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何处?走过人生九十余载,他有这样的答案……

职场   2024-09-26 21:00   江苏  

‍‍‍‍‍
‍‍‍

梦里不知身是客。

漂泊在外的人总在问自己,
家在何处?

对阿马蒂亚·森而言,
家曾经出现在许多地方。


在现代孟加拉国的达卡和圣谛尼克坦的小大学城,
他曾分别由父母与外祖父母抚养。

在恒河支流东岸的加尔各答,
这里是他最初学习经济学的地方。

19岁时,
森远涉重洋来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因而这里也成了他的家。

从印加田野到诺贝尔殿堂,
从苦难体悟到底层关怀,
走过了九十余载人生之旅。

阿马蒂亚·森的答案是:《四海为家》

我童年时最早的记忆之一,是被一艘船上嘹亮的喇叭声唤醒的。那时我将近三岁。喇叭声使我惶恐不安,我于是坐了起来,可是我的父母安抚我说一切都好,平安无事,说我们正在穿越孟加拉湾,从加尔各答驶往仰光。家父当时在今孟加拉国的达卡大学教化学,马上就要到曼德勒(Mandalay)当客座教授,开始为期三年的教学生涯。

喇叭声惊醒我时,我们的船刚刚走完一百英里的航程,从加尔各答沿恒河来到海上(那时加尔各答还是一个为巨大的船舶服务的港口)。父亲向我解释说我们行将驶入公海,我们将在航行数日后抵达仰光。


当然,我那时并不懂得海上航行是怎么回事,对于人们用以从一地旅行到另一地的不同方式也懵然无知。可是,我不免有体验冒险的感觉,而由于一件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大事就在面前发生,我甚至有一种兴奋之感。看起来,孟加拉湾深蓝色的水域仿佛是从阿拉丁的神灯里变幻出来的。

我所有最早的记忆差不多都来自缅甸。我们在那里居留了三年多一点。我现在仍然记着的一些东西,依旧非常真切,例如曼德勒壮丽的王宫,四周是一条风光迷人的护城河,而从伊洛瓦底江两岸看去,则是一派异乎寻常的旖旎景象,而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造型雅致的佛塔。

可是,我对优雅的曼德勒的记忆,可能与他人笔下所描述的一个尘土飞扬的城市不符。我想,我对我们在那里的典型的缅甸住宅的眷恋,放大了它的惊人之美。事实是,我从来不曾像那样快乐过。

我从幼年即开始旅行。我在缅甸度过童年后,又回到了达卡,可随后又很快移居到圣谛尼克坦生活和读书。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在那里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他对我和我的家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部回忆录的题目,就是从他的《家庭与世界》(The Home and the World)一书获得灵感的,也反映了他对我的影响。


对于世界诸文明,有两种大相径庭的思维方式。一种思维方式是采用“片断式”视角,将迥然不同的诸文明视为种种特征的显现。这种方式,再加上不同片断之间相互怀有敌意的特征,近些年来逐渐变得颇为风行,大有造成持久的“文明的冲突”的危险。

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是“包容性的”,专注于寻找本质同一不二的文明——也许,我们应当称之为世界文明——的不同显现。这种同一不二的文明,借助盘根错节、枝叶相连的生活之树开出不同的花朵。当然,本书并非对文明性质的调查研究。相反,读者会发现,本书赞同对世界所呈现的一切予以包容性的而不是片断式的理解。

从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到二十世纪的纳粹入侵,从教派冲突到不同的宗教政治之间的斗争,不同信仰之间一直存在着争执,但也一直有主张团结的力量在试图弭平种种冲突。如果我们认真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理解可以从一个群体传向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国家传向另一个国家。当我们游历四方时,我们就不可能对各种流布更广也更完整统一的故事视而不见。对于我们相互学习的能力,我们一定不可低估。

(本文摘编自《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回忆录》自序)


【推荐阅读

哈叔的职场微课堂
专注个人成长、职场领域,代表作《决定你成功的不是情商,是逆商》、《破局-超越同龄人的思考与行动指南》
 最新文章