者:花语迟,自由撰稿人,兼具浪漫主义与理性主义,专注女性成长与情感方面的写作。
热爱文字之美,卖字为生,相信有一天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花语迟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对我很重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